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越來越火,從羅輯思維到得到,再到號稱收視率排第一的跨年演講。但是也有很多人對羅輯思維不屑一顧——雞湯成功學,時常有漏洞——甚至開始鄙視羅輯思維的聽眾:這些人不是在學習知識,而是在享受學了知識的感覺。
人們通常把學習知識理解為投資,以求學以致用。按照相對優勢原理,學得越專業,效率越高,回報就越高。所以??漆t生比家庭醫生的收入高,美國破產法領域的頂尖律師每小時能掙1500美金。但是,一方面熱門領域競爭激烈,不是所有人都能勝任;另一方面越專業越前沿,學習難度越大,投入也越高,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所以,每個人揀著自己喜歡和擅長的專業學習,找個工作,能滿足自己的花銷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把學習視為消費,就完全不一樣了。了解新知識,本身就能產生精神愉悅,更不用說吹牛帶來的快感了。但是,消費有一個特性,專業術語叫邊際效應遞減。同一個味道總是剛吃的時候特別香,越吃越沒味。學習也一樣,很多領域都是基礎突破特別漂亮特別深刻,到了后面就是一些細節修補,沒有太大意思。而每個領域的學習難度又越來越高,所以消費型學習最好就是涉獵多個領域,每一個領域都不要太深。
羅輯思維系列就是面向中文聽眾的消費型學習節目佼佼者。羅振宇勤奮,保持更新;語言流暢,通俗易懂;內容廣泛,緊跟熱點;所以很多人愿意聽。但正因為他涉及面太廣,時間有限,又要做到簡單明白,有時就會出紕漏。如果碰巧聽到你的專業領域,可能收獲就會有限,最好還是跳過,以免造成不良印象。但如果你真對某一個新領域產生了興趣,就應該快速跨越羅輯思維,找到這個領域的大牛,再爭取超越TA們。
當然,消費和投資只是經濟學家為了方便分析而提出來的概念,一個行為常常同時包含了消費和投資,不一定能完全分別開來。每個領域都略懂一點,在發生行業衰退時有更廣的知識儲備,更容易轉型,所以你也可以把這理解為職業保險,也算是一種風險投資。
另外,消費和投資只是不同的行為偏好,完全沒有哪一個比另一個更高級的說法。所以,完全沒必要鄙視別人的偏好,只要按照自己的偏好做好選擇就行。不過,說句題外話,學好語數外,用好互聯網太重要,因為每一科都是通向無數世界的大門,無論投資還是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