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內在空間,都住著這樣一個小孩:它有著深沉的恐懼和恐慌,非常沒有安全感。內在小孩是我們在年幼時受傷破碎的部分,它深深地埋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薄鹕?/b>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一書中,作者金尚指出人的內心里,有一個內在小孩,她寫到:“每個人的內在空間,都住著這樣一個小孩:它有著深沉的恐懼和恐慌,非常沒有安全感。內在小孩是我們在年幼時受傷破碎的部分,它深深地埋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b>
在成長環境中,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如果父母總是吵架或者喜歡拿孩子來撒氣,那么孩子就會受傷,會覺得世界很可怕。
?
(圖片來自網絡視頻截圖,侵刪)
在電視劇《中國式離婚》里面,林小楓就是那個有毒的母親。林小楓的內在小孩充滿不安,在婚姻當中也沒有安全感,因此她的內在小孩使得她生活中不安和恐懼里。林小楓是小學老師,丈夫宋建平是醫師,夫妻二人曾經戀愛三年,之后結婚七年,林小楓開始變得患得患失。
丈夫宋建平總是工作繁忙,無法在家庭中幫妻子,林小楓則需要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照顧孩子。有一次,林小楓需要參加職業相關的考試,卻因為照顧兒子當當奔波勞碌,生病了,沒考好,宋建平對此毫不知情,林小楓的心里開始埋怨這樣的生活。
隨著宋建平把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他在單位的表現越來越好,職業發展前景美好,作為妻子的林小楓不是為此高興,而是感到不安。
?
(圖片來自網絡視頻截圖,侵刪)
?林小楓認為自己照顧家庭犧牲了一切,沒有了自己的私人時間,也因為兼顧家庭,她有次還上班遲到,之后工作上又出了錯,這一切都讓她懷疑自己,眼看著丈夫進步,自己退步,林小楓開始跟丈夫找茬,總是在當當面前吵架,吵得天翻地覆,還摔東西,在房間里寫作業的孩子,害怕又痛苦,這種烙印,一直在孩子心里。
本來成績很好的孩子,因為家里環境的抑郁以及父母吵鬧的氣氛,讓當當覺得非常不安,甚至睡覺時都在哭喊,夢里都是媽媽喊叫吵鬧的聲音。
還有一次,當當因為不想回家,放學后,自己一個人坐公交車去姥姥家,這么小的一個孩子,卻好像無家可歸,被父母之間的事情影響,不再是無憂無慮可以專心讀書的小孩。
林小楓一心沉浸自暴自棄顧影自憐當中,完全沒有為當當著想。為人父母在孩子面前爆發不良情緒,讓孩子心中陰影難消,直接影響到學習和生活。
在《中國式離婚》本劇里,只是演到林小楓終于跟宋建平離婚了,關于當當,并不知道他長大后會如何被影響。我們可以從另一部日劇里面的女主角來鏈接受傷的童年,長大后有什么影響。
?
(圖片來自網絡視頻截圖,侵刪)
日劇《這段戀愛是罪過嗎》里面,女主角小爽小時候成長在一個極其不安定的家庭環境中。小爽父親有外遇,小爽的母親總是跟父親在孩子面前爭吵,讓涉世未深的小爽覺得無助又煩躁。
小爽心中同情母親被父親背叛,可是母親的歇斯底里讓她非常害怕,她害怕自己長大后也會變成跟母親一樣的人。
成年以后,小爽在療養院看到母親,總是很感慨,這個女人的一生,就為了一個男人差不多毀了,活在對男人的憎恨當中。
小爽讀高中的時候,總是因為父母吵架,自己跑到教學樓上去痛哭,被秋山看到了,秋山總是安慰小爽,兩個高中生談了戀愛,在小爽難過的額時候,秋山總是陪伴著小爽。
?
(圖片來自網絡視頻截圖,侵刪)
有了秋山的陪伴,小爽才得以暫時忘卻家中的硝煙。可是當母親知道小爽和一個男孩在一起后,又開始哭喊著,讓小爽跟秋山分手,母親說,父親不要她們,她只有小爽了,讓她和秋山分手。
縱然心中不舍,小爽還是跟秋山分手,工作以后,小爽認識了丈夫小真,兩人結婚六年,一直沒有孩子。小爽總是跟小真說想要一個孩子,希望他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變成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
小爽的愿望并非憑空想出來的,而是因為她的童年受傷,眼見父母的婚姻破碎,希望自己可以有一個完滿的婚姻和幸福的家庭。小真卻一直不肯要孩子,而且小真還跟小爽的閨蜜有外遇。
發現丈夫外遇的小爽,心中的內在小孩一下子竄了出來,她的腦海里總是回蕩著高中時母親被父親拋棄后的歇斯底里的樣子,腦海里總是想起母親罵父親的情人的惡毒話語。
?
(圖片來自網絡視頻截圖,侵刪)
小爽很抗拒回憶這樣的母親,因為這會提醒她父母的婚姻不幸福,她非常害怕自己會變成一個像媽媽一樣的女人。
可是在第三者一而再再而三的逼迫之下,原本隱忍不發的小爽,無法抑制腦海里重復出現的母親罵人的鏡像,把同樣的惡毒的話語重復著對自己丈夫的第三者說了出來。
這一刻,小爽并沒有什么贏了的感覺,她心中所想的是,她一直拒絕要成為母親那樣的女人,最終還是變成了那樣的女人。
?
(圖片來自網絡視頻截圖,侵刪)
再次回到《中國式離婚》當中的當當,他在年齡更小的時候,就遭遇了和《這份戀愛是罪過嗎》里面的小爽類似的經歷,心中那個受傷的內在小孩受到的傷害更大,更難以忘懷,他的心路跟小爽也會很相似,都害怕成為母親那樣潑婦罵街的樣子,卻又忍不住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當當和小爽的經歷,源于原生家庭父母不會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并且在孩子的生活中,不知不覺變成了有毒的空氣,被孩子吸進腦海里。
金尚老師在《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里面,提出有我們需要找出心中的內在小孩,并且直面他的存在。內在小孩代表我們的不安和恐懼,我們不想生活在不安和恐懼里,但是不安和恐懼真切存在,這需要我們承認這一點。
內在小孩是我們自我的一部分,我們要試著與他共處,去擁抱受傷的他,不要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