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學實施
第一節 教學媒體的選擇與運用
板書作用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英語教師的藝術創造。它有助于完成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學生的英語書寫技能。
【1】有助于完成教學目標
設計科學的板書能較好地呈現教學的內容,有利于教師傳授知識和學生掌握知識。比如,在新授課中,板書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和操練所學內容;在練習課上,板書可以幫助學生歸納、整理和運用所學英語知識。
【2】有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
板書多以表態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這樣就給學生提供了充裕的時間進行觀察和思考。設計合理的板書能將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條理清晰地展示出來,使學生一目了然,輕松、明確地感知和領會所學內容。
【3】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書寫技能
如果教師能板書一手漂亮、規范的英文,而且板書設計得整潔、美觀,就會為學生樹立榜樣,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以及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的英語書寫技能。特別在字母書寫階段,教師的板書和對書寫技巧的講解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二節 教學方法與技巧
一、新課導入的方法
導入新課一般要遵循一定的順序:集中注意-引起興趣-啟發思維-明確目的-講授新課
課堂導入過程中注意兩個問題:
一是課堂導入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以3~5分鐘為宜。課堂導入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同時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如果導入的時間過長,不僅導入本身會顯得冗長,而且會影響整節課的教學進程。
二是切忌生搬硬套:對于不同的教材、教學內容和不同的學生,教師應采用不同的課堂導入方式。
導入環節目的:
①指向作用。吸引學生注意力,并明確本節課的目的和任務,
②激趣作用。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感興趣。
③鋪墊作用。聯系舊知識,有利于教師自然而然地引出本節課的內容。
導入的注意事項:
①導入要有簡潔性。導入不宜過長,45分鐘的課堂,導入時間3-5分鐘即可。
②導入要有針對性。必須依據教學內容、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
③導入要有趣味性。內容要新穎有趣,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啟發學生積極思考。
④導入的內容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表達內容多少與其相關,這樣不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⑤教師提問后要有反饋,而不是沒有任何回應就轉向另外一個話題,教師對學生的...予以肯定,體現了教學的教育功能。
【1】復習導入法
復習導入法要求教師找準新舊知識的聯結點,通過有針對性的復習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通過巧妙設疑,引發學生的求知欲,創造傳授新知識的契機。
例如:講授新課之前采用復習語????????法鞏固知識,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案例中的教師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先復習語法結構,再引申到語法運用,以此來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幫助學生鞏固舊知。
【2】直觀導入法
直觀導入法可以讓學生對語言學習有直接和清晰的感受,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從而降低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物導入
繪畫導入
肢體導入
【3】情景導入法
情景教學以其直觀性、趣味性、生動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參與和學習的欲望。
情景導入法是指教師在新課起始階段,借助動作、手勢等身體語言,以實物、圖片、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為輔,將教材中設置的情景再現出來,為新語言材料的使用創設真實或模擬的交際情景。模擬真實的情景,創設接近生活的真實語言環境,有利于學生理解和鞏固所學內容,縮短進入語境和在語境中運用所學語言的過程,同時也調動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①運用圖片創設情境。作用:彩色小圖片等直觀教具,有利于學生建立清晰、明確的概念,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理解與記憶,增強教學效果。
②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作用: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形象生動、妙趣橫生的教學情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系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同時,還可以增加課堂的信息容量;縮短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多元化,有利于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③運用生活素材創設情境。作用:運用生活素材創設真實的、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讓學生從熟悉的現實生活與體驗出發,了解和掌握知識,使得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習與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這樣有利于提高英語教學的實效。
