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為什么要談這個題目,現在老師的教學不是都用上信息技術了嗎?在看下面的兩個場景之前要先定義,老師上課只使用PPT、純粹利用投影機投影計算機畫面,或單純使用電子白板,這些并不列為真正的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因為這些應用未能真正發揮信息技術的特性。
場景一
一位父親問正在念高中的女兒:「妳們歷史課老師都怎么上課的啊?」
女兒回答:「就老師在黑板上一直抄筆記,我們把它記下來,背起來。」
父親:「妳們教室不是有計算機嗎?怎么老師不用?」
女兒:「老師說課會趕不完,所以不用。」
場景二
一個初中課堂上老師手持平板在上課,每位學生也都使用平板,教室內有一位技術人員隨時在旁待命,確保系統運作順暢。
結果因為幾個班級同時使用,網絡無法負荷,老師和學生無法透過平板互動,技術人員一時也無法排除問題,使得課程無法推進,最后老師用回黑板、粉筆加課本的老方法。
用這兩個場景來回答前面的問題:
1. 不是所有老師都做到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雖然教室內都有信息設備;
2. 有些信息化系統在教學時,常常需要技術人員在旁待命,特別是學生使用平板來上課。
針對第一個場景的現象,根據觀察在中學,特別高中是比較普遍的。中學由于有升學壓力,多數老師仍然覺得傳統講述式教學才可確保課程能依照預定的進度教完,有教過學生才能學得會,也才能應付升學考試。
針對第二個場景的現象,部分教學領導者和老師會偏頗地認為,使用平板之類的”高端”信息技術才顯得高大上(高端、大氣、上檔次),因此選用科技時并不考慮實用與適用性。再者就是,若使用科技時必需有技術人員陪伴,根本就無法做到全面普及。
談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成功之道時有三點要厘清,第一是”信息技術”,第二是”教學”,第三則是要定義”成功”。
所謂課堂教學使用的信息技術必須包括教學科技和學習科技,教學科技主要是老師用于授課,投影儀、大尺寸觸控顯示屏(或稱觸摸一體機)、電子白板等都屬于這一類;學習科技則是學生用于課堂學習,包括即時反饋系統IRS、平板計算機、筆記本電腦等都屬于這一類。另外則是基礎設施,包括計算機、網絡通訊、云端平臺等。
若老師單純地用計算機播放PPT,透過投影儀投射畫面進行教學,本質上和傳統使用黑板和粉筆那種單向知識傳遞教學的差異不大,所以不能算是信息化教學,或說隨著科技的進步,那種形式的時代已經過去。
大多數學校都不難找出幾位擅長于信息化教學的老師,但若僅有這幾位老師的課堂能把信息技術應用地非常好,也無法稱這個學校的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成功,而是必須達到「課堂用,經常用,普遍用」這三個標準。
所謂的「課堂用」指的是信息化系統必須配置在普通教室中,讓師生在日常課程中使用,而不是買設備卻只有上戶外課或特定學科才用;「經常用」指的是必須平常就在使用,而不是專門用來給人參訪時的公開課才用;「普遍用」則是要顧慮到普及性,盡可能讓所有學生都能用得到,不是只有特定班級的學生才能使用,而且也要盡量所有學科都能用到。發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若能考慮這三點,會有助于活化學校的課堂教學,也才是真正的成功。
個人觀察過許多學校,包括評選出來的信息化教學典范學校,最難做到的是「普遍用」這一點,特別是在教師平均年齡偏高的學校,推動的難度更大。在一些被視為成功的學校里,常會發現能叫得出名號,把信息技術在課堂上應用到順暢的老師常常就是那幾個熟面孔,公開課看來看去也就那幾位老師。若真要定義怎樣是達到「普遍」的標準,可以參考埃弗雷特.羅杰斯(Everett M. Rogers)教授的創新擴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s),以及杰弗里.摩爾(Geoffrey A. Moore)教授的跨越鴻溝(Crossing The Chasm)理論。創新擴散理論提出創新擴散的五個過程,跨越鴻溝理論則指出一項創新科技能否普及最主要關鍵,在于被接受度是否能夠跨越五個過程中介于早期采用者與早期大眾之間的那道鴻溝,大約是16%的普及率,也就是六分之一的比例。當科技被接受度超過16%,則會有更多的使用者慢慢接受它,直到普及至大多數人。
至于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普遍用」標準,由于學校教師年齡結構不同一般環境,且科技使用必須融合教學的復雜度高,所以應將這個標準訂在一般科技跨越鴻溝的兩倍,也就是校內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師都能經常在課堂上使用,才能說是真正達到「普遍」的目標。當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師都實施信息化教學,在一兩年之內應該就能達到全面普及的目標。
那么如何達到三分之一的「普遍用」標準呢?
