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4 華杉
“意必固我”四大壞毛病,《論語》原文:“子絕四:毋意,勿必、勿固、勿我。”孔子斷絕四大壞毛病:一是主觀臆斷,二是期必,期待著事情一定會怎樣,三是固執(zhí)己見,四是我執(zhí),太自我。
【問:“寧靜存心時,可為未發(fā)之中否?”】
陸澄問這句,是問《中庸》,原文:“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中節(jié)謂之和。”
這是講自己的情緒管理,講“性情之德”,看你脾氣好不好。
情緒是魔鬼,對外傷人壞事,對己傷肝傷身。喜怒哀樂之未發(fā),無所偏倚,這叫中。發(fā)出來,能恰到好處,情之正也,無所乖戾,這叫和,對外與人和,對己身體和。喜怒哀樂不是不發(fā),喜則喜也,不會欣喜若狂;怒則怒也,不會暴跳如雷;哀則哀也,不會哀痛欲絕;樂則樂也,不會樂極生悲。
陸澄就問:“那在寧靜之中存心養(yǎng)性的時候,算不算就是未發(fā)之中呢?”
【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氣。當(dāng)其寧靜時,亦只是氣寧靜,不可以為未發(fā)之中。”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靜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動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寧靜不寧靜。若靠那寧靜,不惟漸有喜靜厭動之弊,中間許多病痛只是潛伏在,終不能絕去,遇事依舊滋長。以循理為主,何嘗不寧靜;以寧靜為主,未必能循理。”】
王陽明回答說:“現(xiàn)在人存心養(yǎng)性,只是使氣不動,當(dāng)他寧靜的時候,也只是氣寧靜,不可以算是未發(fā)之中。”
陸澄問:“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沒有發(fā)出來就是中,寧靜存心,不也是求中的功夫嗎?”
王陽明說:“這不是求中的功夫,最多只是養(yǎng)氣的功夫。求中的功夫,只在去人欲,存天理,靜的時候,念念都是去人欲,存天理;動的時候,念念還是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寧靜不寧靜都一樣。如果要靠寧靜才能得中,不但逐漸會養(yǎng)成喜靜厭動的毛病,而且很多其他的毛病,它只是潛伏著,并沒有根除,一遇到事情,又會滋長爆發(fā)出來。只要內(nèi)心時刻遵循義理,又怎么會不寧靜?如果僅僅追求寧靜,未必能遵循義理。”
什么意思呢,你靜坐在那里,只是沒什么事,凝神定氣而已。遇到事情來,你脾氣還是不好!什么樣的人脾氣好?就是居仁行義,還能持忠恕之道的人,時刻能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心里隨時裝著別人,關(guān)心著別人,就不會因為自己的得失遭遇而狂喜暴怒。所謂去人欲,存天理,就是居仁行義,該怎樣就怎樣,遭遇什么都首先能接受,然后能積極處理,這自然就做到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這個中,是情緒之中,是情理之中,是人情天理之中,也是仁義禮智之中。發(fā)而中節(jié)謂之和,發(fā)而中節(jié),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恰到好處,天地人和,一團(tuán)和氣,你和我和,家和鄰里和,身體也和。
所以這個“中”,跟打坐一點關(guān)系都沒有。
【問:“孔門言志,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禮樂,多少實用。及曾晳說來,卻似耍的事,圣人卻許他,是意何如?”】
陸澄問:“孔門弟子各言其志,子路、冉有想主政一方,公西赤想從事外交禮賓工作,多少都是實際工作。等到曾皙說的時候呢,他說他就像暮春三月,下河洗澡唱歌,孔子卻贊許曾皙,說他的志向跟曾皙一樣。這是什么意思呀?”
這一段故事,昨天我們仔細(xì)學(xué)過了,看看王陽明怎么回答。
【曰:“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著一邊,能此未必能彼;曾點這意思卻無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無入而不自得’矣。三子所謂‘汝器也’,曾點便有不器意。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非若世之空言無實者,故夫子亦皆許之”。】
王陽明說:“前面三位同學(xué)呢,是有了‘意必心’,很具體期待自己去干個啥,一有了意必心,能干得了這個,換一個別的,就未必干得了。比如讓公西赤去當(dāng)一個城宰,他就當(dāng)不了;讓子路去做禮賓司工作,他更干不了。曾點呢,他沒有意必心,無可無不可,不讓我干,我也可;讓我干,干什么都行!這就是君子素位而行,隨遇能安,不對別人有期待。被拋棄在蠻荒之地,像蘇武牧羊,我就過蠻荒之地的生活,遇到患難,我就過苦日子;得到富貴,富貴日子我也過得,不管什么境遇,都能活在自己的世界,無入而不自得。
“另外三位同學(xué)有了具體職業(yè)理想,這就是被用之才,不是自用之才,有了匠器,是給人用的器皿,裝得了這樣,裝不了那樣,有專門用途。曾點呢,就有了君子不器的意思,是自用之才了。
“當(dāng)然,三位同學(xué)的才干,也是卓然成章,有過人之處,不像現(xiàn)在那些只會空談,不能實干的人,所以孔子對他們,也都是贊許的。”
王陽明這里說的“意必”,還是《論語》里的內(nèi)容——意必固我——四大壞毛病,原文:“子絕四:毋意,勿必、勿固、勿我。”孔子斷絕四大壞毛病:一是主觀臆斷,二是期必,期待著事情一定會怎樣,三是固執(zhí)己見,四是我執(zhí),太自我。
我們這么一看,王陽明對孔子心意的解讀,就和昨天我們學(xué)習(xí)的張居正的理解完全一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