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達的《皮囊》里有一個天才文展。他對少年時期的黑狗達(即蔡崇達)說,未來他一定要到大城市生活。為了達成這一目標,他計劃讀大學或者省城的重點中專。雖然考上重點高中再上重點大學的途徑對他而言并非難事,但家里拮據的經濟條件卻對他并不友好,所以他只能選擇重點中專的道路。于是,從九歲開始,他都會在每天晚飯后獨自整理歷史事件,并寫上自己認為這件事會發生的根本原因。他覺得整理并分析歷史,能讓他在中考作文里靈活地引經論據,也能在未來的公務員考試中為自己加分。除此之外,他還想到必須要當上學生會主席,這樣一來,他就能獲得和不同用人單位接觸的機會,增大留在大城市的幾率。為此他十分注重訓練自己的領導能力,在小鎮的日常生活中,他有計劃地召集村里的小孩,組織他們進行活動,并建立起了足夠的威望。
在少年黑狗達的眼里,說出“你得想好自己要擁有什么樣的人生,然后細化到一步步做具體規劃”的文展是一個神圣的人物。他有清晰的目標,細致的規劃,更重要的是,他知道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并在一步一步有計劃地實施。
文展如他所計劃地那樣進入了重點中專,可他卻因為先天性的“兔唇”成為了“庸俗”的同學們不懷好意的攻擊對象。十幾年一晃而過,文展最終并沒有成為他想要成為的人,也沒有留在他極度渴望的大城市,他帶著才華與抱負,選擇了去到一個只有幾千人口的小村莊,做一個地區發射臺的維修看護工作。而“我”卻好像搶奪了文展的夢想,留在了大城市,并成為了一個還不錯的記者。
蔡崇達說,很多事情想大了會壓得自己難受,他和文展不一樣的是,他基本不太想長遠的事情,他只想著做好一點點的事情,然后期待這些慢慢積累起來的事,或許哪天就會變成自己喜歡的、一個還不錯的景觀。
文展終于沒能成為自己想要成為你人,那么你呢,終于成為了你想要成為的人了嗎?
學生時期,社團里面試時經常會被問“你會為我們的部門帶來哪些改變?”。找工作面試時,HR或者部門直接領導也會拋出一個問題——你的職業生涯規劃是什么?我把這些問題理解為,你想過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并將會為之付諸怎樣的努力呢?每當碰到這種問題時,我都會十分彷徨,因為自己還不十分肯定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大概是在大二的時候,學校有設置過一門叫做“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最終的課程作業是提交一份《職業生涯規劃書》。我記給當時的自己想要成為一家電子信息行業的HR,然后用五年的時間成為人資主管。選擇這個職業的理由很簡單,電子信息相關行業與我的專業比較契合,進入一個相對了解的領域總是來得不那么害怕;而選擇當HR,則是因為我渴望與人交流,并享受在談話中通過一些細節去衡量人與崗的匹配程度的過程。我明白理工科學生應聘HR的劣勢——毫無基礎的門外漢憑什么獲得用人單位的青睞!為了讓自己在應聘時有點底氣,我去報了助理人力資源師的課程,并取得了證書,具備了在當時的我看來的一些任職資格。
我和文展一樣,想要在自己選擇的航道里行進;但顯然我并沒有他的遠見,也缺少他這樣的執行力。當我真的進入這個行業,成為一名HR的時候,才發現,并不是所有的用人單位都一定要專業對口,只要看對了眼,什么都是“可商量”的。而HR的工作,也并不是我曾經所想的那樣,Lieto me里面出現的極富戲劇性的微表情評判工作幾乎很難出現在工作里,更多的則是繁瑣的小事。成為主管的時間,也可長可短,也許一年你就達到了這個階層,也許十年你還待在專員的位置,頭銜并不重要,到手的薪資才是許多人關注的焦點。最終,我選擇了離開,進入了另一個領域,做著一份自己并不討厭的工作,也正在逐漸喜歡上它。我不再想要成為主管、經理、總監,而是更多地期望自己變成一個“專業”的人,希望能夠用專業的態度來換的等價的報酬。
偶爾會聽到一聲略帶滄桑的感嘆:終于,我成為了自己曾經所討厭的那種人。但很少會看到有人站出來說,我終于變成了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吳曉波在《騰訊傳》里說,沒有人會料想到這位羞澀文靜的少年會成為一個大企業家,甚至連馬化騰本人也沒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能在昔日的校園對面豎起一棟互聯網科技的大樓。
創業初期,他和團隊的目標是,在第三年能夠擁有18名雇員,而現在呢,光是微信和WeChat的月活躍人數就達到了8.89億1。那位對天文學感興趣的少年,沒有變成科學家,而是成為了一名為我們所仰望的企業家,成為了BAT三巨頭之一。
還有哈佛管理思想家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教授,他在大一時期就想成為華爾街日報社的編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去了一家咨詢公司做顧問,去和朋友一起創業辦公司,以此積累能夠成為一名稱職編輯的經驗;在職業選擇的多個路口,他都有過成為華爾街日報社編輯的機會,但最終他卻來到了哈佛的課堂,并成為了育人無數的教授。在《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中,他稱自己在學術界任教已經20年了,有時他仍然在考慮此刻是否是成為華爾街日報社編輯的最后時機,但他并不會因此就把偶然出現的機遇拒之門外。
克里斯坦森教授沒有成為他想要成為的編輯,但他的人生卻依然充滿精彩。所以,年少時設定的那個想要成為人、那個想要達到的目標,真的有這么重要嗎?
有時候,我也會想,自律克己的人大凡都是能夠在自己的領域里闖出一片天地、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的;而那些和我一樣缺乏執行力又懷有美好向往的人,難道就不配值得被肯定嗎?缺少堅定信念的人,以及還未找到自己夢想的人,就一定要被人所嗤笑嗎?
現實雖然很殘酷,但偶爾應該也會對我們展露出它溫柔的一面吧。現在不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不重要,沒有目標也不重要,只要你肯花時間去尋找,并帶有一份積極向上的信念,一件件、一點點地積累手頭的事情,沒準我們也能和蔡崇達、和克里斯坦森教授一樣,終于會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也許這一天會來得很晚,但遲到,總歸是好過不到的吧!
————————
注:所有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