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本人原創,文責自負。同寫快樂營 0013號。】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也許是在自己長大成人后,總覺得這日子過得,就像一匹用韁繩也拉不住的馬,飛馳而去,令人驚嘆。
于是,便格外懷念兒時的歲月。那時候的日子,似乎過得特別慢,慢到每個節日都成了我們心中的念想。
作為中國人心中最隆重的節日——春節,更令人時常回味。那樣熱鬧紅火的場面,以及節日里舌尖上的美味,經年以后回憶起來,仍然清晰如昨,給人心中平添幾分暖意。
吃
吃,是每年春節的重頭戲。一邁進臘月的門檻,父母們就像上緊了發條的鬧鐘,一刻也不停歇,忙著為春節儲備足量的吃食。
1.做年糕、搗麻糍。
年糕的米大部分為粳米,要提前浸泡一個晚上,瀝干水分后倒入腳籮中。因為年糕加工的活是集中在幾天內完成的,所以,隊伍自然排起了長龍。
往往要等很久才能輪到。兩個師傅過來把腳籮抬起來,將米倒入軋米機中粉碎,然后上一個大木桶里蒸。
底下的火很旺,不多久米粉便蒸熟了。遂將熟米粉倒入一個口如漏斗的機器里,機器下端連著一根管道,自動會滑出年糕來。只一遍是不夠的,需要反復將它投回漏斗內,待年糕細膩光滑又有彈性方可以了。
師傅手持一把大剪,手起剪落,一條條整齊劃一的年糕便新鮮出爐了。師傅將年糕放置在中空的竹板架上,一會兒就密密的排滿了。于是我們便手忙腳亂起來,趕緊將它抬走,以便接下一茬。
尋得一處干燥的地方,把竹板架擱置好,待稍微晾涼后還得不時翻動它,全部冷卻后方可運回家。
剛做成的年糕散發出陣陣新鮮的稻谷的香味,趁熱揪下一小塊來塞入口中,但覺香、滑,有嚼頭,最簡單的食材方可傳遞出食物最本真的味道。
講究些的,可把它捏平攤開,倒入芝麻紅糖做餡再合攏來。咬一口,那份香甜便在唇齒間摩擦,久久的震撼著你的味蕾,令人不由得食指大動。
至于麻糍,機器也能加工,但相比純手工制作的,似乎少一點滋味。只要有的選,鄉親們更愿意選擇手工的。
將浸泡好的糯米直接上籠蒸熟,然后倒入一個口徑挺大、挺深的石臼中。
麻糍制作得好壞,全看搗的功夫了,這是體力活,唯有壯漢才能勝任,一般是兩人配合。
看,他高舉搗杖(前端材料多為石頭)朝糯米擊去。當表面變糊時,另一個手沾涼水將它們迅速地翻動下。兩人的配合極為默契,隨著后者手的抽離,前者的搗杖剛好落在糯米上。因為不快一點的話,米涼了便不好搗了。
看著他們一氣呵成的動作,作為小孩子的我們往往是目瞪口呆的,為他們的精準。因為一不小心,石杖便會砸到手上呢。
雖說是隆冬時節,搗者卻往往汗如雨下,甚至脫光上衣,赤膊上陣。一個人累了,便換另一個人。無須顧客監督,他們自會將麻糍搗得細膩綿軟。
待米全部呈糊狀才算搗好,便將這坨米糊移至案板上。板上早已事先灑好干米粉,趁熱用搟面杖搟平,切成大小一致的方塊,方為大功告成。
彼時屋內人聲鼎沸,熱氣氤氳。已經做好的人家,總會熱情的相邀別人嘗嘗鮮,小孩子便往往吃得連飯也吃不下了。
年糕、麻糍在家中繼續陰干,約兩周后便可下水儲存,炒、蒸、煎、煮花樣繁多,可以吃到清明前。
2.煮瓜子,炒花生。
那時候的孩子,平常的零食并不多,只有春節期間才能可著勁的吃,家長們也多會想辦法,準備各種小吃。瓜子、花生算是尋常之物了。
煮瓜子,是挑選果仁飽滿的向日葵籽,清洗過后在大鍋中加水,放入八角、茴香、甘草、鹽、糖等各種佐料,慢火煮熟。趁天氣晴好,在團箕里薄薄的攤開一層,有風吹、日曬,沒幾日便干了。
在晾曬的過程中,嘴饞的孩子往往等不及全干,一天偷偷的抓一把來吃,真是口有余香呢。相比于炒的,我覺得這樣煮出來的瓜子更不容易上火。