【4】問題導入法
是指教師根據課文內容需要故意設置疑問,制造懸念,引發學生追根溯源的心理,從而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問題導入法是英語教學中適用范圍廣、應用普遍且操作簡便的一種導入法。
【5】話題導入法
在新材料呈現之前,師生圍繞一個或多個話題,使用英語進行自由交談,既可以鞏固舊知識,增加學生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機會,又可以自然而然地進入新知識的學習。
【6】故事導入法
【7】背景知識導入法
背景知識導入法多用于故事題材的課文教學
【8】活動導入法
a:全身反應法
全身反應法(TPR)是英語教學中常用的游戲方式,可以有效地檢測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是培養學生的聽力和理解能力的有效手段,通常用在課前復習和導入環節中。
b:猜謎游戲
c:競賽導入
如果學生的興趣游離在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之外,是明顯的“導”而不“入”的現象。
學生對教師預設的問題不感興趣,而教師根據自己預設好的問題繼續進行教學程序,直接導致教師一廂情愿的的教學局面。因此,教師應該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把握學生的興趣點,找準話題,使得學生有話想說,有話能說。
二、語言呈現的方法
【1】利用真實情景呈現【2】利用肢體語言呈現【3】利用直觀教具呈現【4】利用電教手段呈現【5】利用問答呈現【6】利用故事呈現【7】利用游戲、角色扮演呈現【8】語言描述法
三、課堂提問與反饋技巧??p305
(1)課堂提問的類型
Open questions開放式問題:答案不止一個,它能調動學生的思維,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用能力,語用信息量較大。
Closed questions封閉式問題:答案是限制性的、較簡短的,只能評估學生對特定知識的了解。
①封閉式問題:
優點:封閉式問題的答案是固定的,有利于考查學生對于語言知識掌握的準確性,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和鞏固目語,有助于學生掌握正確的語言形式。
缺點:封閉式問題屬于機械性操練,學生只需要回答出特定的答案,沒有過多的思考,不能起到發散思維的作用,不利于培養學生舉一反三、實際語言運用的能力。
②開放式問題:
優點:開放式答案不唯一,教師在教學中應用開放式問題 ,能夠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答案,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有動腦思考的過程,培養學生真正運用語言的能力,做到啟發式教學。
缺點:與封閉式問題相比,開放式問題較難,所以對于一些基礎 較薄弱的學生來說完成會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教師運用不當的話,可能會起不到作用,打消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
拓展??課堂提問的特點:
①該教師在導入環節采用了封閉式和開放式提問的方式,使得提問方式多元化。這兩種方式適用于不同的學生,也有各自的作用,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兩種提問方式的優勢,削弱兩種提問方式的劣勢,做到啟發式教學。
②該教師的提問回答方式富于變化。該教師沒有讓學生采用單一的回答方式,而是讓學生自愿回答、齊答、指定學生回答,注重了問題的廣度,這樣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每一個學生都有適度的參與感與緊張感,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Display questions:提問者已經知道答案的問題,可以檢測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的情況。
Referential
questions:即真實性問題,一般提問者不知道答案,為了獲取更多信息而提出的問題,其目的是讓學生發散思維,獲取更多的信息。參考性問題可以使課堂對話更具有交互性,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深層理解,有利于學生用所學知識進行真實的、具有獨創性的語言輸出,從而促進語言習得。
預測Q 課堂提問有哪些功能?簡述展示性問題和參考性問題的內涵,并各寫出一個例子并加以說明
展示性問題Display questions:教師已經知道答案或者答案能在相關工具中找到,用于檢測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的情況。學生作答只需憑借表層理解、短時記憶,或是通過快速查找課文,便能找到答案。過多展示性問題會限制學生自由思考,不利于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如:What did Mandela do to help Elias solve the problems?
參考性問題Referential questions:參考性問題即真實性問題,教師不知道答案或者是教師所提的問題沒有預設的答案,為了獲取更多的信息而提出的問題,??目的是讓學生發散思維,獲取更多的信息。學生作答時需要一定程度上參閱課文內容,同時結合個人的認知和經歷,對課文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參考性問題可以促使課堂更具有交互性,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深層理解,有利于學生用所學知識進行真實的、具有獨創新的語言輸出、從而促使語言習得。如:What’s the meaning of the phrase “out of work”in the text?
