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有幸在濰坊某學校的禮堂里,聆聽了來自全國著名的教育專家開展的專題培訓活動。大家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好時機,邊和教研專家一起互動,邊快速地做著學習筆記,共同研討著當下所關注的教育熱點。
多數教師都投入到學習當中,可是期間也摻雜著異樣之聲:親愛的,我正在開會學習,得等到十一點半結束呢,在大門口等我哦,下班電話聯系哦!不見不散哦,拜拜……
那旁若無人的高嗓門瞬間引來了眾多異樣的眼神。可是,培訓學習之前,明明有專家一再強調,將手機關閉或者靜音。這異樣的聲音,不僅引來鄙夷不屑的眼光,更主要的,是那個教師的品德問題。雖然是一個不起眼的電話,但她的所作所為,卻給人一種非常不舒服的感覺。
培訓結束,和同事一起出門時,又一個不和諧的情景映入眼簾:只見桌面上,地上,椅子上,喝水的紙杯,衛生紙屑零零散散地躺在那里,讓人看上去很揪心,很悲哀。
我想到了一些老師。不知道他們所帶的班級,教室里會是一種怎樣的情景?不知道班級孩子在這種環境的熏陶之下,他們的行為品行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暫且不說這邊的禮堂,實際上,我們與孩子朝夕相處的日常,都曾經或多或少地流露出自己的言行不一。
想想我們自己的所做所為吧!偌大的餐廳里,老師這邊叮囑那些紀律欠缺的孩子:吃飯時間靜悄悄。那邊自己卻跟其他老師邊吃邊說說笑笑;我們整天告誡偏食的孩子:多吃蔬菜身體棒,一定要吃完。
可是,再看看我們自己的盤子里,卻可以任意剩菜剩飯;上下樓梯時,我們不厭其煩地一遍遍叮囑孩子:上下樓梯靠右走。可是,我們卻可以左右隨意上下樓梯。
我們整天要求孩子不許這樣,不許那樣,可我們卻允許在廣庭大眾之下,隨意亂扔紙屑,紙杯,我們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最難忘的一次是,當有一天我給孩子們上完一堂展示課,竟然當著眾多前來學習的老師們,忘記了給孩子發放早已許諾下的獎品。看著他們紅撲撲的臉蛋,面對著一雙雙晶瑩剔透、迷惑不解的眼眸,我一時竟面紅耳赤、啞口無言。
于是,孩子們不相信我們了,他們在疑惑,老師說過的話都不一定兌現;孩子不遵從老師的教導了,因為他們發現老師可以帶頭不遵守所謂的規章制度;孩子與我們的距離越來越遠了,因為他們曾經深信不疑的童真世界,已經千瘡百孔,一點都不美好。
我在深感愧疚的同時,想起了陶行知老先生說過的一句話: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其實是一本活的教科書,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不要以為孩子什么都不懂,他們的眼睛其實是尖利無比的。他們會從活的書本中復制我們的一切,然后去模仿我們,重復我們。
因此,面對孩子,我們潛移默化的身教遠遠勝于我們喋喋不休的言傳。事實上,身體力行的示范作用,遠比長篇大論的說教更具說服力,更讓人信服!
當我決定做一個有修養的社會人的時候,我突然發現:當我們輕輕說話的時候,孩子一定是寧靜的;當我們笑容可掬時,孩子一定是陽光燦爛的;當我們謙謙待人時,孩子一定是有禮貌誠懇的;當我們有條不紊時,孩子一定是整潔有序的。
記得孔子曾經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教師的語言,是有聲的行動,教師的行為,是無聲的語言。教師的語言應當令學生信服,教師的行動應當令學生佩服。就比如過馬路,你光要求別人紅燈停,綠燈行,而自己卻無視交通法規,隨便闖紅燈,嘴上說一套,實際另一套,說做不一致,就談不上有好的品德,沒有好品德,我們又有什么資格去教育別人呢?
你想培養孩子說做一致的行為規范,那么你本人必須首先說做一致,給學生做出榜樣,然后才能去要求他人。
任何時候,教師都應該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潔的儀表影響人,以和藹的態度對待人,以豐富的學識引導人,以博大的胸懷愛護人。
唯有這樣,才能保證教書育人的實效,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
“身教者從,言教者訟。”身教永遠勝于言教,為人師者,需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