炒花生比較簡單。大鐵鍋里放些干凈的沙子,和花生同炒,中間得不停的翻動,以保證受熱均勻。待“噼里啪啦”響聲四起,基本上已經熟了。
有時候,父母也會炒些番薯干。番薯干的制作程序相對來說要繁瑣些,將紅薯蒸熟切片,然后晾干,之后才可以拿來炒。這薯片更適合牙口好的人,越嚼越有味。
3.炒米糖、芝麻糖。
假如將花生瓜子看做下里巴人的話,我覺得,炒米糖、芝麻糖應該算是小家碧玉了。
做炒米糖和芝麻糖,技術要求比較高,一開始,我們都是拿到食品站加工的。后來,手巧的父親在旁觀了幾回后,也學到了工藝,便借了制作的工具,自己在家做。
制作這些糖,熬“糖引”(也就是麥芽糖)是關鍵。具體的工序我已記不太清,只知道先將蒸熟晾干的糯米炒發,至一顆顆雪白膨脹如雪娃娃,花生米脫去外衣炒熟,芝麻也炒熟,按一定的比例將它們與麥芽糖拌勻,快速地在案板上壓實、切開。
新鮮出爐的炒米糖香氣四溢,咬一口,松脆香甜,好吃得讓人都快要咬掉自己的舌尖了。
4.做香腸,小腸卷。
現如今,超市里有各種品牌的香腸,但怎么也吃不出兒時自家做的滋味了。
母親精心挑選的五花肉,切成大小均勻的肉塊,和上少許的白酒、鹽和香料,先腌制一定時間。腸衣別看是薄薄的一層,卻極有韌性。拿一個漏斗將口套進去,再把切好的肉用筷子搗進去,很快,一長溜的香腸灌了起來。拿棉線按照合適的長度系住,就成了一節節的香腸。這紅白相間的香腸掛在屋檐下,年的氣氛立馬就出來了。
制作小腸卷,更是極費精力的事。首先,用豆腐渣將小腸里面的臟東西反復搓洗,沖洗干凈后,再用鹽搓一遍。之后,將它們緊緊地纏繞。別以為小腸看起來很臟,經過這樣的處理后,再也沒有異味,也很干凈了。
我們全家都很愛吃,除了母親。也許,她是因為這個制作過程中,聞了太多異味而倒了胃口吧。只要我們愛吃,再辛苦,我想母親也愿意做。
除了這些,春節前還要準備肉圓、扁食等食品,當然,雞鴨魚肉等是必不可少的。還有,除夕夜豐盛的大餐。有了這些儲備,春節期間來再多的客人,也不用慌了。
穿
我小時候,家里兄弟姐妹四個,經濟上并不寬裕。但父母總會在每個春節,給我們每人準備一套新衣裳,讓我們從年初一開始,從頭到腳都是新的。
這些衣服,都是父母手工制作的。那時候的衣服,款式也沒有太多講究,但心靈手巧的父親,總能敏銳地從別人家孩子的衣服上,捕捉到流行的風尚。
記得有一年,小鎮流行滑雪衣,最早的,據說是從大上海買來的。輕薄的晴綸絮,艷麗的色彩,讓衣服穿在身上既不臃腫,又相當保暖輕盈,羨煞了多少孩子。
父母于是托人買來材料,自己動手。從裁縫到釘扣子,一針一線,不知凝聚了多少心血。父親還別出心裁的,給衣服縫出菱形的花紋。那大紅的顏色,純正得耀人的眼,也著實讓我風光了一把。
每個年三十的夜晚,母親總有干不完的活。夜深了,她還坐在昏暗的燈光下,趕著完成衣服最后的工序,抄褲腳邊、縫紐扣等等。
為了讓我們第二天一早起來有個全新的面貌,母親理所當然的認為,所有辛苦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住
進入年二十三,灑掃庭院、打掃衛生,是家家的必修課。
除了日常的掃地,母親系上圍裙,包上頭巾,將一把掃帚蒙上一塊棉布,里里外外、仔仔細細地將平常不太注意的角落里的灰塵和蜘蛛網都撣掉。一番勞作下來,人變得灰撲撲的,房子里卻明顯亮堂、潔凈了許多。
有太陽的日子里,將全家的被子都拆洗掉。棉被曬在陽光下,軟軟的,躺在里面,松軟得仿佛睡在云朵里。
也許,在長輩們的心里,辭舊迎新,不光是讓身心舒泰,更是一種儀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