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哈里森說:“幫助兒童的最佳途徑是幫助父母……當今世界上許許多多包括兒童精神病學家和兒童心理學家在內的兒童教育專家,他們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測驗和試驗……除非父母同時再造,否則我認為多數這類努力都是無濟于事的。”(《我好!你好》)
可見,如果沒有相當水平的家庭教育做基礎,任何一個國家的學校教育都不會有多大成績。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提高家長的素質,造就合格的父母,孩子的教育成績才有基礎。
家庭教育正處于重要的轉軌時期。 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很容易帶來孩子的個性問題、社會化障礙、非智力因素的欠缺,家庭富裕程度的提高很容易腐蝕孩子,造成他們畸形的消費欲和幸福觀: 傳媒發達和信息爆炸很容易促使孩子早熟,使他們見多識廣因而膽大,使他們注意力分散,無法認真學習,社會的開放和寬松勢必使今日學生的個性彰顯,沉重的就業壓力和激烈的競爭水漲船高地提升了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學校之間的應試競賽又迫使學校不斷向家長施壓,孩子和家長都受到了史無前例的壓力。
當年的家庭教育,只需要“管孩子”的簡單策略就差不多了。過去的學生,絕沒有現在這么多厭學的,沒有這么多逆反的,更沒有這么多跳樓的。過去的“代溝”也沒有現在明顯,親子矛盾也沒有現在尖銳。事實在教訓我們,過去的一套,有些不管用了,有些用處不大了,有些你不用還好,用了反而更壞。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家長就會把很多“不合格產品”送到學校,搞得班主任們極其狼狽。
很多孩子簡直沒有孩子樣,任性,自我中心,不懂規矩,沒有責任感,不會與人交往,不會注意聽講,不愿完成作業………這些毛病,根子都在家庭,可是這種孩子的家長往往并不知道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錯誤,導致孩子成了這個樣子,更不知道如何改正。他們還在指望班主任把他們的孩子調教過來呢!
班主任沒有這種本事,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冰消雪化也就不是片刻之功。可是班主任卻往往能“指揮”家長,打一個電話家長就不敢不來,因為在我們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關系中,學校教育相對處于強勢地位。那么班主任把家長請來干什么? 就是“告狀”,或者“派活”,你要監督孩子寫作業,你要檢查孩子的作業等等,總之是變家長為“二老師”,讓家長幫助班主任完成學校教育的任務,進一步把家庭教育學校化。這是不符合家庭教育規律的,所以往往不但沒有好的結果,反而造成家長與班主任關系緊張,有的甚至釀成事端,家長狀告班主任的事情也時有發生。這里的關鍵是,與學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是一門獨立的學問,班主任對此很可能并沒有研究,許多班主任對自己的孩子都頭痛不已,他們當然無法給家長“支招”了。
學校指導不了家庭教育,班主任不能勝任此項工作,社會上有些人就乘虛而入,掀起一浪接一浪的家庭教育指導浪潮。大批的“家庭教育專家”出現在報紙、電視和講壇上,不知他們是何方神圣,也不知他們原來是干什么的,好像什么人都有,而且什么觀點都有。家庭教育的書籍鋪天蓋地、充斥書店、說明很有市場,家長確實需要。這種局面倒也不是壞事,有人關注總比沒人上心好,百花齊放總比萬馬齊喑好。然而信息如此龐雜和紛繁,可就難壞家長了,誰的理論正確呢? 誰的辦法適合我的孩子呢? 問孩子班主任,班主任也拿不準,班主任自己還跟著那些流行語言起舞呢!
上述種種情況警示我們: 作為班主任必須想辦法真正變成家庭教育的內行,真正做到對家庭教育這門學問心中有數,腳下有根,否則完全無法應對目前的社會狀況。這是家庭教育的需要,也是學校教育的需要。其實班主任在這件事上是有優勢的,家長什么人的話都聽一耳朵,但真正在意的還是孩子班主任的話,因為“縣官不如現管”。所以,通過班主任指導家庭教有,其實是提高全民族家庭教育水平的一條捷徑。有關領導看來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于是學校紛紛辦起了“家長學校”,可惜這些學校多半有名無實,因為辦學校的關鍵不是掛牌子,而是要有高質量的教學人員。現在家長學校缺的就是這個。
因此首先需要對班主任進行家庭教育知識培訓。教師自身也要閱讀、學習,理論結合實際。
這里無法對家庭教育知識進行全面論述,我們只談談班主任日常工作中遇到最多的家庭教育個案指導問題。這種指導最具體,最切實,搞得好也最有效。它的過程大概是這樣的: 發現孩子問題——研究其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幫家長分析,給家長支招——結果反饋,繼續指導。
家庭教育診斷的思路和步驟:
l.發現學生問題
2.提出假設,初步鎖定問題
3.找出學生問題和家庭教育的內在聯系
初步鎖定學生問題之后,就要繼續研究學生這個問題是否與家庭教育的失誤有關,與家庭教育的何種失誤有關。
