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期的《明星大偵探》中,談到了一個沉重的話題。
楊蓉飾演的蓉門童,感情里總是膽小自卑,遇到自己喜歡的人也一路后退,直言“我不配”。
而她自卑的根源來自于童年的一段經歷——小時候被收養的那段日子里,她被養父關在一間自建密道里,做一些奇怪的事情,那時“她”還很小,不知道自己遭遇了什么,長達2年的時間里,“她”一直被養父侵害著。
在講述這段經歷時,楊蓉幾度哽咽,幾乎說不出話來。
有網友認為她演技好,也有人認為她入戲太深,但實際上,她的眼淚是為自己而流,蓉門童經歷的那些,她也曾經歷過。
在曾經某個兒童性侵的社會新聞中,楊蓉在微博以第三人稱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四歲的時候,女孩去媽媽工作的工廠,被一個叔叔帶到家里玩,這位叔叔是爸爸媽媽的朋友,到了之后,叔叔要和女孩玩一個游戲,讓小女孩躺在床上,分開雙腿……
35年過去了,如今的楊蓉已經39歲了,這件事也早已成為沒人提起的秘密,但她卻從未忘掉,甚至那一天空氣的味道、溫度,她都記得清清楚楚。
這件事就像刺一樣,藏在心底扎著她,看不見,又拔不掉。
出走半生,我還是那個受傷的孩子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底幾乎都藏著一些沒治愈的傷:
有的人從小被父母拋棄,童年動蕩不安,吃了太多的苦;
有的人遭受校園暴力,生活在不安和恐懼中;
有的人遭遇過壞人的傷害,身體的或者精神的;
有的人從小見證父母間的暴力,以為愛就是帶刺的;
還有的人從小被孤立,沒體會過被溫暖的感覺……
不同的經歷和傷害,在我們心底形成不一樣的反應機制,不管過去多少年,我們的外表如何變化,甚至不管記憶是否淡忘,它都不會消失。
因為那些稱之為“陰影”的事情,與記憶無關,它早就寫進了一個人的潛意識。
知乎上看到過一個故事:
在同學會上,一個女人不小心打翻了一盤百葉,她瞬間呆住了,低著頭瑟瑟發抖,仿佛在等待著被訓斥,把同學們嚇壞了,以為她身體不舒服,說了一句“沒事”后她跑到廁所痛哭了一頓。
因為她意識到了自己在“等”什么,她在等媽媽狠狠地罵她,她有太多這樣的經歷了,早就形成了一種身體記憶:
小時候她不小心摔了杯子,或者碰壞什么東西,媽媽一定會破口大罵,并且罰她不吃飯;
媽媽是個急脾氣,最喜歡闖紅燈,總帶著她橫沖直撞,車子來來往往她很害怕,但她一遲疑媽媽就會在背后狠狠給她幾拳,嫌她沒出息;
她很聽話,從來不敢忤逆媽媽的意見,但不管做得多好,她都沒有被夸過,只要不符合媽媽的心意,就一定會被痛罵一頓,甚至還要挨打……
小時候她以為長大就好了,長大后才發現,有些東西注定跟隨自己一輩子。
長大后的她,害怕犯錯,害怕過馬路,害怕別人大聲說話或吵鬧。
她的生活也因此一團糟:身邊的朋友不懂她為什么動不動就哭了,伴侶不懂為什么過馬路不牽手她就大發脾氣,同事也不明白為什么她能這么順從領導的一切安排……
其實,正如伊賀列卡拉·修·藍博士所說:所謂的“問題”,不過是“內在小孩”重播出來的記憶而已。
我們每個人的心底,都住著一個“內在小孩”,它就是我們童年的自己。
童年的經歷和記憶或許已經淡忘,但是那些傷害不會憑空消失,而是變成一個受傷的小孩藏在心底深處。
那些傷害和疼痛,就像心理上的風濕癥,一遇到特殊的時機就會被觸發,然后跑出來擾亂我們的生活,只要不被治愈,我們就會一直被迫不斷重復,不斷復習傷痛的味道。
看不見的傷,正在影響你的生活
英國心理治療師羅西在《擁抱你的內在小孩》中說:在成年人的故事背后,一般都潛伏著一個受傷的小孩。
有的人習慣討好,只有滿足他們的期待才能有被愛的感覺——《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只要有人愿意跟她在一起,哪怕打她罵她都可以,因為她內在的小孩從來沒被愛過;
有的人攻擊性強,明明想要好好說話,可話到了嘴邊就都變成了諷刺挖苦——就像生活中那些“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他們不是惡毒,可能只是內在那個小孩從來沒被溫柔對待過;
有的人親密關系總是處理不好,只有逃避的時候能獲得安全感——就像《三十而已》里面的陳嶼,他對伴侶冷暴力,是因為他不敢掏出真心,童年父母偏心、動不動就揍他的經歷,讓他不敢再信任任何人……
