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幾個有意思的現象,關于人的。那就是好像生活中處處充滿著鄙視,有意識的,無意識的,潛意識的,總之大大小小方方面面,你簡直找不到一個領域,一個范圍,是不存在鄙視這種現象的。
以前喜歡打魔獸爭霸這款游戲,這是暴雪公司出品的一款即時戰略游戲,大致就是玩家通過將有限的經濟資源轉化為戰斗資源獲取勝利的游戲,當然,它需要一些操作。這款游戲大概在04~05年開始火起來了,在SKY(中國西安的一位玩家)接連拿到世界冠軍之后達到鼎盛,這時候有一群人不高興了,那就是星際爭霸這款游戲的老玩家們。這兩款游戲都出自暴雪,按理玩家們不該互掐才是,就像同是李安粉絲,喜歡少年Pi的跟喜歡斷背山的應該是同一批人。但是,魔獸的鼎盛伴隨著的是星際的沒落,眼看著身邊網吧里面越來越多的小伙伴開始玩魔獸,大法師下暴風雪的聲音取代了刀鋒女王的吶喊,這種失落之情最終轉化為了鄙視。隨著這些年DOTA和LOL的火爆,一條鄙視鏈產生了。大概是這樣的關系:星際爭霸->魔獸爭霸->DOTA->LOL,這是基于游戲的復雜度和操作難度排序的鏈條。星際爭霸的高端玩家手速可以達到300~400/分鐘,而LOL靠的更多的是團隊意識,相對而言操作簡單,也不需要多線程操作。星際的玩家有著更高的門檻,更陡峭的學習曲線,也就意味著本來玩的好的星際玩家就是少數,他們必須經歷一個不斷被虐,大量練習后才能領略游戲樂趣的過程。最終這段經歷成為了他們驕傲的資本,進而轉為了鄙視的資本。
不僅游戲,很多領域都有這樣的現象。為此我總結出了一條鄙視鏈生成的必要條件:1、鄙視鏈的主體是一群有著相似性的人,動物、植物不屬于鄙視鏈上的任何一部分;2、極端的、少數的永遠占據著鄙視鏈的頂端,而普世的、有著大量基數的,構成鄙視鏈的底層;3、鄙視鏈是非常主觀的行為,是非理性、非科學的;為你舉幾個例子。
大陸人看電視劇:看北歐劇的->看英劇的->看美劇的->看日劇的->看韓劇的->看臺劇的->看TVB的->看大陸劇的。
看交通出行:開特斯拉的->開豪車的->開奇瑞的->開摩托的->坐地鐵的->坐公交的。
看導演:看戈達爾的->看阿基考里斯馬基的->看黑澤明的->看楊德昌的->看諾蘭的->看寧浩的->看馮小剛大爺的。
看旅游:游南極的->游非洲的->游南美的->游北歐的->游美國的->游日韓的->游海南的->長城一日游的。
看互聯網:做開發的(做后端的->做前端的)->做產品的->做運營的->做BD的->做地推的->發傳單的。
看文學:讀文言文的->讀拉美文學的->讀俄國文學的->讀德國文學的->讀英法文學的->讀美國文學的->讀日本文學的->讀中國文學的->讀今日頭條的。
最后以龍神的一句話結尾,那就是:我所說的,都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