比如問清楚學生上課不聽講是因為回家家長還要給講一遍,那顯然是家長在好心辦錯事,問題出在孩子身上,根子卻在家長。比如某個學生上課不注意聽講是習慣性懶惰,那家長的問題就更大了。集中注意力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很累人的,如果孩子從小就極其懶惰,遇事從不動腦筋想一想,永遠在事物的表面現象上漂浮,那么他們是沒有辦法注意聽講的,甚至不能集中注意力聽別人說完一段話。他們的腦袋里裝了一大堆莫名其妙的“見聞”,雜亂地堆放著,給人的感覺是他們浮躁到了極點,完全不能靜下心來,幾乎完全不適合進行任何嚴肅的腦力勞動。這種毛病是怎樣形成的呢? 據我們的經驗,這種學生的家長往往就是很浮躁的人,不好好聽孩子說話。他們從來沒有給孩子做過認真傾聽的榜樣,結果孩子壓根兒就沒找到過認真聽別人說話和認真思考是什么感覺。從小的嬌慣則破壞了孩子的意志,電視和卡通書在這方面也起了很不好的作用: 強烈震撼的刺激性畫面特別破壞人的敏感,這些東西幾乎不需要認真傾聽,因為它們已經把音量放到最大,灌到你耳朵里來了: 它們也不需要思考,因為那都是一些作用你的感官的煽情,讓你激動,不會使你冷靜,而冷靜是思考的前提。孩子接觸這些東西多了,會變成一個感性的人,對任何理性的東西都不感興趣了。他們哪怕集中精力五分鐘也會覺得很累,他們沒有堅持學習的起碼意志力,最嚴重者甚至上課完全不能進入學習狀態。我們把這叫作習慣性的思想懶惰。可見,這種孩子不注意聽講的根子也是在家長,而這種家長可能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以為孩子在家里的生活與在學校上課完全是兩回事,中間沒有聯系。
4.對家長的教育權威和教育能力進行評估
5.制定初步干預措施
查清了學生不注意聽講的家庭教育根源,基本上確診,對家長的教育權威和教育能力也進行了評估,下一步就可以具體指導施了。比如遇到那種回家再給孩子講一遍的家長,就可以告訴他,你很難做到從小學到高中都能給孩子講。您為了提高孩子眼前的分數,(孩子單獨聽家長講,常常比在學校聽講效果好,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培養了孩子子上課不好好聽講的壞習慣,一旦您無法再給孩子單獨上課,孩子會非常失落,不知如何是好,成績就可能一落千丈。對孩子的個性可以照顧,也應該照顧,但是必須認真評估,只照顧那確實需要照顧的地方。凡是能和多數學生保持一致的地方,絕不要過分照顧,否則就是溺愛,反社會化,助長孩子的無能。
那些習慣性懶惰的學生還有辦法嗎? 如果他們是小學生,建議家長: 以后不管工作多忙,一定要認真聽孩子說話,家庭中可以專門討論某個話題,每人發表意見的時候,他人必須認真聽,然后拿出自己的意見。嚴格限制看電視,玩游戲機。還有一個辦法是,家長每天督促孩子大聲朗讀十分鐘嚴肅的作品,堅持一年左右,或有效果。如果孩就比較難辦了,家長這時可能已經無能為力。若有條件,家長可以送孩子去一個素質較高的親戚家,那里的人若比較沉靜,喜歡理性地討論問題,或許可以對孩子產生一些影響。教師對于這種習慣性懶惰的、不注意聽講的孩子要盡量少批評,他們沒有聽講的能力,批評是不能增長這種能力的。對他們的要求,只能降低,你不降低也不行,能聽多少是多少,慢慢提高他們的能力。
6.在實施過程中檢驗診斷是否正確
教師通過調查研究鎖定了學生的家庭教育問題之后,就要進行干預,即所謂治療。要找家長談,也要找學生談。指導家長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他們的觀念和行為模式都是多年形成的,不易改變,有的甚至不想改變。許多家長向老師和專家求援,都抱著一種不合邏輯的幻想: 他們不想改變自己,不想改變家庭有毛病的道德氛圍、心理氛圍和智力氛圍,卻希望別人把他們的孩子弄得符合他們的心愿。這怎么可能? 所以,要指導家庭教育,說服家長是前提。如果家庭教育確實明顯存在問題,而家長不承認,或者口頭承認行動上不予改變,或者幾個家長觀念不一致,方法嚴重矛盾,那么教師或專家的指導所能起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家庭教育總的來說還是屬于私人的事情,外人不便干涉人家家庭內部事務,所以指導起來很棘手,只能建議。教師和專家對家庭教育的診斷,家長必須自愿,至于治療,更是如此。俗話說,家丑不可外揚,教師要了解人家家里面的事情,很難得到全面、準確、真實的情況,再加上家庭教育情況非常復雜,孩子受到的不是某一個家長的影響,而是整個家庭氛圍的影響,那個氛圍則是家中所有成員影響的化合物,這種東西非常難以把握。所以,對家庭教育的診斷不可以把話說得過死,不可以下過于絕對的結論。要估計各種可能,開幾種“藥方”試一試。有效果,接著吃這種藥,效果不明顯,就再等一等,發現情況不對,趕緊換辦法,必要的時候甚至要重新診斷,因為很可能孩子得的根本不是你想的那種“病”。
總之,家庭教育的指導者必須以最虛心的態度工作,隨時準備調整自己的想法和行動,摸索出一條正確的路。而且這種指導一般不能一次完成,需要的是多次指導,跟蹤指導。它的公式是: 指導——反饋——再指導——再反饋——指導。(以上摘自王曉春、孫陽立: 《家教智慧從哪里來——家庭教育個案診斷》,9~19頁,中國婦女出版社,2006.有改動)
如果能這樣做,班主任就是一個“家庭教育指導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