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班的兒子過完年開學兩三天后的某一個早晨,我跟已經(jīng)醒來的兒子說,該做上學之前的準備穿衣洗漱了,兒子說“媽媽,我不想上學”
我沒有接他的話,而是用迷惑的聲音問家里的智能語音助手,“家里的孩子不想上學怎么辦?”
沒想到智能語音助手沒有被我問倒,它回答說,“主人,孩子不想上學確實很令家長頭疼,不過您不要太著急,耐心地了解孩子的苦難和困難,給他一些時間來解決自己的難題,不要一味地批評和逼迫孩子,必要時還可以求助一些專業(yè)的心理醫(yī)生哦”
我安靜地聽完智能助手的話,一旁的兒子也安靜、專注地聽完,雖然我沒有看他,但我能感受到他情緒從緊繃到放松
因為我沒有批評、指責、質(zhì)問、埋怨和逼迫他,也沒有忽視他,而是通過詢問智能語音助手的方式,真真切切地把自己的迷惑和無助展露在兒子面前(其實,我心中有數(shù),這個辦法一定能幫兒子靜心、安心,我也算半個心理老師嘛,但有時候,在孩子面前,不能表現(xiàn)地太強勢,無所不能)
兒子一下子放松下來,打開了心門,主動告訴我他不想上學,是因為上小班的時候,在某一節(jié)體育課上,某某同學傷害到了他……
我專注地聽著,回應他,“哦,這樣啊”
我接著問,那某某某昨天弄疼你了嗎(語氣是帶著好奇,平靜地提問)
兒子說“沒有”
我又問,“某某某前天弄疼你了嗎(語氣仍然是帶著好奇的,而不是懷疑的、嘲笑的或者諷刺的)”
兒子說“沒有”
我又說“是不是某某某最近都沒有弄疼你”
兒子說“是”
我用恍然大悟的語氣說“哦,原來你小班時被某某某弄疼,并不是天天被某某某弄疼呀”
兒子說“對啊”(更放松了)
后來,我又跟兒子聊了一些讓他感到輕松的話題,記不清具體說了什么,大概是我上學時的一些經(jīng)歷吧
后來,順利穿好衣服,洗漱完,一路輕松地聊著天,到了幼兒園
上課老師在門口迎接,兒子跟老師問了好,進入幼兒園
我跟老師說了一下兒子的情況,想請老師配合,關注和引導孩子
老師跟班主任轉(zhuǎn)達了我的請求,到了下午,班主任老師跟我發(fā)信息,把她和孩子的聊天內(nèi)容告訴了我
老師問他,“為什么不想上幼兒園”
孩子說“我怕某某某傷害我”
老師問“他什么時候傷害你了”
孩子說“小班的時候”
老師又說“那是過去的事了,提出來沒有什么意義,如果探討過去,你在小班吃水果需要老師削皮去籽(現(xiàn)在早就不用這么做了),你覺得一直說過去的事有意義嗎”
孩子說“沒有”
老師說“我們要向前看,昨天你不是跟我說過的很開心嗎?以后我們會上新的課,畫新的畫,做新的手工,你如果不來,就學不到了”
他很肯定地點了點頭
我向老師表達了感謝告訴老師,我也是提醒孩子向前看的
后來,兒子再也沒說過“不去幼兒園”的話
回顧:我沒有批評、指責、質(zhì)問、催促、埋怨、強迫孩子,而是看到、聽到孩子的顧慮和難處,同時示弱,讓孩子感受到大人也有難處,產(chǎn)生共鳴,并請老師配合,老師也耐心傾聽了孩子,并成功提醒孩子活在當下,向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