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回想起來過去種種大大小小的決定的時候,更多選擇卻其實在我們不知不覺中決定了,其中決定的因素全屬慣性和對選擇當下缺乏覺悟意識。起床、刷牙、滑手機、出門...其實每一個行為都是一個選擇,只是我們無意識或使用慣性完成。簡單如走路,每一步也是一個選擇,當遇到水洼或鐵塊,我們都會挪開腳往邊踏。更密集發生的-呼吸,這算不算選擇?當遇到刺鼻的氣味的時候,明顯顯示呼吸本身就是一個選擇,只是你選擇從無意識切換到用意識控制其他方式-憋氣。如果要盤點人一天的選擇,恐怕絕對超過100,000個。當數量如此多的時候,人的精力和時間有限,總不可能每個選擇都用上全副意識去調研、對比、分析才決定。所以,選擇需要綜合重要性和影響性進行優先級排序,越重要、影響性越大的選擇值得或需要投入越多的考慮成本。
其中,1)選擇意識、2)綜合重要性和影響性排序、3)具體考慮的過程、4)實施決定,這四個環節取決于個人的智慧,關于智慧后面會獨立闡述。所以我們日??吹矫恳粋€結果其實都來源于這四重選擇,比如-有個大叔在路上吐痰,這個行為絕大多數是無意識行為,就是在第一層-選擇的意識漏走了,原因可以為成長的環境導致他沒意識到這可以是一種選擇;假如,這位大叔有意識到吐痰應該有正確的姿勢,但由于他認為這個選擇在各個層面,包括對他自身個人利益、對社會環境等都無關緊要,不消半秒他便能選擇在當前環境吐出,這屬于第二層-綜合重要性和影響性排序;當想要解決喉嚨間不適的時候,責任感、道德標準等大于個人便捷,他決定拿出紙巾或忍耐到合適的地方再作解決,這就是從意識到問題、思考合適解決方法,整個選擇過程的演繹。
來源因素對選擇的影響
生理和心理
選擇關口出現的原因可分為生理和心理、主動和被動兩個維度的因素,選擇重要性的先決條件基本以心理大于生理。上面的大叔案例屬于被動的生理因素(按廣東話簡單來說就是“痰上頸”),撇除無意識的大概率,考慮成本還是偏向往低投入方向能快速做出決定。先忽略每個決定帶來時間和廣度的間接影響,當決定結果直接影響人生方向的時候,大叔案例無疑是人生里一個快速的小決定。結果直接影響人生方向的則絕對是一個相當重要、需要深度思考和分析判斷的選擇。比如-我們該選擇跳槽,還是留守現在的崗位,由于這個明顯是心理層面的選擇,決定了我們必須對選擇做出一定程度的思考。
主動和被動
現實中選擇來源被動和主動因素摻半,兩者會大大影響考慮過程和實施決定的時長和深度。當我們健康出現問題,我們會需要尋找治療、追崇健康的生活習慣-這種被動的生理因素衍生的選擇會促進尋找的逼迫感、減少考慮時長和實施的進度,同時考慮的深度也相對較淺;如果處于關注健康的社會環境,經常與注重運動和飲食的人群互動交流,開始萌生同樣的理念,以致決定把運動和均衡飲食融入到生活,這屬于主動的心理因素,不存在實際的的逼迫感,依靠強烈的自我約束去實施。在時間充裕的情況選擇進行運動、在運動疲憊期間選擇堅持、在飲食誘惑面前選擇適量進食等。當中的自我約束正視乎對重要性和影響性思考的深度,是否足以面對以上各種場景時以決定優先于當前的選擇分支?!拔医裉炜吹綕M街腹肌男的廣告,自我感覺需要加強鍛煉,希望能達到效果,于是今天下班決定去跑步。”這是從心理上主動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到實施;明天和往后是否堅持鍛煉則視乎這個意識的程度,如果單是“自我感覺需要加強鍛煉,希望能達到他人同樣效果”-一般則無以為繼,如果意識的是“這是對個人健康、體格和意志的長期自我磨練”-在日后相關選擇面前才會跟隨這決定一直實施。
過程對實施的延續性
選擇和決定更多時候并不是一次性的,相反,是在選擇面前經過思考過程后得出一個結果決定往后的選擇傾向。一般被動性選擇更容易促成日后選擇上做出慣性決定;而由于思考結果足以影響往后選擇,過程必定為深度思考,以主動心理層面的選擇為主。思考的深度和廣度決定了實施的持續性,這里指的實施不僅是行為上,也包含甚至更多指的是心理上,因為心理決定行為。
在進入考慮過程之前,選擇其實已經過排序的思考,這個過程決定的優先順序也決定了考慮投入成本-以致上述的深度和廣度??此泼總€很隨意的決定,其實都如流水經過了這些流程。比如當我們北京癱的時候,“要不要...”的念頭肯定有出現過我們腦海里,只是在排序過程迅速得出低級的需求,不進入詳細思考直接選擇繼續現狀,直到-有餓感(被動生理)、被朋友催趕(被動生理)、時間所限有事要做(被動心理)等會獲得優先排序的原因出現。
決定因素-智慧
同齡人 不同結果
