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人還需多作怪

圖片發自簡書App

俗語有“丑人多作怪,黑饃愛就菜”,意思不言而喻了。“東施效顰”大概就屬于“丑人多作怪”罷。粗糧糙口難咽,自然需要伴著較多的菜才好吞咽。以“黑饃”比“丑人”,應是貶意啦。

小時候,每當給父母提出,想要什么玩具或飾品時,常被責備“丑人多作怪”。數次之后,便相信自己真的是“丑”了。還因為被媽媽叫的昵稱太膩歪,再加上被冠以“塊里塊氣”、“山里山氣”的評語,以及鄰居巷人對我“黑麗”的稱呼,內心更堅信自己的“丑”。

從小可能就“傻里傻氣”罷。我對穿衣打扮從來沒有要求,更不會挑剔。記得上小學一年級時,天氣陰冷有雨。媽媽害怕我腿腳濺了泥水,受冷著涼,就用布條將我的棉褲口綁住(那時棉褲外面是沒罩褲的),棉襖外面又套上媽媽的深藍色棉馬夾,頭上還圍著媽媽的海藍方圍巾……被媽媽全副武裝好后,背著書包去學校。

自己并沒感覺哪兒不對勁,可一路總有人對我笑,我也憨憨地笑著和人家打招呼。進了學校,有個高年級男生看到我的裝扮后,怪笑著指著我對同伴喊:“看,看,快看!”看著他們,我表情木然地走向教室。

回家后,對媽媽講起別人的嘲笑,媽媽輕輕攬住我,笑著說道:“別管他們,只要你不冷。”我心里更是無所謂了。

媽媽當時是裁縫,常會給我和姐姐做些時興款式的衣服,但我對穿戴始終沒啥感覺。倒是姐姐,經常會將她的衣服保存起來,先穿我的衣服。穿過一陣子后,等衣服不顯新了,再還給我,開始穿她自己的。爸媽知道了,也不言語,只要我愿意。

這樣,在父母眼里,姐姐愛“妖冶”,我不“較耗”。時間就在這種狀態下靜靜流逝。

我的高中階段,依舊是這個樣子。記得高一元旦前夕,體育老師領著我們幾個學生,赴運參加越野比賽。他看著我的衣服,里面的棉襖超出外套好一截,笑道:“這女子,穿衣服可是一點也不講究!”

高二的秋假里,有一次,我隨著媽媽從地里摘棉花回來,坐在飯桌邊狼吞虎咽。爸爸看到我的扮相與吃相,全然沒了“學生樣”,意味深長地說:“麗麗啊,黑饃還是要就菜的,丑人就是要作怪的!”

我不以為然地瞥了他一眼:“累死了,還能裝什么洋蒜?”

大學四年,我這枚青澀的果子,也沒能著色。畢業了,結婚了,為人母了,始終以干凈利落為行事風格,“純樸”實實在在地烙入我的骨子里。“佛靠金裝,人靠衣裝”,“三分長相,七分打扮”等觀點終未影響到我。

后來,屢屢聽到“世上沒有丑女人,只有懶女人”的言語,我有些懷疑了。我是丑,但一點也不懶啊!為什么至今沒有美起來呢?于是開始反思自己。

不知不覺間,我竟然留意起穿衣風格了。我喜歡小款衣服的精致,喜歡長款衣服的飄逸,喜歡長筒甩褲的款款垂懸,喜歡牛仔短褲的酷酷動感,喜歡長裙的搖曳,喜歡短裙的干練……

我喜歡各色絲巾的隨風欲飄,喜歡不同帽子的千媚百態,喜歡耳墜首飾的無言訴說,喜歡高筒低靴的不同風情……

自從有了這些喜好后,就有了全新的自我。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愉悅,心理上、精神上的愉悅!這種愉悅真的能帶給人活力與自信……

俗語“丑人多作怪,黑饃要就菜”,不應是貶義的,而要從正面來理解。“丑人還需多作怪”,說的一點沒錯!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