這是因為,如果一個人在幼年時,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或者遭遇過創傷,長大后就總想著用不恰當的方式來補償自己,通過外在的人和事,或者轉移傷害,來滿足自身的需求。
在父母那里缺愛的人,很容易把這份對愛的需求,全部投射到伴侶身上;
在金錢方面沒有得到滿足的人,很容易陷入對金錢的追逐,寄希望于用物質補償自己;
童年總是被打壓被否定的人,長大后可能會太執著于別人的表揚、肯定,活得疲憊不堪……
可扎心的是,對于內在的傷,“外在的補償和轉移”通常治標不治本,短暫的起效過后,那些傷害和沖突還會重復出現,一次次拖著我們回到小孩的受傷模式里。
其實,解決內在問題的辦法,從來都不在外面。
而是要回到內心深處,去看見、療愈、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真正的療愈,始于看見
電影《心靈捕手》中,威爾是個數學天才,他可以解出麻省理工教授都引以為傲的數學題,可是他卻自甘墮落,過著最底層的生活。
這是因為他從小就被拋棄,經歷著寄人籬下的生活,還被養父家暴、性侵過。
他心底一直住著那個害怕被拋棄,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的小孩:
所以他愿意和底層的那些狐朋狗友廝混在一起,白天做清潔工,晚上喝酒、打架,因為他們一無所有,不會拋棄他;
所以面對心理醫生,他滿口臟話,充滿不信任和攻擊性,因為他覺得沒人真正對他好,他害怕別人窺探他的內心;
所以他就算遇上心愛的女孩,還是選擇離開,因為他從來都覺得沒有人愛他,他不值得被愛,也難以進入一段真正的親密關系……
這是成年威爾的防御機制:每當他想要變好,擺脫幼時的陰影時,內在小孩就會跑出來提醒他:“他們看到真實的我后,又會拋棄我的。”
那最后,威爾是如何走向治愈的呢?
他被治愈,開始于他開始看見自己的內在小孩。
心理醫生告訴他:你只是個孩子。
然后帶他回到童年,威爾再次看到那個被養父傷害、顛沛流離的自己,醫生告訴他,“那不是你的錯,那不是你的錯,那不是你的錯……”
威爾嚎啕大哭,他跨過20年的迷失人生,擁抱了兒時那個滿身傷痕的自己。
他終于明白,他已經不是那個可以被隨意拋棄的小男孩,現在的他可以擁有愛,也值得被愛。
我們如何真正治愈童年的傷害,和自己的內在小孩和解,擺脫自己當前無意識的失控人生呢?
治愈源于看見。首先,去看見內在的小孩,抱一抱他。
傷痛越大,我們越會與之斗爭。內在小孩越是恐懼,我們越是會用防御機制來自我保護。
實際上,這只會使人越來越疲勞,起不到任何治愈的作用。
治愈的第一步就是要看見那個受傷的小孩,他可能眼神里充滿了驚慌,雙手抱膝坐在一個角落里。沒關系,看著他的眼睛,正視那個場景,找到那些熟悉的感覺,悲傷、不安、恐懼。
然后告訴他:我看到你了,別躲著了,我現在有能力保護你。
然后,學會表達傷痛和不滿,找到自己被愛的證據。
《心靈捕手》中一句“那不是你的錯”令多少人流淚,那是因為我們都不曾告訴自己,被傷害不是我的錯,傷害我的人才錯了。
坦然說出自己受過的傷害,寫一封永遠不會寄出的信。寫給自己,寫給別人都可以。
把那些傷痛說出來,勇敢面對它們,也告訴自己一句,被傷害并不是因為你做得不夠好,你很好,你也一直有人愛著。
想想生命中真正愛你的人,利用愛與接納,重塑自我認知。
就像《奇葩說》辯手傅首爾說的:好的伴侶,治愈原生家庭。
這世上總有一個人,或親人或愛人或朋友,能看到你的脆弱,擁抱你的無助,因為你值得被愛。
最后,給你的內在小孩,找一個安穩的家。
《都挺好》大結局中,蘇明玉回到童年的家,看到了一個場景:小蘇明玉哭著跟媽媽說二哥欺負我,媽媽一把抱起她說,別哭了別哭了,不然,咱們找他算賬去。
有網友認為這是強行洗白,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好的療愈方式,就是回到過去,給不安的自己找一個家。
我們都有理想的父母,自然也有理想的童年生活,雖然我們不可能穿梭時空回到過去。可是,我們能讓內在的小孩回去,讓顛沛流離的他們回到溫暖的港灣。
當你看見自己的疼痛,不再抵觸它的存在,也就學會了與童年陰影和平共處。
陰影不會自己消失,但是只要心中有陽光,用愛與溫暖療愈自己,陰影也就沒有那么刺眼。
參考資料:
1]?<知乎>童年陰影真的會相隨一生嗎?—烏卡烏卡阿啾啾的回答
[2]?《回家吧,受傷的內在小孩》約翰·布雷蕭
[3]?《突圍原生家庭:如何在過去的傷痛中重建自我》斯蒂芬妮.斯蒂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