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陸澄錄【10】
【原文】
問:“寧靜存心時,可為未發之中否?”
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氣。當其寧靜時,亦只是氣寧靜,不可以為未發之中。”
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靜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動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寧靜不寧靜。若靠那寧靜,不唯漸有富靜厭動之弊,中間許多病痛,只是潛伏在,終不能絕去,遇事依舊滋長。以循理為生,何嘗不寧靜;以寧靜為主,未必能循理。”
[譯文]
陸澄問:“當心存寧靜時,可否稱為未發之中?”
先生說:“現在的人凈心時,只不過是為了平定氣息。當他寧靜時,也只是氣息的寧靜,不能稱為未發之中。”
陸澄說:“未發就是中,寧靜是求中的功夫嗎?”
先生說:“只要是去人欲,存天理,才是真正的功夫所在,靜時念念不忘去人欲、存天理,動時也想著去人欲、存天理。無論寧靜與否。如果只靠靜,那么就會逐漸產生喜靜厭動的毛病,而且里面有許多缺點暗藏下來不能夠除去,當人遇事時這些毛病仍舊會滋長。如果以遵循天理為重,何嘗會不寧靜呢?但以寧靜作為主修的形式,卻不一定能遵循天理?!?br>
[解讀]
這段對話涉及儒家思想中的幾個關鍵詞:“未發”、“發”、“中”、“和”。
先看一下《中庸》的相關原文:“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p>
翻譯過來意思是:喜歡、憤怒、悲哀、快樂等情感“未發”(沒有向外表露的時候),叫做“中”;“發”(表現出來)并且合乎法度,叫做“和”?!爸小笔翘煜碌母舅冢昂汀笔亲钇毡橥ㄐ械臏蕜t。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秩序就井然了,萬物就生長發育了。
也就是說:喜怒哀樂之未發,無所偏倚,這叫“中”。發出來,能恰到好處,情之正也,無所乖戾,這叫“和”。
回到《傳習錄》中陸澄提出的問題:“那在寧靜之中存心養性的時候,算不算就是未發之中呢?”
王陽明回答說:“現在人存心養性,只是使氣不動,當他寧靜的時候,也只是氣寧靜,不可以算是未發之中?!?/p>
陸澄接著問:“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沒有發出來就是中,寧靜存心,不也是求中的功夫嗎?”
陽明先生認為,循理才是“中”,而寧靜不是,寧靜只是“中”的一種表象。不管寧靜還是不寧靜,只是去循理而已。應該不論是在思考的時候,還是在具體的行動中,都磨煉自己的心性,探究世間的天理。如果常常靜養發呆思考,而沒有行動,不僅難以成長,反而容易陷入“喜靜厭動”的圈子里,容易有潛伏的毛病在心里。只要遵循天理,內心便能寧靜,否則,就算內心寧靜了,未必能遵循天理。
你靜坐在那里,只是沒什么事,凝神定氣而已。遇到事情來,你脾氣還是不好!什么樣的人脾氣好?就是居仁行義,還能持忠恕之道的人,時刻能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心里隨時裝著別人,關心著別人,就不會因為自己的得失遭遇而狂喜暴怒。所謂去人欲,存天理,就是居仁行義,該怎樣就怎樣,遭遇什么都首先能接受,然后能積極處理,這自然就做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這個中,是情緒之中,是情理之中,是人情天理之中,也是仁義禮智之中。發而中節謂之和,發而中節,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恰到好處,天地人和,一團和氣,你和我和,家和鄰里和,身體也和。
所以這個“中”,跟打坐一點關系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