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嘯谷
站在我面前的是位文質彬彬的帥小伙,以下是他簡歷上的信息:
30歲,1個孩子,計算機應用專業本科學歷,2008年7月畢業;
文員——網絡維護——置業顧問——采購;
貿易公司——計算機公司——房地產公司——機械公司;
應聘崗位:采購專員,期望月薪:2500-3500元。
8年的工作經歷中,做過4個行業的4種職業,平均每份工作任職期不足2年。
這樣的履歷相信很多招聘官都不會給他面試機會,但作為同齡人,我對他本人有些好奇,因為在多年的招聘生涯中,這并不是個案。
他很準時地到了,衣著較正式,顯然是有所準備,但走進我辦公室后沒有隨手關門。坐下后也無任何拘謹,讓人能明顯看出他和應屆畢業生的區別。
他很健談,卻總是答非所問,并且幾次都打斷我的話。即使最近他做了一年多的采購工作,卻連完整的采購流程都表述不清。面試很快結束,我果斷拒絕了他。
30歲是一個頗讓人尷尬的年齡,因為很多人還沒有財富的積累卻已結婚生子,面臨著較大的經濟壓力。而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也處于非常重要的關鍵點,工作了5年以上還沒有一技之長,就會很容易陷入馬上要到來的“職場35歲現象”,使自己的職業生涯越來越被動。
職場35歲現象:無論是企業招聘還是公務員招考,明確規定年齡在35歲以下。如果你到了35歲卻還在通過招聘網站或人才市場投遞簡歷不斷跳槽的話,很有可能你會一直徘徊在一個基層的崗位無法提升,很多現實的困難會讓你有心無力,束手無策。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總結了上面這位應聘者(下文稱A君)的一些特征,以期給還未到30歲的你一些警醒:
1、工作和生活沒有目標,得過且過:大學期間很少受約束,如果自己也不約束自己,只憑個人欲望生活的話,就極易陷入一種懶散、頹廢的狀態,只能被動的等著別人選擇。
A君作為一個計算機男生,第一份工作竟然去做文員,他的回答是當時找工作找了很久,一直沒有合適的,正好有個貿易公司的文員崗位愿意要他,他便去了,一千多元的工資拿了近一年。
2、缺乏獨立:A君畢業后不敢獨自外出闖蕩,在自己讀大學的城市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的第二份網絡公司的工作也得益于同學的介紹。本來從事自己專業相關的行業和職業是極好的工作機會,他卻又嫌工資低,聽從父母建議投身到房地產行業。
缺乏獨立的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生活也總是被別人安排。而邁向獨立最好的辦法就是勇敢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逼著自己做決定,為自己負責。
3、不敢對自己狠下心去提升:房地產業在2011年前后形勢還不錯,A君也掙到了一些錢,后來房地產不景氣,他又一次轉行了。我問他業余愛好都有什么?他想了半天告訴我,愛打游戲。
打游戲是比讀書、學習、參加培訓要舒服,但如果一個人一直停留在心理舒適區不走出來,那么將不會得到提升。
4、充滿不切實際的幻想,以為成功會自己到來:20歲你覺得自己無所不能,會成就一番大事業,這無可厚非。但如果到了30歲還一無所長,并且仍覺得自己優于常人,那就非常可怕了。雖經我多番提示,但A君一直到面試最后都沒有覺察到任何危機感,他表現出的盲目自信讓我震驚。
人應該樹立遠大目標,但目標的達成卻是一步一個腳印,靠著細小的進步累積起來的,不能腳踏實地的做事,等到幻想破滅的時候只會更痛苦。
上述四點導致了A君的職業發展沒有任何連續性,造成他到了30歲還是無一技之長。那么30歲之前應該怎么做?
1、知道自己是誰?想要什么?這個問題越早想清楚越有利于職業生涯的發展,途徑就是保持求知欲和好奇心,敢于嘗試,不斷讀書、思考,向前輩學習。想清楚以后就可以做出詳細的職業規劃了,參見《3分鐘學會職業規劃》。
2、完成學校人到社會人的徹底轉變,走向獨立:學校和社會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環境,有著不同的游戲規則,要勇敢打破自己的依賴心理,獨立做出決斷。這一過程往往會伴隨著吃虧、吃苦,但遭受的挫折越多,轉變的也會越徹底。
3、不斷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能夠對自己狠一些:職業規劃做好后,就要朝著自己的目標一步步邁進,并且不斷提高標準。用有規律的生活來約束自己,能夠放棄一些誘惑。時間久了,自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4、形成正直、誠信、務實的職業素養,奠定一生的職業習慣:這三點特質是職場的安身立命之本,一定要堅守,要摒棄所有的投機取巧,華而不實(參見《職場沒那么多心機,拼的只是實力》),讓正直、誠信、務實深入自己的骨髓。
我們現在的生活決定了5年以后的生活,所以,一定要利用好每一天的時間,要培養自己的遠見力(推薦美國未來學家丹尼爾·伯勒斯(Daniel Burrus)和約翰·戴維·曼(John David Mann)所著的《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目光長遠、決心堅定、意志頑強、品德高尚的你一定會有一個燦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