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深陷自卑、無能與不幸福的青年,聽到了一名哲人主張的“世界無比單純,人人都能幸福”便來挑戰,兩人展開了你來我往的思考和辯論,在一夜一夜過去后,青年開始思考,為什么“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問題不在于世界是什么樣子,在于你是什么樣子。
【作者簡介】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
岸見一郎
哲學家。1956年生于京都,現居京都。高中時便以哲學為志向,進入大學后屢次到老師府上進行辯論。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研究系博士課程滿期退學。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專業哲學和阿德勒心理學。主要活動領域是阿德勒心理學及古代哲學的執筆與演講,同時還在精神科醫院為許多青年做心理輔導。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顧問。譯著有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個人心理學講義》和《人為什么會患神經病》,著作有《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等多部作品。本書由其負責原案。
古賀史健
自由作家。1973年出生。以對話創作(問答體裁的執筆)見長,出版過許多商務或紀實文學方面的暢銷書。他創作的極具現場感與節奏感的采訪稿廣受好評,采訪集《16歲的教科書》系列累計銷量突破70萬冊。近30歲的時候邂逅阿德勒心理學,并被其顛覆常識的思想所震撼。之后,連續數年拜訪京都的岸見一郎并向其請教阿德勒心理學的本質。本書中他以希臘哲學的古典手法“對話篇”進行內容呈現。著有《想要讓20歲的自己接受的文章講義》。
在《被討厭的勇氣》中,兩位作者讓一位煩惱纏身的青年,去拜訪一位智慧的哲學家,通過兩人之間的對話,來闡釋阿德勒的心理學思想在當代社會的應用。
第一,用勇氣主宰人生。
真正決定我們感受的,不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客觀事情,而是我們自己對事情的主觀看法。因此,只要我們去改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生活自然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經常會思考,有哪些方法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但阿德勒的目的論卻告訴我們,在尋找方法之前,我們要問自己想不想改變。而邁出這一步的關鍵,在于有勇氣承擔生活的責任,承認各種問題的根源都在自己身上。只有勇敢地做到這一點,我們才能改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并最終改變生活。
第二,用勇氣擺脫人際關系的煩惱。
生活中煩惱的根本來源,就是人際關系,而擺脫煩惱的關鍵,就是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去改變我們對人際關系的看法。
在阿德勒看來,因為自己的能力不足感到自卑,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關鍵是我們要知道,生活中各種煩惱的根本來源,并不是我們能力的不足,而是我們沒有足夠勇氣去承擔起生活的責任。只要有勇氣承認一切問題都來源于自己,就可以讓自卑感成為進步的動力,最終獲得成功。
同時,阿德勒主張徹底放棄認可欲。因為如果一味追求別人的認可,那最終只能活在別人的人生中,無法體驗真正的人生樂趣。
第三,勇氣的來源。
勇氣來源于自我價值感,想要體驗到自我價值,需要建立“共同體感覺”,把別人看成自己的伙伴,在為伙伴做出貢獻的過程中,體驗到自我價值。為此,我們需要做到三點:
1,自我接納:分清“自己能夠改變的”,和“自己不能改變的”,然后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可以改變的。
2,他者信賴:只有依靠無條件的相信,我們才能和別人建立起真正深厚的伙伴關系。
3,他者貢獻:許多人的煩惱都在于無法喜歡自己,如果能夠為別人做出貢獻,就能感受到自我價值,進而接納自己,喜歡上自己。
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這三點并不是獨立的,它們之間有著緊密的關聯,只有同時做到,才能建立牢固的“共同體感覺”,感受到自我價值,并獲得改變自己生活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