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市場上關于經濟方面的書籍汗牛充棟。但是對小白來說,選擇卻經常成為難題。有的書籍全面、系統,但是太過艱深,難以理解;有的書籍完全靠講小故事,理論性又太淺。而《斯坦福極簡經濟學》則剛好處于這兩種之間的書,對小白學習經濟學,是非常不錯的入門級書籍。
我初讀這本書,最大的體會,是看到書中的這句話:經濟學不是一套答案,而是尋找答案的架構?,F今經常有各類經濟學家被社會民眾戲稱為“磚家”。的確,對于一個足夠復雜的經濟運行環境來說,能夠依賴于一套理論就能夠預測未來,的確不現實。但是,我們在辦企業、從事日常經濟活動,又非常需要了解經濟的動向,怎么辦?
所謂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以漁。與其在各類經濟預測和言論中迷失,不如我們自己把經濟思維方式這個工具拿起來,自主對經濟動向進行研判。
下面列舉一下,這本書中,我認為比較有收獲的幾個觀點:
經濟學是一個思考問題的架構。這個架構的核心,用四個字來表達就是“權衡取舍”。
權衡取舍的意義,是貫穿于從微觀到宏觀,所有經濟活動的主線。
自私是組成社會的最有效的方式,每個人在市場中,都是按照自私的動機,所做出的決定。亞當斯密說:每個人通常不打算促進公共利益,他只盤算自己的獲利。借由追求自身的利益,他頻繁地促進了社會利益,這比他認真設想促進社會利益更有效。
利益驅動一切的真理,讓我們看清楚,當一批人紛紛轉向一個行業的時候,雖然我們不了解這個行業,但是我們可以確信,這個行業利潤豐厚;當自己的同行,紛紛轉行的時候,我們就要清醒了,是否有雷區就在前面。
經濟學家是:一個知道每樣東西的價格,卻不知道其價值的人。
注重思考商品的價格,而不在乎其內在的使用價值,這是經濟學家時常有的思考方式。
把價格和價值區分來看待,可能我們都會有這個概念。但是,只看價格,不看價值,就變得匪夷所思了。
本書的觀點就認為,思考價格,必須要排除心中的預設立場,不必思考價格是否“正確”,價格只是世界供需互動的表現形式。
這個思維有什么用?看房價就知道了。從房地產市場建立那一刻起,關于房價“虛高”的評論就從未停止,關于房產泡沫要破滅的預言卻至今尚未實現。核心問題就是,民眾對房子的價格摻雜了過多的價值預設,用自己的主觀的、情緒的、經驗的判斷,來認識房子的價格,所用的認知方式是:房價憑什么怎么高?而經濟學思維卻按照供需關系來看待價格問題,所用的認知方式是:房價這么高說明了什么?
你若是一開始就有經濟理性人的思維,用價格高低倒推供需趨勢,便不會在房產投資上踏空了。
思考需求與供給有無“彈性”這個基本觀念,就可對市場做出有憑有據的預測。
這個是書中唯一講到的“預測”二字了。當然這是微觀層面的預測。
關于供需影響產品價格,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但是,影響的程度如何,卻鮮有人進行研究。
彈性的意思,簡單講就是價格與供需關系的關聯程度。彈性理論對經濟活動簡直是太有指導價值了。
舉個例子,假如一個樂團在巡演,預計在有15000個座位的室內體育館演出。如果是一個普通的樂團,那就是需求有彈性,彈性大于1,價格上漲10%,可能使需求量下降20%—30%,那就要定一個較低的價格,提高整體營收。
假如這是一個樂迷被“秒殺”的超級樂團,那它的需求彈性就會小于1。價格上漲10%,需求下降小于10%,甚至沒有任何影響,所有的票被一搶而空。那樂團就會提高門票的價格,從而讓整體收益提高。
所以,評價自己產品的需求彈性是非常重要的。
此時,我突然想起了去年12月王菲演唱會天價門票崩盤事件。看來,不學點經濟學,錯估自己的需求彈性,是一個悲催的事情。
專利:保護創新,也阻礙創新
專利是用來預防競爭的,但對其他想進入市場競爭者而言,這些專利可能會變成巨大的障礙,阻礙額外的創新。
書中有個例子,20世紀70年代初期,施樂公司在復印機的各種組件上取得了超過1700項專利。每當施樂改進復印機,就會為那個微小的改進申請專利。公司持續改進機器,且持續獲得新專利。結果沒有任何廠商可以進入復印機市場,因為沒有人可以通過所謂的“專利叢林”。
后來,美國反托拉斯當局說施樂濫用專利流程來創造獨占地位。施樂不承認犯罪,但同意放棄專利侵權訴訟,允許其他人使用其專利。果然市場競爭的水閘被打開,施樂在復印機市場的占有率從原本的95%掉到了1980年的50%以下。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大地上到處在上演盜版侵權的事件,飽受西方社會的指責。然而,我們不知道的是,用“硬闖”的方式,穿越西方發達國家的專利叢林,繼而在引進基礎上做進一步創新,幾乎是中國經濟趕超西方的唯一方式!
當無數人指責,中國國產汽車樣子丑、質量差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過,橫在中國汽車產業前面,最大的攔路虎不是中國人是否勤勞、或者是否有創新精神,而是巨大的“專利叢林”。我們已經在很多領域,創新能力走在了全世界的前列,但是在傳統核心競爭行業,卻鮮有這樣的成就。這就是原由。
? ? ? ? ? ? ? ? ? ?輔智:替您讀書的泥瓦匠,我只是智慧的搬運工。
? ? ? ? ? ? ? ? ? ? 碎念:用點滴激發靈感,拓展人類認知的新邊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就是 “輔輔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