布魯姆的分類法p307
Knowledge questions
Comprehensionquestions
Applicationquestions
Analysis questions
Synthesis questions
Evaluationquestions
前三者屬于初級層次認知問題,后三類問題屬于高級層次認知問題
課堂提問的功能
課堂提問課堂提問是課堂中師生互動的最常見形式,使課堂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技能。在任何一種課堂類型教學中,教師都會提問。課堂提問可以激發和維持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可鼓勵學生參與教學并思考課堂內容,可幫助教師檢查學生的理解,促使學生回憶具體知識或信息,有助于教師教師提供練習和反饋的機會,組織或指導學習。
可見課堂提問是教師啟發學生思維、實施課堂管理、進行知識傳授和教學評估的重要手段。提問數量的多少和質量的高低,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恰當的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促進師生之間交流和信息反饋,促進語言習得。
影響有效提問的因素:【1】學生現有的語言水平【2】學生對于不同問題的喜好【3】教師所給予學生回答問題的等待時間【4】教師對于學生回答問題后的反饋【5】問題的梯度
課堂互動的話語結構p308
Sinclair&Coulthard認為課堂話語分析框架由高到低依次分為課lesson、課段transaction、話回exchange、話步move和話目act五個層次。
話目act是會話結構中最小的單位,在語言結構上相當于說的一句話。
話回exchange是交際的基本單位,一般由引發、回答和反饋三個話步組成。
話步包括框架話步、焦點話步、引發話步、回答(反應)話步、反饋話步五種類型。
1.Framing move? 例如:“Well”“OK”這些詞屬于框架話步
2.Focusing move 例如:“so”“then”焦點話步
3.Initiation(opening) move 引發話步
4.Answering move 回答話步
5.Follow-up move 反饋話步 結構包括三類話目:accept、evaluate、comment.
教學反饋的階段及其特點
?及時的教學反饋能使教師很快的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盡快的找出原因,并想出對策加以解決。
1.復習檢查階段 教學中通過有針對性地復習,一方面可以為新課地學習熱身;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
2.探索新知階段 情緒反饋、肢體反饋、問答反饋、討論反饋
3.鞏固深化階段 合作探究學習反饋和作業反饋
教學反饋的原則:
1.教學反饋要有目的性
2.教學反饋要體現層次化
每個學生的個性和認知規律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師要將教學反饋的內容設計成階梯型并符合認知規律,便于學生判斷和修正,從而達到提高全體學生素質、體現有效教學的目的。課前應該重點反饋學生對舊知識的了解程度,課上應重點反饋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思維過程,課后應重點反饋學生對知識難點的運用情況.
3.教學反饋要體現參與度
4.教學反饋要有啟發性
啟發學生學會用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對自己的交際進行監控,自己改正錯誤。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且改正,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達到語言訓練的目的。
5.教學反饋要有激勵性
學生回答出錯是很正常的情況,教師對此給予積極的鼓勵會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興趣。
教學反饋的方法:
1.口頭反饋
??口頭反饋是指對學生的口頭活動、某些書面作業或者測試提供的信息??陬^反饋的方法有【1】教師直接改錯。教師改錯要選擇適當的時間,尤其注意目的是交際的活動,不要為了糾錯而影響學生語言表達的流暢性。
【2】啟發學生自己改錯。教師不應該像監視器一樣監控學生的語言輸出,教學最終目的是促使遷移的發生。
【3】啟發學生互相改錯。互相改錯可以提高學生對錯誤的敏感性,較少學生對教師的依賴。
2.書面反饋
書面反饋一般是指課后對學生作業或者測試提供的書面評價符號或者是評語。而課堂上的書面反饋主要是指教師或者其指定的學生用書面的方式對學生的語言活動所做的評價性記錄。例如計分法、畫正字法、插紅旗或送紅花法,都可以確認學生表達內容是正確的,同時還可以顯示競賽中不同小組的成績差異。
除了以上兩種主要的反饋類型,還有非語言反饋,即教師通過聲音、表情、目光、手勢、姿勢、姿態以及距離等非語言因素給學生提供信息。
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途徑:
1.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可以引起學生注意,提示學習重點,鞏固課堂教學,獲取教學反饋,加強師生交流。
