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師相依,如負冬日|三言兩語話前朝

? ? ? ? ? ? ? ? ? ? ? ? 與師相依
? ? ? ? ? ? ? 如負冬日? 不可暫離

文:筠心? ? 圖:網絡(姜國芳紫禁城系列油畫)

?? 感情深不深,看別后

都說,有其父必有其子,然而,乾隆與嘉慶這對父子卻很不像。乾隆奢華,嘉慶儉樸。直到乾隆去世,他下令開采的巨石,還在半道上蝸行。嘉慶說,不必運抵北京,就地拋棄!嘉慶低調的作風,是否受了老師朱珪的影響呢?

剛正不阿,不愛應酬的朱珪,并非嘉慶的啟蒙之師。他到上書房做師傅時,十五阿哥永琰,即后來的嘉慶已經十六歲。而且,兩人也只相處了短短五年,朱珪便外放福建。

不過,感情深不深,看別后。嘉慶登基第一年,實權尚在太上皇乾隆的手中。內閣大學士出缺,一向沉著冷靜的嘉慶竟迫不及待地提議,召朱珪回京補缺。可惜,此事被和珅攪黃。后來,和珅遭嘉慶清算,這筆賬大概也是因子之一吧!

師徒重聚是在1799年。乾隆去世當天,嘉慶便下詔命朱珪進京,輔佐自己。刻不容緩,夢寐以求,這就是嘉慶想要見到朱珪的心情!

?? 只管哭就行

優柔寡斷的道光皇帝,晚年在選接班人問題上猶豫不定。皇四子奕詝平庸孱弱,卻是早逝的孝全皇后所生,道光對他有一份憐愛之情;皇六子奕訢聰明能干,才堪大用,又讓道光欣賞不已。這場不知鹿死誰手的較量,最終奕詝,即后來的咸豐勝出,他的智多星老師杜受田實在是功不可沒。

杜老師的第一招叫“不忍傷生”。1846年春天,道光借打獵考察皇位候選人。奕訢一上來就連連命中獵物,收獲頗豐,道光非常滿意;反觀奕詝,兩手空空,一無所獲,道光很是疑惑。一問,奕詝將杜受田的話背了一遍,說正是鳥獸懷孕的季節,兒子我不忍心傷害它們。結果,這一回合,奕詝憑“仁慈”獲勝。

杜老師的第二招叫“只管哭就行”。道光病重,叫來哥倆談治國策略。奕訢侃侃而談,頭頭是道;而奕詝卻只是跪地痛哭,弄得道光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好半天,他才止住哭,說父皇英明神武,必能萬壽無疆,自己愿永遠侍奉膝下。不用說,奕詝的“孝順”徹底感動了道光。

咸豐二年,杜受田去世。咸豐悲痛萬分,親自前去杜宅吊喪,并賜謚號“文正”。愛屋及烏,杜受田之子杜翰,成為咸豐托孤顧命八大臣之一。后來,慈禧慈安聯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扳倒八大臣。杜翰曾竭力阻止垂簾聽政,慈禧恨得牙癢癢。但最終,念及師恩,杜翰被赦免。

?? 老師,你為啥傷心

六歲繼位的同治有多位老師,其中李鴻藻是啟蒙老師,與他感情最深。同治心煩,練不好書法,李鴻藻上前握住帝手,說:“今日我皇心已亂,明日再練吧。”同治十九歲早崩,除兩宮皇太后外,李鴻藻是少數幾個發自肺腑悲傷的大臣。

理學大師倭仁教授《尚書》,同治最怕上他的課。一是《尚書》非常枯燥;二是倭仁授課過于一板一眼,同治背不出書,倭師傅絕不會提醒一個字,只拿眼干瞪著,看他窘態百出。

但是,一向嚴謹自律的倭仁,曾在小皇帝面前失態。恭親王奕訢主張設立同文館,翻譯西學著作。身為守舊派的倭仁反對,覺得中學勝于西學。于是,他遭到洋務派的冷嘲熱諷。授課時,倭仁一時難忍委屈,竟流下淚來。同治不明就里,以為自己不努力學習,讓老師傷心了。

翁同龢雖然來得較遲,卻是同治最喜歡的老師。因為翁師傅上課深入淺出,讓同治覺得很有趣。其實,翁同龢課上得好是早有名氣,他給兩宮太后講《治平寶鑒》,連折子都看不懂,半文盲的慈安太后都聽得津津有味呢。