第一是在一開始建置信息化教學環境時必須直接跨越鴻溝,也就是將校內至少六分之一的教室信息化,能夠達到三分之一以上當然是最好。有許多學校在嘗試新應用時因為不清楚成效或是害怕失敗,所以只先在一兩個班小規模地試驗,而這個試驗常常找的是創新意愿較強的老師,看到效果不錯之后便大規模導入,結果卻反而做不出成效。類似這種試驗初期取樣錯誤導致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因為這個取樣并不具整體代表性,以致錯誤引導后續的作為。
對于試驗計劃或是先導計劃,目的并不在證明所試驗項目的成功及可推廣性,而是要找出會導致失敗的要素,真正學習經驗才能對癥下藥,取得未來大規模推廣的勝利。
第二是建立可復制的教學模式。每一位老師都有個人化的教學經驗,特別是教學的固定程序,例如自然科老師的實驗教學經常有固定流程,或是數學老師在教學解題時的一定程序等等,但是很少有人將這些經驗具體化,以至于有時顯得松散,更使得教師彼此間好的教學經驗無法交流。當模糊的教學經驗碰到操作上較為復雜的信息技術時,往往使教師只會專注在如何使用科技,而將本身擁有的寶貴教學經驗拋到腦后,這也是大多數學校在推進信息化教學時所遭遇的最大困境。
日本早稻田大學商業學院客座教授平井孝志在他的著作〈本質思考〉中指出:「光是用大腦思考,總是無法想得太深入,但如果能從模式來思考,大多數時候都可以恍然大悟。」將教學經驗模式化是解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困境的解方,引導教師提煉他們自己的教學經驗成為模式,進而思考模式組合的合理性,以及模式中每一個環節應該使用何種科技與如何使用它們,這樣能幫助教師從教學本位出發,讓科技成為有力的支持系統,使教學展現更新的風貌。
什么是教學模式?讓我們來看一個簡單例子—「預習與復習」模式,這是由林欣玫老師所發想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一開始,老師先提問5個選擇題,其中包含2到3個復習題和2到3個預習題。學生作答后,老師逐題檢核答對率,若超過75%表示多數學生已熟悉該題所代表的知識點,接下來教學時會簡單帶過;若低于50%表示多數學生還不熟悉,接下來會仔細教學該題所代表的知識點。這個教學模式的可操作性高,且不限定于特定學科或年級,可被所有老師采用。「預習與復習」模式畫成圖形表示如下。
當老師面對全新的教學環境,感到無所適從的時候,學校若能發展一個共通或幾個可用的教學模式供老師們參考使用,可以幫助他們將關注重心放在教學上,而不會被科技的功能所迷惑。
第三是學校領導必須親力親為。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一項高復雜度的工作,且耗費的資源較大,校領導若只將自己定位為經費爭取與分配的角色,帶著老師四處觀摩學習,有極大可能會造成只買了設備但無人使用的窘況。唯有卷起袖子,和老師一起打拼,才能帶領團隊聚焦,實事求是。
最后則是誠實面對自己的開放胸襟。學校必須放棄浮夸心態,只有少數幾位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典范教師不算成功,一生一平板的上課型態也不叫成功,能善用信息技術取得更好的教學與學習成效才是真正畢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