2.測試 測試包括了口試與筆試 口試不僅要考察學生的語音、語調、表達的流利程度、表達的可理解程度、用詞恰當等表達能力,還要考察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當然還要對學生所使用的交際策略、所具有的跨文化意識、表達中的行為等進行綜合評價。筆試包括聽力、閱讀理解、書面表達和語言知識考察等,可以檢驗學生的基本英語水平。
3.調查表:調查表主要用于在學生學習某一個單元、某一課之前所進行的簡短調查。通過對學生的調查,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已有的水平和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策略。
四、教師糾錯的技巧
糾正錯誤時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盡量采用答完糾錯的方式。
答完明示糾錯:既尊重學生的思維成果,又能使包括回答者在內的全體學生及時知道錯在哪里,如何改正;
答完暗示糾錯能使學生通過糾錯得到教師的指點,又不使回答者在同學面前丟面子。
此外,教師在糾錯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糾錯或同伴糾錯。
學生課堂回答錯誤的原因:
①學生在英語語言學習過程中缺少語言環境,受母語表達的影響。
②與漢語不同,英語謂語動詞需要隨著時態、人稱和數的變化而變化。
糾錯的方法P312??? 考了幾次了
例如:合理使用糾錯技巧,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反饋,以啟發引導為主,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在案例中該教師采用了多種糾錯技巧引導學生分辨....最終使得學生掌握其正確用法。
1.Explicit Correction 直接糾錯
直接糾錯是指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打斷其語言訓練或實踐活動,對其錯誤予以正面糾正(說出正確的語言形式,并讓學生改正)。這種糾錯方式常用于旨在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語言形式而進行的機械操練或側重于語言精確輸出的各種練習之中。
教師直接糾錯時使用的課堂用語通常有:
You should say? /No, You shouldn’t say that /Read after me/Pay attention to /Oh,
you mean/We don’t say in English. We say ..
直接糾錯可以分為直接的明示糾錯和直接的暗示糾錯 例如You have or
you had?。
2.Implicit correction 間接糾錯
間接糾錯是指學生出現語言錯誤后教師不予以直接糾正,而是間接提醒學生使用正確的語言形式。間接糾錯包括 重復法、重述法、強調暗示法、元語言反饋法等
【1】Repetition重復法
教師發現學生語言錯誤后,要求學生重新回答。
并使用Once more/Pardon/Repeat please
例如:
T:What did you have for supperyesterday?
S:I have a glass of milk andsome dumplings.
T:Once more./Pardon?/Repeat itplease.
S:I had a glass of milk andsome dumplings.
T:That’s right.
【2】Recast重述法
重述法是指教師對學生語言表達中的錯誤進行含蓄糾正,即先進行部分肯定(找出文中對應的句子,并打上雙引號),之后用正確的語言重述學生的表達(找出文中對應的句子,并打上雙引號),不指出錯誤,而通過不同的語氣(如反問語調、眼神、動作等,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此糾正方法對于糾正學生口語中的語法錯誤比較有效。
【3】Pinpointing強調暗示法
教師重復學生的話,有意重讀和拖長出錯部分的發音或用升調以表示特別強調。
在文中畫橫線可表強調
例如:教師針對學生的語法錯誤,就對助動詞的單數形式has進行了強調。
這種顯明錯誤所在位置的方法常被用于學生的自我糾錯。這種方法既能糾正學生的口語錯誤,又能顧及學生的自尊心,提高他們參與口語活動的積極性。
【4】Metalinguistic Feedback元語言反饋法
元語言反饋是指學生出現言語錯誤時,教師對學生錯誤不進行直接地糾正,而是對學生的錯誤進行技術上的分析和描述。如指出詞類誤用、時態錯誤等。
例如:該教師解釋助動詞應用第三人稱單數has時說...具體看文中說的內容。
【5】Inquiry追問法
當學生沒能準確回答問題而又未犯語法錯誤時,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繼續回答,直到其做出更合理、更符合邏輯的回答。
例如:
T:Who told you the news?
S:The sports meet will be held in our city next summer.
T:Good,but who told you the news, Lily or Jane?
S:Jane told me the news.