?? 我想你很久啦

光緒二年,翁同龢再次成為帝師。第一節課,翁師傅握著光緒的小手,教他寫“天下太平,正大光明。”翁同龢的書法相當出色,尤其擅楷書,得益于老師,光緒后來也是一手漂亮的楷體。光緒四年后,光緒漸漸懂事,開始變得好學,尤其喜歡上翁師傅的課。而翁同龢沒有孩子,師生日日相對,內心里早已把光緒,當成兒子般來疼愛。因此,兩人感情日益深厚。

逢年過節,光緒會寫個福字送給翁同龢。先請老師坐好,然后,小光緒把一張福字從頭拖到腳,再從腳舉到頭,以此祝老師全身福,全家福。

有一次,翁同龢老家修墓,請假回鄉三個月。翁師傅不在的日子里,光緒故態復萌,整天犯倔不肯讀書。等翁同龢重新回到毓慶宮,光緒開心極了,對老師說,我想你很久啦!翁同龢感動得差點掉下淚來。那天上課,光緒特別認真,把新書念了一遍又一遍,連太監都說,萬歲爺好久沒這么大聲念過書了!

在翁同龢的教育下,光緒讀書非常勤奮,每日黎明必到毓慶宮書房。隨著光緒年齡的增長,除了儒家經典,翁同龢又增設了中外史地、洋務運動等方面的課程。并結合時政,積極引導他思考現實問題。這讓光緒受益匪淺,不但促進了政治上的成熟,同時也為維新變法奠定了思想基礎。

?? 成王有過則撻伯禽

與末代皇帝溥儀關系最親密的老師,莫過于福建才子、二十歲點翰林、三十歲當上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的陳寶琛。從溥儀六歲起至十七歲,陳師傅無間斷地給他授業。陳寶琛陪伴溥儀多年,情同父子。溥儀雖在《我的前半生》中罵陳師傅是思想腐朽的老頑固,但是蓋棺定論的謚號,溥儀給他的是“文忠”。

清末連著三名小皇帝,除光緒好學外,同治與溥儀都屬于沒有書性,調皮貪玩的。為活躍課堂氣氛,也為互相鞭策,毓崇與溥杰就成了溥儀的伴讀。每當溥儀犯過的時候,老師便以他們為“替罪羊”責罵,以促進溥儀的感悟。

溥儀十五歲時,由于愛時髦,自己把辮子剪了。太妃們為此痛哭流涕,惋惜不已。陳師傅當然也是大為不滿,但礙于君臣名分,不便直接爆發。逮到步溥儀后塵的毓崇,他便意味深長地挖苦道:“你把剪下來的辮子賣給西洋婦人做假發,倒是可以得一筆錢的。”一旁的溥儀很是明了,老師這是在“成王有過則撻伯禽”。

后來,溥儀去了偽滿洲帝國,風燭殘年的陳寶琛冒死赴東北勸諫,反對溥儀與日本人勾結。在大是大非上,在民族氣節上,陳寶琛表現得毫不含糊,立場分明。只可惜,溥儀沒有聽他。

結語:清朝非常重視皇子的教育,挑選師傅要求很嚴格,除出自翰林,學問好外,還需是品行端正人士。而除去春節、端午、中秋、萬壽節、皇子本人生日,天天都是上學日。這樣,皇子、小皇帝與老師們朝夕相處,年復一年,感情之深甚至超過父母。他們的一些瑣事,既是君臣,又是師生的微妙關系中,不乏真情。被譽為蕭山相國的朱鳳標,全國第二的榜眼,他是醇親王奕譞的老師。奕譞即光緒的生父,溥儀的親祖父,他有句話來形容與朱師傅的關系:“與師相依,如負冬日,不可暫離……”


作者:筠心,喜歡讀舊書的70后,從竹影江南到郁金香之國,美篇簽約作者。

【同系列文章】

乾隆的心,天上的云|三言兩語話前朝

龍生九子不成龍|三言兩語話前朝

貨與帝王家|三言兩語話前朝

朕就是這樣漢子|三言兩語話前朝

再見紫禁城|三言兩語話前朝

慈禧,她也是女人|三言兩語話前朝

伴君如伴虎|三言兩語話前朝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三言兩語話前朝

一朝選在君王側|三言兩語話前朝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