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開始進入正題,但先說明,本篇(上)還是要水一下,因為開始進入三陰三陽定位的關鍵,需要一系列的圖配合解釋,我拜托了一位朋友為我制作電腦圖,等待中,接下來幾篇系列文章更新速度也許會放慢。
想要研究內經經脈體系的結構,首先我們需要確定一個基本問題,經脈到底是一個怎么樣的存在?
內經里定義經脈是“氣之大經隧”,“不可見”的系統。
那這位于人體深處的能量通道,和氣之間的因果關系,到底是怎么樣的呢?
是類似高速公路,地鐵隧道,非得先大動工程,建好了選個良辰吉日,才能通車?
還是世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形成了路呢?
到底是先有經脈?還是先有氣?
這不是一個哲學問題,而是涉及中醫理論,實實在在需要解決的一個基本認識。
目前,受到西醫,科學觀物質論數十年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大部分人的觀念,都偏向認為,經脈是實體存在的,先有路,氣才能走。
但基于對內經理論的認識,我的看法是后者,先有氣運行,然后才形成路。
物質上的結構,無論是神經,血管,肌肉,皮膚,筋膜,臟腑等等,縫隙處都可以是氣運行經過的路線,人死之后,沒有了生命能量運轉的作用,解剖的,只是個死物,自然找不到經脈存在的決定性證據了。
所以在臨床上,不同的病人,根據高矮胖瘦,體質,男女老幼不同,其經絡和穴位的具體位置也有一些差異,本人因為傳承了最傳統的中醫內科推拿手法,有“循經揣穴”的功夫,所以對這些現象,一直以來都有較多體會。
根據我的觀察,三陰三陽,經氣的運行,有著一定的規律,方向,但除了一部分根本的穴位,關口,氣門等較為固定外,大部分時候,經氣的運轉和位置細節,并非完全死板不動的,因應不同的病情,體內的堵塞位置不同,甚至曾經過手術切斷后的部分恢復不佳,有些人會出現“火走異徑”,經絡路線扭曲等等現象,所以,我由此得出結論,要研究經脈,首先需要研究的是“氣”和“陰陽”。
而在中醫理論里,三陰三陽的定位排序,和三陰三陽開合樞,是個大難題,難到什么程度呢?難到爭議千年(這也是本系列,千古之謎的標題由來),就連目前內經現存最早的注本,隋唐時楊上善注解的《黃帝內經太素》,甚至被后世列為中醫四大經典的《難經》,也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可是三陰三陽的定位排序,和開合樞的認識,又實在太關鍵,太基礎了,它的地位,打個不那么恰當的比方,就和數學的加減乘除差不多,搞數學的專業人士,難道能對外人承認,他連加減乘除都還搞不懂,同行之間還在爭議不休嗎?不可能吧?
所以三陰三陽這個問題啊,一直以來都是困擾著無數中醫人,可是卻是個不能對外人說的秘密。
因為若告訴病人,我們連加減乘除……哦,不,是連三陰三陽的排列,順序,定位都還沒搞清楚,普通人會怎么想?這不是自找麻煩嗎?我們中醫還要不要混了?
別以為我在胡說八道,大家可以去網上搜索一下,對于這個基礎課題,至少能找到十來個不同版本的解說,爭議很大,而且沒有一個理想的,從原理上能有說服力的答案。
可是為什么,中醫在這么關鍵的基礎理論上出了問題,還能頑強的生存幾千年呢?這有多方面因素。
第一,我在前面文章就說過了,中醫和內經,是個極度早熟的體系,早在戰國秦漢時期,在三陰三陽定位序出現爭議前,早已經發展出一個龐大的體系,著作,至少現在還流傳的《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等經典,后人即使跳過了這里的基礎爭議,鉆研其它篇幅,臨床上也能得到很高的成就。
第二,是后世歷代中醫高人,也作出了很多的嘗試和總結,創新,幾百年上千年經驗總結,臨床用之有效的方劑,手法,針法,新的理論等等,淡化了內經體系,基礎理論的爭議問題。
第三也是最關鍵的,中醫理論雖然在很古老的年代,就在基礎上出現了一些問題,但在最高深的學術上卻沒有缺漏,研究天地之陰陽,五運六氣,造詣能合于人之陰陽的高人,是能夠從中醫理論上貫通這些疑惑的,只是從天地陰陽,合人之陰陽,繞了一圈,同時這方面學術也實在過于高深艱澀了,高人難以對普通人解釋理解。但古代鉆研《易經》的儒家士子,大儒,甚至帝皇將相很多,所以過去在這方面,中醫是有文化基礎,高層受眾基礎的。
好了,言歸正傳,在內經里,最明確定位人體三陰三陽,并首先提出開合樞概念的篇章,就是《素問.陰陽離合論篇第六》,要研究三陰三陽之氣的規律和定位,《陰陽離合論》,是重心中的重心。
而出現爭議千年的這個基礎問題,至少有七成要歸咎于《陰陽離合論》,當初我初學中醫時,第一次看到本篇,細讀數遍后,馬上就有一種亮瞎了眼,崩潰的感覺……這三陰三陽定位,根本就是自相矛盾,不知所云嘛。(當時想法)
而更讓我崩潰的是,我第一位師傅,精通五運六氣、經方和內經的尹師,竟也不能解此篇!
要知道,《陰陽離合論篇》只是內經素問的第六篇,無論從它所處于的位置,還是行文方式,內容來說,都肯定只算基礎篇章,和內經最高深艱澀的運氣學相比,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但當時已經變成尹師腦殘粉的我,竟發現尹師,也不能解!
往事不堪回首啊,這就是我和《陰陽離合論篇》,第一次結下不解之緣,之后查過許多關于本篇的解說,感受到的,只一次又一次的崩潰淚奔,直到我經過多年思考體悟后,靈感爆發的領悟貫徹……
下面我將列出原文中,關于三陰三陽定位序,開合樞的部分,大家可以先看看,感受一下,這經文之中,表面上看起來的自相矛盾,我初學時的感受如何?
帝曰:愿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后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于至陰,結于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于厲兌,名曰陰中之陽。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于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帝曰:愿聞三陰?
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沖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于隱白,名曰陰中之陰。
太陰之后,名曰少陰,少陰根起于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于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
(下篇文章,開始解《陰陽離合論》,正在等待朋友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