教師在糾正學生口語錯誤時,不應該僅限于一種糾錯方法。在選擇糾錯的方式上,應綜合考慮教學效果,學習者語言水平、性格特點及情感因素,做到多種糾錯方法靈活運用。
針對教師糾錯行為提建議:
1.合理把握糾錯的時機
如果教學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那么教師在學生發言時不宜進行糾錯,以免造成學生心理緊張,影響其表達的流利性;教師應該在學生發言結束后再指出錯誤,并給出正確的表達形式。
如果教學活動的側重點時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教師則應及時指出學生的的錯誤并予以糾正,以保證語言正確輸出,為精確表達奠定基礎。
2.合理變換糾錯的主體
教師在英語課堂上可靈活變換糾錯主體,單獨或交替使用自我糾錯、同學糾錯或全班共同糾錯。
五、課堂總結的技巧?P書上315
課堂總結是對教學內容和學習方法的總結,以及課堂教學的拓展延伸,是讓學生找出規律,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的重要環節。它常用于課堂的結尾。
課堂總結的作用
1.歸納總結
總結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系統化,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引導學生整理、復習、鞏固所學知識,并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形成知識結構,為學生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
2.引導探索
課堂結束后,教師可在學生理解新課內容的基礎上適當拓展知識面,引起學生更濃厚的興趣,開拓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必要時可以提出帶有啟發性的問題,設置懸念,引導學生課下探索答案。
課堂總結方法:P315
①歸納法。教師引導學生把一節課內所學的知識和主要內容做提綱挈領式的總結,及時強化重點,明確關鍵,有助于學生加深記憶。
②延伸法。將課內知識向課外知識延伸,拓展學生知識面。新課程倡導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小結時候巧妙設計一些課外活動題目。
③懸念法:教師在幫助學生梳理完知識點后根據課文的內容提出疑問,讓同學們帶著問題離開課堂。因為課堂的結束并不是完結,而是一個新的開始,此種方法還有利于下一節課的學習,可以幫助老師順利的導入新課。
④討論法。下課幾分鐘,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一堂課即將結束開展適當的討論,既能夠調節學生的大腦機能、減少疲勞,又能強化知識、鞏固技能,可謂一箭雙雕。
等
六、作業布置與批改方法
作業作用:
檢查~
①教師可以及時檢查學生聽課的效果和掌握知識的程度,及時發現學生所學知識的缺漏并加以彌補。
幫助學生鞏固知識~
②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作業是對知識的具體運用,作業使得知識的掌握更加準確、靈活和充實,促進了知識的消化過程,使得知識的掌握進入到高級階段。
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③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思維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和習慣。作業可以要求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讓他們學會解決問題。比如與外國友人交流,可鍛煉他們的交際能力。作業中的問題可以引發學生積極的思考,使得學生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思維的鍛煉”。
信息反饋~
④可以給教師提供教學的信息反饋,是教師檢測和調控教學過程的依據。教師從作業的批改中能全面了解學生的課堂接受程度、個體的離散和差異,進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學生,更有效的幫助學生掌握書本知識,同時有針對性地安排后續章節的教學。
針對學生在課堂中回答問題錯誤的情況,教師應該如何進行反饋與引導?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在提問過程中,很多學生缺乏自信,羞于開口說英語。針對學生回答錯誤的情況,教師應該以鼓勵性的評價為主,采用多種方法適時地糾錯。通過表情、手勢、語調等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評價是課堂常見的反饋形式之一。學生回答問題時謂語動詞出現錯誤,教師最好不要馬上否認學生,試著多次重復,并放慢語速,或者擺擺手、搖搖頭等,啟發學生自己發現錯誤并改正,并且在此過程中不失時機的給予學生積極強化,這樣學生會記得更牢固,自信心也不會受打擊。
要有效糾正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語言錯誤,就必須明確錯誤產生的原因,這樣才能“對癥下藥”,進而進行有效的引導。教學片段中學生回答錯誤主要是受母語干擾的影響,對于新的語言規則掌握不熟練。教師應該在糾錯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例如歸納學習、演繹學習、情境學習、認知強化練習等。
作業布置的特點:
作業布置貼近考試內容,注重知識的掌握。?不足之處在于比較死板、枯燥,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作業量太大等
作業布置注重鍛煉學生搜集資料、自主學習、團隊合作能力。? 不足之處在于:作業的完成缺乏有效的監督,很難檢查學生是否認真搜集資料并與小組其它同學進行了分析與討論。
作業布置差異性原則的理解:
