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長衛的電影《立春》塑造了一個年輕時自命不凡,一生未婚,在認清了生活的本質后,學會與生活和解的音樂老師王彩玲的形象。影片中有一個片段,漂亮的小張老師被老公拋棄后,找王彩玲哭訴,那句“以后我連你都不如了”激怒了王彩玲。對白如下:
小張老師:……以后我連你都不如了!
王彩玲:你為啥跟我說這些?
小張老師:我是把你當朋友。
王彩玲:你能把我當朋友,是因為我比你更不幸。我沒你好看,沒你年輕,又沒有家庭。有我這種人在你身邊墊底,你會安慰的,對吧!不管是誰,她不幸的時候就會跟我同病相憐,我要是比你幸福,你還會跟我說啦?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不少,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心態,比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如有一句諺語說“我因為沒有鞋穿而感到沮喪,直到我發現還有人沒有腳”。
我們大部分的生活是以社會比較為中心的,快樂如此,悲傷也如此。每當遭遇生活的打擊,每當痛苦、悲傷、沮喪的時候,就會跟那些處境更差的人——那些受疾病折磨的人,那些更差的人際關系中的人,那些更加貧窮的人比較,我們的感覺就會好一些。
在社會心理學中,科學家通過設計實驗,的確驗證了向下社會比較的積極效應。人們似乎天生就懂得向下社會比較的優勢。那些在困境中的人們總是試圖在黑暗中尋找一線光明,通過與那些更不幸的人比較來提升自尊。意識到他人的境遇可能更糟糕能使我們更看重自己的幸福,并意識到自己也許并不需要那些“東西”。
以前的我,每當遇到困境,遭受打擊,心里難過沮喪的時候,也會和跟我處境差不多或者處境比我差的人比較來尋求安慰,提升自尊,好讓自己心里好受一點。可是,現在的我不愿意這樣做了,不僅僅是因為向下比較讓我感受到人性陰暗的一面,更重要的是我一次又一次地和處境比我差的人相比,就無法自我提升,成為更好的自己,因為總有人比我的處境更差。
我不再向下比較,而是和過去的自己比較。兩年來,利用下班和休息時間(偶爾熬夜,這點很不好),我讀了近一百書本書,在簡書寫了八萬多字;看了四十多部電影,并簡單記錄觀影感受或者寫影評;每天堅持健步走60到90分鐘,保養皮膚,控制體重。雖然沒有什么成就,雖然這些事對有的人來說也許不值一提,但是我感受到自己處在進步之中,我的身體不再像以前一樣瘦瘦弱弱,內心也更強大,心智更成熟,甚至每天晚上睡覺時都比早上起床時聰明一點。這種雙腳踏在大地上的穩扎穩打、循序漸進的進步帶給我的愉悅感難以言喻。
只要有一點點進步作為開端,也許整個人就可以不一樣了。只要這個進步是真實的,而不是幻象。蕭秋水老師說,一個人在進步的上升曲線上,就會學會和自己相處,悅納自己。也會包容自己小小不言的錯誤,因為有大的進步放在那里,人生路上不可能沒有溝溝坎坎,犯一點錯,不礙大的進步,所以不會影響情緒。另外,因為自己進步了,就不會輕易去妒忌和羨慕他人,生活因而會平衡很多。
進步使人愉悅。如果用科學的方法解釋,那就是人在不斷進步的生活方式下,多巴胺的分泌是明顯高于平均水平的,這其實就是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對“幸福”這個詞的量化定義。此外,人在進步的時候,或多或少會有認知的提升,論語里有提到人在認知提升的時候會感到快樂。
與其向下比較,不如優于過去的自己。優于過去的自己需要行動,馬上行動。在沮喪中嘆氣,不如拿起一本書;無聊地刷微信刷微博,不如去看場勵志電影;宅在家里看電視,不如出去走走,哪怕只是跑跑步,也有益于身體健康。
要相信時間有魔力,時間有復利。每天一點點改變,積累起來就會形成質變。當你通過自己的努力做成了一件事又一件事,你會越來越有信心,即使遇到困境、遭受打擊,你也不再需要和處境更差的人相比較,因為你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