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 ? ? ? ? ? ? ? ? ? ? ? ? 文/有殷天乙湯孫師虎父
當確定了榮駕鵝(成伯)與叔還(成子)同時入卿之后,需要解決的就是他們二人的職位問題了,這里將涉及孔丘的身份:
……季孫問于榮駕鵝曰:“吾欲為君謚,使子孫知之。”對曰:“生弗能事,死又惡之,以自信也,將焉用之?”乃止。秋七月癸巳,葬昭公于墓道南。孔子之為司寇也,溝而合諸墓……(左傳.定公元年)
孔丘作為春秋時期唯一一位非魯公族而入卿者,其仕途自魯定公九年(前501)任中都宰起;次年任少司空,也即其弟子仲孫何忌之助手;旋升任大司寇,至定公十三年(前497)推行“墮三都”失敗后去魯開始周游列國。孔子出任司寇一事留下的疑點在于:自昭公二十九年(前513)原司寇孟懿子登一位為司空至定公十年(前500)孔子成為司寇的這十三年間,到底又是哪位擔任這一職務的呢?
首先考慮在叔詣去世后出任家主的叔還(子叔成子),由于其在孔子擔任司寇期間的魯定公十一年(前499)冬季曾經如鄭蒞盟:
……冬,及鄭平。叔還如鄭蒞盟……(春秋.定公十一年)
所以叔還在孔丘之前不可能擔任司寇。此外,叔還還在哀公五年(前490)出使齊國、于哀公六年(前489)會吳于柤,可見其始終擔任諸卿之末的“大行人”一職。那么我們就可以考慮另一選項榮駕鵝了。如前文所述,榮成伯的輩分相當于同時擔任“大宗伯”的子服回(昭伯),但輩分又更高,所以很有可能在臧孫賜(昭伯)隨魯昭公開始流亡之后,首先接任了臧孫擔任的職務,之后又在叔詣去世后登為司寇,而又叔詣之侄曾孫叔還接任行人一職。
當然還有一個頗有挑戰的論點就是,季孫意如曾經向榮駕鵝咨詢流亡國君的墓葬位置和謚號問題,這本身似乎將其職務指向了“大宗伯”一職。不過由于《傳》文隨即提到孔子擔任司寇時候曾經通過重新挖掘墓區外溝的方式維護了昭公墓與現代國君墓區的聯絡,也可以佐證實際上榮成伯此前曾經在這個問題的執行上打了折扣,即在季平子企圖將其置于溝外和孔子堅持將其置于溝內的兩種方式之間折中,通過葬于墓道南來平息了季孫的怨氣,那么榮成伯很有可能就是孔子的前任司寇。
關于子服氏的職務,前文已經初步論證其取代叔仲氏世襲大宗伯一職,這里再增加一條論據:
……公儀仲子之喪,檀弓免焉。仲子舍其孫而立其子。檀弓……趨而就子服伯子于門右,曰:“仲子舍其孫而立其子,何也?”伯子曰:“仲子亦猶行古之道也。”……(禮記.檀弓上)
可見檀弓對公儀仲子家族的廢立產生疑問時,首先還是去咨詢了子服伯子(即子服景伯),因此其“大宗伯”的身份無疑。
當大宰厚惡(昭伯)被孟氏家臣所殺后,這個出身“孝族”并世代擔任大宰的家族也從此出局了,之后最有可能接過這一職務的就是孟懿子的親弟弟南宮閱(敬叔):
……夏五月辛卯,司鐸火。火逾公宮,桓、僖災……南宮敬叔至,命周人出御書,俟于宮,曰:“庀女而不在,死。”……(左傳.哀公三年)
此為哀公三年(前492)魯公宮一帶發生火災,南宮敬叔為最先趕到現場的大夫,其身份更適合擔任大宰,此可能與其曾于政變發生前一年陪同孔子前往成周觀察王室內部斗爭格局并得到敬王一派的賞賜與拉攏有關。而此前曾經出任公左宰(少宰)的季氏分支公鉏氏則在斗爭中出局:
……季寤、公鉏極、公山不狃皆不得志于季氏,叔孫輒無寵于叔孫氏,叔仲志不得志于魯……(左傳.定公八年)
可見公鉏氏首先在季氏內部的斗爭中被邊緣化,進而失去了從左宰晉位右宰(大宰)的機會。
綜上,我們將“昭公之難”(前517)開始直到定公即位(前509)之間魯國六卿和大宰變化情況列表如下:
如表所示,六卿及大宰完全為“桓族”及其附庸子叔氏所掌控。而兩軍將、佐配置調整為:
通過這一模式的確立,一方面承認叔孫氏確實在出身和輩分、年齡上占優,但又通過“乙模式”將其鎖定在上軍佐的位置上,以保證“季、孟集團”始終控制兩軍主將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