課后作業的差異性原則是指作業要分層次。課堂教學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作業布置也是一樣,需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
作業內容要適應不同層次的心理特征,要利用每個學生在興趣、動機、意志、能力、思維品質等方面的優勢,促使其知識的鞏固與增長。
對于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不能搞“一刀切”,要讓優等生吃得飽,也要讓學困生不感到太難。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就感,都感到自己在進步。使他們都有所收獲,感受到成功的快樂。比如當完成一個單元的教學后,給優等生布置綜合性的作業,包括寫作、翻譯、復述課文等;給學困生布置容易一點的作業,如單詞記憶、補充句子、背誦課文等。
作業布置類型多樣化
作業可以分為課內作業和課外作業;
按其形式分又可分為聽力作業、口語作業與書面作業;
按其內容可分為課時作業、課本劇表演作業、問卷調查作業、采訪型作業、辯論型作業、實踐操作型作業等
按照英語的學習規律,學生必須吸收相當數量的語言材料,并經過一定的語言實踐,才能獲得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因此聽力、口語作業是英語學科必要的練習形式。設計多元化的口語作業,如朗讀、閱讀、背誦、復述、問答等有助于打好語音基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在英語教學中聽、說、讀、寫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因此,設計作業要全面,既要有筆頭作業,也要有口頭和聽力作業,這樣學生才能在作業中提高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
?作業布置的原則:P316
1、量的適中性/作業量適中
作業太少,達不到目的;作業太多,會使學生望而生畏,甚至會損害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在悠閑的時間內,主要進行學習方法的探索和知識的系統歸類。因此,教師應該把握好作業的量。
2、難度的層次性
?作業過難。基礎差的學生干脆不寫,或者抄襲 或者抄襲別人的作業;作業過于簡單,基礎好的同學會感覺毫無挑戰。因此,教師設計作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把握好作業的難度。
作業布置可以分為三個檔次:基礎作業、提高作業和拔尖作業。后進生做基礎作業,可選做提高作業;中等生做基礎作業和提高作業,可選做拔尖作業;優生三類作業都要做。這樣,優生就不會因為“吃不飽”而輕視作業,他們會在原有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中等生會有“跳一跳,夠得著”的進取精神;后進生通過做一些較容易的作業,獲取成功的喜悅與自信,并產生“有投入,就有收獲”的感覺,從而重視課堂聽講和作業的完成,真正的投入學習,形成良性循環,逐步提高成績。
3、內容的針對性
作業要強化教學目標、突出重難點、指導學習方法等,要有明確的目的。因此,采用任何類型和形式的作業,就需要根據每次作業的重點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
教師要將學生的水平層次和知識層次有機地結合起來,確保一題對應一個教學目標,一項對準一個訓練,真正從微觀上控制作業導向。
如設計鞏固交際語言項目的練習,要重點訓練學生運用語言的規范性和得體性;設計鞏固語法知識的練習,要重點訓練學生掌握語法的準確性;設計口語練習,要重點訓練學生口頭語言的準確性和流利性。
4、完成的有效性
教室布置的口頭作業,如記憶語篇、和同伴編一段情景對話、用英語向家人介紹某人某物等,由于沒有有效的監督和及時有效地檢查,有的同學忽視了這項作業,失去了鍛煉口頭交際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機會。針對此現象,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確保作業的有效完成。
有效的監督和及時的檢查。
5、形式的多樣性
作業形式要新穎有趣,形式多樣,不能只是抄寫單詞、句型、語篇,因為這屬于機械的重復,枯燥無味,沒有挑戰性,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業批改的方式
1、全批全改2、面批面改3、自我批改4、互批互改
第三節 課堂管理
1、紀律管理策略
2、指令給與策略
Principle ofclarity????????????? 清晰原則
Principle ofdemonstration?????? 演示原則
Principle ofchecking??????????? 檢查原則
Principle ofappropriate time???? 時機原則
Principle ofadvance organizer??? 先行組織原則;交待活動時應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
Principle ofcomplete instruction? 指令完備原則;指教師給出的指令應該是完備的,應該告訴學生活動的目的、步驟、時間及具體要求等
Principle of clear start and
ending 起止清楚原則,指要明確告訴學生活動開始和結束的時間,以便學生合理安排活動時間。
【1】引發學生行為的指令,如“Stand
up” “Close your book” “Raise
your hands”等。
【2】控制課堂紀律的指令,如“Quiet
now,please” “Don’t’ make such noise”等。
【3】實施教學活動的指令,如“Read
after me” “Listen to the tape”等。
活動形式的選擇
展示型的活動通常是全班活動lockstep activities
復述練習、對話練習等可采取配對活動pair work
