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職員的日常,每日忙忙碌碌,起早晚睡,各種差遣,忙得瑣碎,看不到職業(yè)價值。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經(jīng)濟負擔也不輕,雖然工作像雞肋,為了薪水只能繼續(xù),不敢輕易說辭職,更不要說詩和遠方。大家都想改變,那么從哪里開始,才能成為人生贏家?答案可以從《自控力》這本書上去找。
從第二期被自控力這個概念吸引,到第三期完成“三群殺”的挑戰(zhàn),再到第四期冥想運動和讀寫已成日常,再繼續(xù)新的意志力挑戰(zhàn),自控力訓練營已經(jīng)陪伴我第三個70天了。我感覺逐漸開始掌控自己。
在沒有接觸自控力之前,我覺得自己是個重度拖延癥患者,讀了五年博士,還拖著畢不了業(yè),同年進入單位的同事都已經(jīng)拿到了高級職稱,自己的論文還在寫,同事的孩子各個聰明好學,自家娃買的書都沒看完…真心覺得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沒有安排好,整個一團糟,生活工作都有影響,早上起不來,每日上班容易遲到,工作做不完又需要加班,家務事堆積,晚上又因為事情完不成焦慮睡不著,又影響了第二天早上早起,惡性循環(huán)。
看了《自控力》這本書,我知道了我的意志力挑戰(zhàn)來自三個方面,“我要做”(我逃避的事),“我想做”(我愿意花更多時間去關注的生活目標)和“我不要”(我想要改掉的習慣)。這個目標可以是改善健康、管理壓力、磨煉家長技能也可以是拓展事業(yè)。
從我個人來說,自控力挑戰(zhàn)從自己最迫切改變的地方著手會比較容易,就是說同時有“我想要”“我不要”和“我要做”的挑戰(zhàn)更容易成功。恰好我的體檢報告這時候出爐了,脂肪肝、高血糖、高血壓、膽囊和腎結石…要知道我還年輕啊!這樣我就決定從“健康”這個最關鍵的主題詞開始嘗試。
在自控力訓練營我學會了確定目標就行動。我的目標:
“我要做”(我逃避的事):減重;
“我想做”(我愿意花更多時間去關注的生活目標):運動健身;
“我不要”(我想要改掉的習慣):晚睡和間歇性胡吃海塞。
自控力就像肌肉是可以鍛煉的,自控力也可以傳染
在自控力運動營,我每日運動打卡,看到那么多小伙伴都在努力,再累也堅持,出差也運動,我定下了每天堅持30分鐘3公里以上快走的目標。然后每天見縫插針地運動。漸漸地體能上去了,一開始只能完成3公里,后來5公里,8公里,最后挑戰(zhàn)10公里。自己的體驗就是精力開始慢慢變好,時間并沒有變多,但做事更有效率,雖然時間仍然是碎片的,產(chǎn)出就變多了。我開始理解把一天過成48小時是怎樣的體驗,這就是我想要的啊!
一項事情堅持70天就能成為習慣,但是變成習慣就意味著你進入了新的舒適區(qū),時間長了又會倦怠,所以尋找讓自己多巴胺持續(xù)分泌的興奮點也很重要,這樣才容易持續(xù)地走下去。所以測量體重體脂和身體圍度,發(fā)現(xiàn)真有改善,而周圍同事由衷地贊揚“你真的瘦了啊!”都是正面激勵啊!
然后我又開始冥想運動和讀寫的三挑戰(zhàn),想起來感覺很酷,實際上難度很大,真的就是死撐著過了70天,但是回頭看看,死撐的70天又把我拽出了舒適區(qū),繼續(xù)激活。人是一種群體動物,在良好的社群氛圍中能受到有效激勵,沒有社群的陪伴和激勵,再死撐也不行。
人為什么會失控
人生理基本需求不能滿足的情況下,人的自控力就弱,比如睡眠不足時寫作,比如十分饑餓時鍛煉。所以需要滿足身體的正當需求,但也要拒絕多余的想法,比如吃完飯看見還有同事請客的冰激凌,嘴巴想吃,但為了身體要努力拒絕。這些失控的念頭可以用冥想來解決,從關注呼吸開始,不斷從失控的念頭回到當下最重要的事情上來。有些時候只要等待一些時間這些念頭都會變得不那么迫切,自動消失。
對于我來說,最容易讓我失控的就是疲勞,精力不夠,所以當我學會用冥想來恢復精力時,我就感覺好多了。
以前總會為自己沒有完成任務而懊惱,但其實也需要放松,原諒自己,可以放下包袱,不要自己給自己貼標簽,“沒有自控力”。
人人都有自控力,只是你還沒有激活她。
激活自控力的工具
運動是激發(fā)自控力的好方法。所以我從運動開始培養(yǎng)習慣,又是歪打正著了,正好選對了方向,just do it ,從身體帶動心靈的改變,還提供了最重要的能量——精力。
冥想為心靈減負,關注當下,輕裝上陣,可以跑得更輕松,跑得更遠。
志同道合的社群是激活自控力的加速器,一個人走的快,一群人可以走的更遠。
讀寫是自我提升,學習思考行動,不斷反思糾偏,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知行合一,努力踐行
理論有了,工具也有了,關鍵看行動,自控力訓練營就是知行合一,努力踐行的好地方,激活與生俱來的自控力,你會感到一點一點找回自己,一起奔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