現在的社會是消費的盛會,每個人都是超級消費者,每年各種濠頭的消費節是層出不窮,然而大眾也樂此不憊。
關于消費這巨大狂歡的來歷與機制,法國作家安東尼.加盧佐在《制造消費者》一書里深度剖析與解惑。
他從18、19 世紀商品經濟發軔的歐洲入手,展現了消費主義、商業文化誕生和發展,并成為現代生活的中心的過程, 揭示了世界向消費社會的轉變和商人權力的急劇上升,是如何將我們制造成消費者的。
速度戰勝了距離,生產不在是內部消耗,物品的使用價值變成交換價值商品就誕生了。
而商品脫離了生產者,擺上貨架供人挑選時,它就顯得純粹、遺世獨立,然后進入了消費者的幻想,成為美妙之物。
品牌的產生更是給商品加了光環,讓人放棄自主認知,相信品牌透視出來的力量與價值觀。
隨著工業化的到來,城市化與商店出現,商店陳設技巧,讓顧客沉浸貴族般氛圍中。
這種情況下即使沒有使用與交換價值的商品也被賦予符號價值,賦予了神秘感與力量感。
現代社會人人喊著自由與平等,其實追求不平等才是人性的本質。“同與不同”概念的矩陣傳播,正是商品的動力源泉。
工業革命產生資產階級,資產階級的物質文化是消費社會的起源。資產階級的崛起讓社會模式從等級轉變成階級。
以前天定的等級制度分三六九等,每個人有符合等級的生活與消費方式,等級社會的坍塌重塑了消費行為。
因貴族不在,但貴族感成為一種階級標志,而這個標志是可以購買的。
它不依靠法律,只依靠看法,它是現實的,但是不固定也不絕對。
在這種社會秩序,每個人都想通過“自我證明”實現地位提升。人總有想高人一等,與眾不同的執念,而符號物正是最好的標榜物。
城市環境更是利于對符號物的依賴,因為脫離熟人社會的鄉村,人們的社交是匿名的,所有的社會活動都基于外表和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