單詞游戲、小品作業、項目作業【老師讓學生找出家鄉的變化并制定展覽計劃屬于項目作業】、訪談、戲劇表演(drama performance)等都可以采用小組活動。Group work
單項操作性練習活動如填空、選擇、默讀等一般采用個體活動。個人活動Individualwork
活動小組的組建P319
小組活動的目的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參與和合作的能力,鍛煉他們實際語言運用的能力?;谶@樣的目的,在小組活動中,教師可以適當忽略對于語
言準確性的要求。
小組活動在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①小組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參與課堂交流。小組活動創設了活躍、寬松的學習氛圍,避免了教師單方面的語言輸出,這樣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學生互相幫助、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小組活動強調群體間的經驗交流,互相啟發。在小組活動中,學生能夠在與同齡人的交流中鍛煉英語中綜合運用能力,取長補短,使英語水平獲得提高。
③小組活動為學生創設了交際環境、提供了交流平臺。學生能夠通過小組活動進行語言操練,加深對語言形式和意義的理解,從而使“語言技能”到“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發展成為可能。
[if !supportLists]1. [endif]?教師在組織小組活動的注意事項:
① 合理組建小組,明確職責分工
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注意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進行合理分組。教師可以根據性別、性格特點、學習成績、遵守紀律情況方面的差異建立若干個學習小組,這樣既可以增加學習小組的可競爭性,又可以增加合作小組成員的多樣性。在分組后,要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明確分工,確保每個成員都有屬于自己的任務,使每個人都能有效地發揮作用。
②明確活動目的
在活動開始之前,教師要使學生明白小組活動的任務和要求,從而使學生能夠按照教師的布置認真完成小組任務并有實質性收獲。
③精心選擇教學內容
小組合作學習中最值得討論的內容是使人模棱兩可、易產生認知沖突的內容。教師可以就此內容引導學生合作交流,達成一致意見,從而體現合作學習的價值。此外還可以運用多種策略解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這樣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思維。匯聚多角度的思維,便于學生在傾聽中發現別人的長處,突破自己的思維局限。
④在小組活動中合理引導、積極調控。
教師必須仔細觀察各個合作小組的合作情況。在小組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在聽取其他小組成員的成果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并在吸收小組合作成員已有成果的基礎上來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在合作學習過程之中,教師要及時發現問題,并給予適當的點撥。
教師組織課外活動的三點注意事項:
【1】要考慮學生的興趣、特長、差異性,活動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
【2】活動內容要豐富多彩,組織形式要多樣化,要富有吸引力
【3】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并注意因勢利導
英語校內課外活動的三個作用:
【1】英語校內課外活動是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能為學生的語言實踐和自主學習提供更大的平臺。
【2】英語校內課外活動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學生豐富語感、開拓視野、增長知識、發展智力和塑造性格。
【3】英語校內課外活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活動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
有效開展小組活動教師應該具備的能力有:
教師應該具備的兩種主要能力是組織能力和觀察能力。在小組活動中,教師需要在整個過程中發揮良好的組織協調能力。同時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也需要發揮觀察能力。如發現學生在活動中遇到困難,要主動幫助學生排憂解難,使活動能夠順暢進行。
二、教師角色
【1】指導者Instructor
一是指導學生有效地進行自主學習、獨立學習。要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給學生學習策略和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二是承認并尊重學生間的不同,給予學生平等的學習機會,指導學生本人對自己或對他人從多方面進行評價。
【2】控制者Controller
①主要是教師對課堂活動的進度加以控制,使開展活動的時間與教案預計的時間基本吻合。
②使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操練機會。
③教師要對學生活動的方向加以控制,確保學生的活動不偏離主題,維護課堂紀律。
【3】評價者Assessor
教師作為評價 者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
糾正錯誤:間接糾正;保護學生自尊心;選擇恰當的糾正時機
