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在14年10月份經歷五個多小時的起伏煎熬,終于完成了我人生中第一次馬拉松,然后拿到沉甸甸的完賽獎牌的時候,我無比興奮雀躍:天吶,這是真的,我成功了!這是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意識到:原來,夢想可以不是腦海中的幻影,只要我認定一件事情并付出努力,我是可以讓夢想成真的!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我興致勃勃地想要把這種熱情傳遞到我的生活中。然而,出乎我的意料,事與愿違。之后的一年多,我竟然一直沒有找到我可以去努力的方向(如今我知道其實是我沒不會做決定)。而且,盡管我連方向還沒有選好,我甚至想到是不是要瀟灑地裸辭,盡快跳槽逃離我厭倦的職位,以此開始新的人生。
我很痛苦。
而且,我知道我的痛苦并不孤單。無論是即將畢業的學生,工作三四年的職場奮斗者,還是情感道路上猶猶豫豫的求助者,在迷茫中的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逼問自己和周邊的親友:“我現在應該怎么辦?我是否要跳槽?我是否要做TA的男/女朋友?我是否要嫁給他?”
等等等等。
從生活到工作,從情感到職場,當我們面臨多種選擇的時候,魚和熊掌想要兼得的欲望促使我們進入這種越長大越能感受到的“糾結”的狀態。很多時候,我們甚至寄希望于某天醒來的清晨或者睡夢中的某個頓悟的瞬間。但是至于什么時候能夠等到,也許明天,也許永遠。
時間在飛逝,生活在繼續,一味的糾結使我們越陷越深越痛苦。我們不明白:生活為什么這么艱難?
生活本來就不易,但是,歸根到底,是我們不會做決定。
正如管理學和組織行為學大家斯蒂芬·P·羅賓森在所著《做出好決定》里所言,現在的生活狀態是由過去我們無數個決定組成的。盡管做出正確的決定對我們來說很重要,但是很少有人受過相關的正規培訓。這種對做決定方式的認知缺失導致很多人面對選擇無從下手,進而踟躕不前陷入泥潭。而斯蒂芬在此書中通過對做決定的分析和實用方法的探討,給在糾結迷茫的我們提供了一種沖破混亂思緒的可行思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克服常見的誤區,并根據步驟做出理智的決定。
首先,認識我們自己、確認主要目標是做出正確決定的基礎。
對自我的認知一直都是難解的話題,作者從“是否是高效決策者”的角度,給我們如下幾個認識自己的方向和快速測試:
擁有內控制向表示相信命運由自己掌控,這種類型的人會更加在意提高自己的決策技巧,以此影響自己的生活。與此相反,外控制向的類型則頗有“聽天由命”的心態。是否沖動與情緒化并沒有太大的關聯,沖動是指自己對欲望的控制方面較弱,而情緒化則是對自己的情緒控制能力。另外,我們大多數都是對自己過度自信:我們過度相信了自己的各種能力,以此容易對決定做出過于樂觀的期待。這也是為什么減肥、堅持總比想象中的難。
正如書里所提醒的,認識到自己的決策特點之后,才能在做出決策時更加客觀地看待決定的質量。經過測試,我得知自己有如下幾個特點:保守,內控制向,輕度拖延,不易沖動,略情緒化,過度自信。自己竟然一直是一個非理智的決策者。掩面。
而在諸多選擇面前,如何抉擇?這個時候,我們的主要目標則凸現出來巨大的價值。以我為例,我今年的一項重要目標是多閱讀多寫文,那么,平時或周末無關的社交我可以果斷地拒絕。
其次,了解并避免決策時幾個常見的誤區能夠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決定。
如果你在減肥,那你一定懂得擺在面前的香甜蛋糕與體重秤上的數字都會令人抓狂。然而,如果腦海中一旦閃現“活在當下、及時行樂”等詞語,你也許會更輕易的拿起眼前的蛋糕大快朵頤。如此帶來的則是無法避免的悔恨。如今的很多流行語讓我們更容易生活在未來的世界里,正如書里所言,“相比長期獲益,我們更容易選擇立即得到的滿足感。”“未來的好處離我們越遠,我們就越不珍惜它。”然而,“耐心不會一直有用,但不耐煩永遠不會用”。這時候,自己的目標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設立長期目標,提高自控力,關注代價,遠離及時滿足偏差,會幫助我們更好地做出決策。
與此同時,我們的認知都是帶有偏見的。我們的個人主觀因素和經歷背景決定了我們看待事物的不同方式,這種選擇性知覺偏差無法消除,只能在了解自己和理解別人的情況之下,努力減少這種偏差帶來的影響。而且,正如J.H.魯濱遜所言,“我們很所謂的推論都包括尋找論據來使自己相信我們已經確信的東西。”這種證實偏差會使我們的視野越來越狹隘,也會在不經意間錯失好的機遇。經常進行思維訓練,例如辯論、寫作等,將會幫助我們盡量克服這些人性的弱點。
除此之外,作者還提到了適應性偏差帶來的誤區。D.格芬說過:“認為錢能買到幸福的人,其實都不太有錢。”事實的確如此。當我在月薪幾K的時候,我幻想月薪過萬的人生活將多么逍遙自在;而當我終于拿到差不多的薪水的時候,我則在幻想月薪10W+的自由生活。我們總在幻想著更有錢人的生活,努力的同時往往忽略了身邊的幸福,就如同上學時期待已久的假期,考試前無比期待的“躺在客廳的沙發上吃著西瓜看電視”這種日子一旦真的到來時,心里往往并沒有期待時候的激動,反而若有所失。這就是適應性偏差帶給我們的影響。
“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痛苦都是暫時的,”了解了這種適應性偏差,我們可以通過專注新鮮暫時的樂趣、慢慢享受、加快完成不愉快的任務等方式,最大限度地通過決定獲得樂趣,減少失望。例如,縮短假期的時長,中段正在享受的愉快經歷。這也是為什么拖延癥如此痛苦,而解決方法那么簡單:盡快作出決定,以更多專注其他愉快的事情。
了解了我們自己和常見的決策誤區,我們如何高效決策?作者給出了12條建議,應用開篇提到的6個步驟,將會事半功倍,總結如下:
當然,這一切評判的前提,是你對自己目標的理解和認知。我們的目標千千萬,所以,“好”的決定也因人而異。而且,由于我們無法控制結果,只能控制促成結果的過程,所以,做出了正確的決定并不等于坐上了成功的直通車,決定之后,更需要的是堅持和努力,以及不怕犯錯誤的勇氣。
如我,糾結了一年多之后,終于慢慢平復下來,綜合考量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以及求職市場價值,與其痛苦地掙扎,不如多去看看、多做調研,在本工作中發掘新機會點,在公司獲取更多學習和培訓資源,工作之外多讀書、寫作提升自身價值,不做情緒的奴隸,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你還在糾結?長痛不會痊愈,只有勇敢地拔出那個傷口里的刀才會走向健康。趕緊做出理智決定,滾去奮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