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旅居在三亞崖州。去過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古城,在崖州,崖州古城一定不容錯過。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上,坐車來到崖州古城。崖州古城在崖州鎮。州城始建于宋慶元中(1195-1200),明洪武間拓建。今存古城墻遺址。
自唐朝起,就有不少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被流放至此。如唐朝丞相趙鼎、元朝王士熙、明朝趙歉等,故崖城又有“幽人處士家”之稱。
古城里有一座崖城學宮,又稱崖城孔廟,為古代崖州最高學府 ,是一座中國最南的孔廟,堪稱“天涯第一圣殿”
崖城孔廟建于明朝,廟中建有大成殿、文明門、崇圣祠、尊經閣。十二月份來三亞旅游旅居的內地人很多,進廟朝拜者絡繹不絕,香火鼎盛,遵圣道而振文教,賢流接踵,善俗日興。
清道光三年(公元1832年)遷建今址,至今已有九百六十多年歷史。古代崖州孔廟,雄踞州城,座北朝南,取鰲山(南山)為拱向,開“文明門”為山門,沿中軸線對稱布局,形成宮殿式建筑群。
漫步在孔廟,兩側的長廊有崖城歷史名人介紹。
鑒真東渡
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鑒真和尚跟隨日本遣唐使,從揚州登船出發,東渡日本弘揚佛法。從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到天寶九年(公元750年),鑒真曾5次東渡或準備東渡,皆因種種原因失敗。第六次東渡終于成功。
鑒真和尚(公元688~763年),揚州江陽人,俗姓浮于,少年時便出家為僧。他曾跟隨高僧受中宗之命,到東都洛陽和長安,為中宗解經,并在洛陽、長安開壇講道。
鑒真東渡,不僅對日本佛教,而且對日本的醫藥、建筑、雕塑等眾多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
冼夫人。
冼夫人是南北朝至隋朝初年重要的政治、軍事人物。她早年嫁于高涼太守馮寶,后被推為俚族首領。她在數十年的時間內,成功使周邊各族歸服,所管轄的地域東至陽江陽春,西至廣西部分,南至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冼夫人審時度勢,歸附梁、陳、隋三代,先后被七朝君王敕封,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她曾親自率軍,與陳軍共同平定廣州刺史歐陽紇叛亂,被冊封為中郎將、石龍太夫人。陳朝滅亡后,冼夫人被嶺南各郡尊奉為“圣母”,保境安民。后率領族人歸附隋朝,相繼加封宋康郡夫人、譙國夫人。在當地抑制民族首領和地方豪強割據勢力,大力推廣漢族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
黃道婆
黃道婆又名黃婆、黃母,原松江府烏泥涇(今屬上海市)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技術改革家
黃道婆生于宋末元初,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勞動人民家里。據說她少年時給人家當童養媳,在黑暗的封建家庭里,備受虐待和屈辱。后來她實在忍無可忍,不惜離鄉背井,一個人流浪到了海南島的崖州。當時崖州的棉紡織技術很出名,當地黎族婦女所織的布,上面有各種花紋,非常精巧。她在崖州居住的時候,虛心向黎族人民學習,掌握了棉紡織的全部操作方法。
1295年至1296年間,黃道婆懷念家鄉,便從海南島搭上一艘商船重返故鄉。黃道婆帶著黎族人民的先進紡織技術回來了。她一回到烏泥涇,就把在崖州學來的技術傳授給家鄉的人民。她教會家鄉婦女們制造捍、彈、紡、織等工具。
后人譽之為“衣被天下”的“女紡織技術家”。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兩只筒子兩匹布。”這首歌謠在當代松江一帶廣為流傳。
我在古城流連忘返,很快就到了下午四點,只好戀戀不舍地與之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