我們生活里經常會出現各種互相攀比的情況,不管是暗自還是公開、良性還是惡性,由于人性致使,攀比是絕對的-孩子之間的學習成績、身高、職場上的薪資、職級、社會地位、甚至,朋友圈的點贊數量等。其中不難發現很多攀比情況中會出現部分同等的條件,企圖突顯對比項的公平性。比如,兩個同鄉一直都念同樣的小學到大學,出來職場以后的發展怎么就大有差異。他們的成長環境、受到的教育都是一樣,職場發揮按理說應該也是一樣才合理。于是會出現運氣、“同人不同命”之類的概嘆話,然后事情從此帶過。但這里看似同等的條件忽略了最關鍵而底層的原因-智慧。如前面一直提及的選擇,全部由智慧決定。智慧粗糙分為意識(自我)和經驗(外界)兩個組成部分,再粗糙歸類出最核心的構成能力-意識為分析力和情商,經驗為洞察力和記憶力,其他所有能力模塊均歸類于此下。從自我能力提升和各方面經驗增加、融入為能力兩個維度相互復合影響,綜合增強成智慧。在綜合智慧下,看似一樣的人其實做出了很多微妙不同的選擇,正是旁觀者、甚至本人也不了解這一個個細微的決定足以成就日后差異甚遠的大方向。
意識和經驗
分析和情商,其實某程度可以說是理性和感性。越理性,越能有邏輯分析各種條件,進行各種判斷;但如果情商不高的話,有可能受當下情緒影響,根本無法完全發揮理性的作用;也有一種情況是行動力不高的人,受情緒高漲的氣氛影響,作出超越本人常規會作出的決定。所以意識由這兩方面的水平高低構成均值,并也同時與經驗相互影響。
當提及經驗的時候,我們可能直接把發生的事情換算成個體累計的經驗,其實經驗里面包含的應該是洞察力和記憶力。有沒有發覺,同一部電影,總有人贊美、有人吐槽;同一個地方,總有人一試難忘、有人發誓再也不去。有一次很深的相關個人體驗,一位當時同事為部門進行相關專業分享,其中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官方視頻,播放完畢后他根據接下來一個個的觀點和特性各重放該視頻一次。神奇的是,從第一到后而的每一次,作為觀眾我們會被他引領從各種角度觀看,結果每一次都看到了不同的重點。這引起了我深刻的思考,當發生每一次大小的經歷的時候,經歷的角度才最關鍵。
一部電影,先忽略因為商業原因撇除初衷的機率,作為導演總有核心思想在里面。作為觀眾,可以為根本沒有了解到核心思想、聚焦在無關痛癢的瑣點上,給予差評;也可以是嘗試理解,但最終無法領悟;最理想是完全跟隨導演視覺、故事上的引領,品嘗完整的故事和信息;更甚可以為了解導游嘗試表達的信息,進一步在各個范疇作出點評。每個人的影評也看似頭頭是道,實際上角度正確與否其實不得而知。這些例子說明的這是從經驗累積的洞察力,有沒有看到事情的發生、事情的本質、看的角度,然后再以前面提到的意識進行帶當下情緒的分析,綜合成一次經驗。
那為什么經驗已經通過上面的流程形成,組成部分還包括記憶力呢?因為實際上經驗最大的存在依靠記憶。一個簡單的例子,忍痛決定把上次看好的包買下來、再去一遍上次那家超好吃的烤肉,結果,包怎么好像沒有好看了、肉好像就還行???當經驗過去,存在依靠的是當時它留下來的感官上、情感上的感受,隨著時間,記憶越淡薄,去處邊角,剩下依稀的感受放大并成為該經驗的唯一。除了情感放大的差異化,還有就是隨著時間,有機會遇到同樣的場景,經驗的記憶已淡卻,重新認知該選擇做出全新的判斷。
了解本質以后
結合以上兩部分得出的智慧決定整個選擇過程。理解了整個選擇的過程、選擇出現的因素、影響選擇的因素之后,我們更理解每一環節的本質和相互影響的因果關系,我們便可以根據每個本質作最大意識和提升化。首先必須從決定所有選擇的源頭-智慧的四個模塊重點切入,綜合意識和經驗,盡可能注重身邊發生的所有事情,包括閱讀書本和觀察生活、從每一個線索分析總結凝聚智慧,進行往后的每一個選擇。在排序上作出時間和精力上最貼切的選擇,在思考過程里投入最合適的深度和廣度,在執行上靠攏思考結果持續進行。
關于運氣
最后,關于一個在人生和生活里頻繁出現的詞-運氣,大多數人會把它作為一個絕對隨機而且無法更改的定論因素。當一個相對不尋常的場景出現,用運氣解釋便馬上通順并可以完結。其實生活中所有的機遇均源于每個人自己的每個選擇,哪家公司、哪個圈子,執意選擇的話,所有都是我們決定的事情。比如執意要擠進富人圈子,先不說途徑的選擇,絕對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是當中有很多各方面的阻力,道德上、意志上等,說明的是在機遇上我們擁有絕對的選擇權,只是有否使用和使用到極致與否。要說,出生就不是我們的選擇,這確實不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但這是我們父母的選擇,遠至這是祖宗復合的選擇交錯產生的結果。我們是結果,也是后續的源頭。至于第一個生命體、或宇宙的由來,我傾向思考對后續現實生活有影響的題目。認清選擇本身,認清智慧的重要性,我們遠比我們想象中重要,也可以遠比我們想象中偉大。好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