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文/竹溪云山
中國人凡事向來講究個三、六、九,人在江湖,講個五湖四海,初次見面,來個三生有幸,戀愛了,有些忐忑,三心二意,待入了土叫也來個三長兩短。
大好山河,更要做文章了,“三山五岳”,便仿佛五子登科了。
“三山”,指傳說中的蓬萊、 瀛州、 方丈三山,都是仙氣十足,不食人間。
“五岳”,把五座山糾結在一起,也體現了中國人喜歡這天地人和的景象,這五座入圍的山便是:東岳泰山、 西岳華山、南岳 衡山、 中岳嵩山、 北岳恒山。
“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這山本來也不爭名逐利,沒個高低貴賤,至從有個“五岳”之說,仿佛這山也有了領袖。
這“五岳”,單從顏值上看似乎并不出眾,個頭也就大抵是個五短身材上下,比那巍峨玉立之天山南北,只能算是腳底指甲一枚。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五岳”暴享大名,除南岳衡山外,皆出身黃河流域,雖有些灰頭土臉,卻也占盡天時地利,說白了就如,“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汝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過來。便知此花不在汝之心外”,汝看此五山,也一個道理,人杰地靈,關鍵還是在人。
“五岳”的老大是東岳泰山,在山東泰安境內,“泰山北斗”,稱“中華第一山”,仿佛中華第一寶,熊貓,中華第一酒,茅臺酒。
《詩經》早就注目了,中有“泰山巖巖,魯邦所瞻”。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泰山也得太陽的青睞,日出也是一流的,(清)姚鼐 《登泰山記》:
“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
“封禪”這中國古代第一大典,也是泰山專利,歷代真真實實上過泰山“封禪”的帝王有六位:
秦始皇帝贏政、漢武帝劉徹、光武皇帝劉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和宋真宗趙恒。
那場面真是個日月增輝,地動山搖了,也只有這泰山,才有此氣場了。
西岳華山,位于陜西華陰,資歷也不亞于泰山,中華之“華”,源于華山,據清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和歷代專家學者考證:“華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華山之周”,名其國土曰華,其后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
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在華山西峰上,至今還留有巨大的“斧劈石”。
“誰將倚天劍,削出倚天峰”,“自古華山一條路”,當年韓愈登華山,回首萬丈深淵,嚇半死,幾乎生無所念,還是華陰縣令得知情況,派救援隊員,把他架下山的,那里還有當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豪情。
寇準七歲時以華山為題寫了首著名的神童詩: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
華山雖為中華第一硬漢山,卻也有美麗的神話:《孔雀東南飛》里焦仲卿,劉蘭芝這對苦命鴛鴦就葬在華山腳下:“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
北岳恒山,位于山西大同,雖號稱全真派圣地,但故事就顯單薄些,幸好還有唐代賈島的一首關于恒山的詩流傳下來:
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
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
當然恒山的亮點就在懸空寺,建成于公元491年,是中國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2010年入選《時代周刊》評選的“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而名聲大噪,僅憑這點,在“五岳”中也獨樹一幟了。
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登封,恒山有個懸空寺,嵩山就有個家喻戶曉的少林寺了。其實當年武則天也在嵩山上建起了“登封壇”,舉行嵩山大典。
中國人至鴉片戰爭以來,向以東亞病夫示人,中國有所謂四大國粹:“麻將,太監,男人辮子,女人小腳”,這些玩意,焉得干凈利索,據說當年高麗男人喜穿長袍,坐在樹蔭下,喝茶談天,緩游終日,慵懶以拱,全國如此,結果亡國,所以中國人需野蠻其體魄,一座少林寺由此揚眉吐氣。
其實嵩山也蠻人文的,許多文化大咖都去過。
王安石:“嵩山填門戶,洛水繞階除”。
王昌齡:“嘆息嵩山老,而后知其尊”
杜牧:“嵩山高萬尺,洛水流千秋”
蘇軾:“先君昔愛洛城居,我今亦過嵩山麓”。
最著名的詩,還是王維的《歸嵩山作》: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這首詩描寫作者,辭官歸隱嵩山,途中所見的景色,抒發其恬靜淡泊的閑適心情。
還有嵩陽書院,位于嵩山南麓,它與河南商丘“睢陽書院”、湖南“岳麓書院”,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并稱為宋初四大書院。當然今天只成一種回憶了。
這最后一角,便是獨隅南方的南岳衡山,位于湖南衡陽,是“五岳”中顏值最高的,氣候宜人,朗朗天日,茂林修竹, 奇花異草, 景色秀麗,不一而足,令北方大佬羨慕不已。
有首無名氏寫的詩,單表這衡山的好處:
七十二峰秀芙蓉,煙云飄渺罩祝融。
方廣寺深翠竹密,回雁峰前飛雁鳴。
“回雁峰前飛雁鳴”,這大雁北來到此便徘徊不前了,也可視為南北方之界碑了。
李白亦涉足衡山,寫下詩篇:
衡山蒼蒼入紫冥,下看南極老人星。
回飚吹散五峰雪,往往飛花落洞庭。
劉禹錫《望衡山》:“青冥結精氣,磅礴宣地脈”。
柳宗元《過衡山見新花開卻寄弟》:
晴天歸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時。
有時愛上一座山,就因為一個人,一首詩。
“五岳”,獨領風騷,冠蓋華夏,笑傲群山,江山勝跡,吾輩登臨,自是一番千古意味,登頂我為峰,與山繾綣,與古人對白,浩渺乎,天地一統,而心獨馳,不亦快哉!
當然也有不同的聲音,古今第一背包客,徐霞客曾兩登黃山, 留下了“五岳歸來不看山, 黃山歸來不看岳” 的感嘆。
還有那“峨眉天下秀”,“飛流直下三千尺”之廬山,飛瀑流泉稱勝之雁蕩山……錦繡大地,星斗其山,在本文里就不再喧賓奪主了。
一2019.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