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真的是一件很奇妙的事。
記得之前和一位好友探討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在某個當頭選擇了不同的道路,現在的生活會是什么樣?答案自然是沒有,或許在平行時空中存在著另一個完全不同的自己,但至少從我們目前所處的角度是無法看到的。
從小便是一個思想上獨立的人,所以很多事情在既定范圍內也擁有自己選擇的余地,到目前為止,最為關鍵的一個應該算是在高考結束后對大學的選擇。從地址到學校再到專業,雖然有所參考,但填寫志愿的那一剎那,還是自己深思熟慮后落的筆。哪怕當時思想還不成熟見識還不長遠,哪怕最后被調劑,但我從來都知道,這怪不得別人。轉而到現在,得到一份工作,心甘情愿的選擇、接受,即使清楚接下來會面對的困難,還是會一個人硬著頭皮走下去。從一個成年人的角度說,要敢于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從漫長人生的角度看,無論是否接受他人的幫助,自己的生活還是得自己過。選擇,是件關乎勇氣的事。
很多事情都沒有十全十美的結果。選擇留在家鄉,生活上得到了便利,就失去了一種人在他鄉的歷練。選擇一個不喜歡的專業,雖然失去了學習的樂趣,卻在轉角處遇到一群更有趣的人。生活總是這樣,我們總是希望得到更多的選擇權,可是除開違背法律、觸及底線的事,在選擇之前似乎很難預知到判斷的對錯和未來的走向。
蔣勛在解讀王國維提出的人生三大境界時提到: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說對生命的領悟常常開始于繁華下落的時刻;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一種癡迷、執迷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最長久也是最痛苦的;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說要找的人或物一直在那里,我們看不到只是因為太執著。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走過第一境界,然后停留在第二境界,在這個“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尷尬階段中我們滿懷激情地向前沖,卻又一次次因為現實與理想的錯位而迷茫,陷入自我懷疑,我們羨慕別人的生活,遇到困難下意識地選擇逃避,對于犯過的錯誤以為重新開始就不會發生。
當我們越走越遠,擁有的資本越來越多而生活過得又不那么盡如人意時,難免會埋怨之前的選擇。轉頭仔細想想,大多數情況下,從本心與利己的角度而言,在當下那個環境里我們也許已經做出了利弊權衡后最好的選擇,只是人總有不被滿足的欲望,當我們一步步強大起來的時候,常常忘記曾經軟弱而無助的自己。
作為一個宿命論者,我重視每一次選擇,同時也相信命運,相信緣分。就像“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這句話說的一樣,該遇到的人總會在某個轉角處遇到,只是時間和方式不同罷了,而屬于你人生里的那些難,從出生開始便逃不掉。每一次選擇,無論它關乎什么,都是人生的必經之路。在這條單行線上,我們沒有后悔和重來的機會,能做的不過是盡力打好手中的牌,選擇當下所能承受的那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