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a Konnikova 2013的書 Mastermind: How to Think Like Sherlock Holmes 關于提升思維模式的角度頗有趣味,以福爾摩斯的技法貫穿全書(我寫完這篇才發現其實已有中譯本《福爾摩斯思考術》)。這本書說到了兩套思維系統,福爾摩斯式的和華生式的,前者警醒、專注,有縝密的分析,擅于自省和推理,而后者則不然,迅速而受慣性支配。雖然我對這個命名不太認可,因為華生在原著里也相當重要,也有思考,更何況他還有背景知識。對此,可以參照丹尼爾·卡尼曼的重要著作《思考,快與慢》中說到的系統2和系統1,解釋得更專業。
如何像福爾摩斯一樣思考?《福爾摩斯思考術》書里給出了前提條件,其一是很多很多練習。這可能讓人覺得老生常談,不過是大實話。要知道,福爾摩斯無數次這樣練習著,因而有了不變的習慣。如果聯系《思考,快與慢》說的系統1和系統2特性,也就不難理解,練習為何是必須的了。“系統1的運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么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于自主控制狀態。”與此對比的是,“系統2的典型特征表現在其各項活動都需要努力,但其自身卻很懶惰,除了必需的努力外,它不愿多付出,哪怕是一點點。”所以,我們第一反應往往是不費力氣地用系統1,好比“自動駕駛的模式”,那么要想像福爾摩斯一樣思考,就得督促自己花力氣用系統2。
其二是投入和動機。就像有針對性的、投入的學習者學得更快更好,克制自己不費力氣用系統1的思維定勢,需要有足夠的動機。在練習的時候,越投入,效果就越好。
打破自動駕駛模式,必須以一種專心的方式去積極思考。
練什么?
福爾摩斯的理念是人的大腦像一間閣樓,應該有選擇地放東西進去。這大腦閣樓的功能就是存儲及梳理各類信息。
那么,練什么可以管理好大腦閣樓,讓思維更敏捷、更具洞察力呢?書里提到的是留心觀察、冥想培養正念、三思而后行、質疑假設等訓練。
這些練習聯系密切。時刻警惕是第一步。對于哪些東西放進“閣樓”,提高警惕。
主動觀察,努力超越思維被動性,懷疑自己和自己的大腦。我們的直覺很強大,但需要問問,真的能夠信任它嗎?不要讓偏見或不相關的東西影響判斷。不要經常相信自己的判斷是提升判斷力的關鍵。
比如,福爾摩斯有個策略,想想缺了的是什么或沒有的原因,比如為什么案發當晚狗沒有叫。另外,不太可能并不是不可能。在下推論之前,三思。
通過保持一定的距離,營造想象的空間, 幫助推理。可以通過音樂、閱讀、沐浴、冥想等方式。
當掌握了更多信息的時候,最應該謹慎。在演繹過程中,信息多了,就會感覺進展順利,信心十足。但是信息是否都正確,哪些是真正的,哪些是粉飾的,都需要確認。
還可以練什么?
從這本書說開去,其實還有更切實可行的提高自己思考力的方法。不得不說我最近非常喜歡的書——萬維鋼的《智識分子:做個復雜的現代人》,已經向身邊朋友推薦了。其中涉及到的每一個話題和思考都足夠寫一篇讀后感簡書。有一節叫《信息極客的三個功夫》,我覺得就像這個時代的思考秘籍。和福爾摩斯式的思考方法異曲同工。這些功夫分別是閱讀學術論文、直接閱讀原始數據、主動采集和分析數據。想想福爾摩斯怎么收集各種關于兇手和受害者的信息,怎么直接去找目擊證人和任何可能和案情相關的人,以及如何分析種種蛛絲馬跡。
那么我們可以借鑒的是什么呢?我想,首先需要培養起這種意識,用有些工程浩大的方式去調查了解一件事情。萬維鋼在書里說,“只要是正規的學術論文,就一定比任何一個論壇上網友的有感而發可信得多。”不得不承認,當我們收集了很多信息,就更接近一件事情的現狀,所了解的越接近全貌,就越比個例有說服力。不過作為讀者,還是有可能被各種各樣的有感而發吸引,可能正是因為網上分享的信息比研究成果多了一份個人感情色彩。所以,如果我們愿意理智地去認識一個事情,就告訴自己切換到福爾摩斯調查分析的思維方式。就像電視劇里的福爾摩斯沒有興致聽情感傾訴,對破案而言,更重要的是關鍵信息,不是嗎?
另外,能否接近信息的源頭,至關重要。不用道聽途說的來說事兒,而是找到可信的數據或者出處,有理有據。這些是避免思維上懶惰的“勤快人”所要做的。
無戒日更挑戰第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