組織反饋:在學生完成任務后,要及時總結并給予反饋,哪些方面較為成功,哪些需要改進,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一些建設性的建議。如果出現一些關鍵的或有普遍性的語言或語法錯誤,要明確指出并予以糾正。
【4】組織者Organizer
在這種活動之中,教師扮演組織者的角色,主要任務是明確交代任務[任務要明確;要有限定的活動時間],組織分組,確定每組組長并使小組長明確自己的職責,然后說明活動如何開展,必要時可以進行示范demonstration;使活動開展起來,教師確保學生能夠正確的執行任務,并給予指導和督促;并在活動結束后及時的進行反饋。
【5】提示者Prompter
在學生發言、回答問題、完成任務等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應該提供有幫助的信息,或者提供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And...” “Anything else?” “Yes, but why...?”等提示學生繼續往下說。
【6】參與者Participant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是師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的過程,在小組活動中,教師應該把自己當成學生中的一員,參與到活動中,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進師生的情感,又可以幫助學生解決難題,協助學生共同完成任務。
教師參與活動時,務必注意兩點:
一是不要主導學生活動,要讓他們按照既定的思路完成任務。
二是避免教師參與一個小組,忽視或忘記其他小組。
【7】資源提供者Resource-provider
但在學生需要獨立完成任務時,教師注意不能隨便提供資源,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
【8】研究者Researcher
【9】促進者Facilitator
新課標要求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輸者,更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這包括教師為學生創造積極的學習環境,運用多種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制定和評價學習計劃,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等。
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不斷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積極推行互動式、開放式的教學實踐。
教師在上課階段的建議:
①活動開始前
教師應該合理選擇任務的難度,使學生明確任務的目標,尤其是任務的目的、完成的過程以及對于結果的要求,都要交代得清清楚楚。同時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活動準備時間,提供必要的語言資源,給學生提供一些可供選擇的完成思路。
②活動期間
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擺正自己的位置,此時教師不僅是平時課堂上的指導者、更正者、控制者,同時還是討論組中的一員。教師應該走到學生中去討論,而不是一直站在講臺上看著學生討論。同時,還要防止學生失控,如使用母語或說一些與主題無關的事甚至出現吵鬧的現象。
③活動結束后
?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反饋,讓學生獨立、完整地反饋成果,提升語言的準確度和流利度。對于學生在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要及時反饋,引導學生改正;對于學生表現優秀的地方,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加強學生的自信心,增強英語學習的興趣和合作意識。
第二章 教學的評價與反思
一、教學評價的意義
教學評價是運用多種科學可行的方法或手段系統地搜集、分析和整理信息資料,對教學活動中的要素、過程和結果進行價值的判斷,從而為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和教育改革發展提供服務和決策的過程。
二、教學評價的功能
促使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①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學觀
②促進教師提升教學水平
③促使教師參與教學改革
促使學生不斷發展的重要策略
①促進學生不斷改進學習方法
②鼓勵學生全面發展
新課程評價的基本理念:
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和行為的變化。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并舉、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創設激勵性評價機制。
新課程評價的取向:
1.評價目標多元化
第一,診斷學生學習的質量,引導學生學習的方向;
第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揮,使每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動力;
第三,檢驗教師的教學效果,調節教師的教學方法。
2.評價過程動態化
3.評價內容全面化
不僅考查知識或技能層面,同時關注學習策略、文化意識、情感態度等層面的考查。
4.評價主體多元化
加強自評、互評,使評價成為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積極參與的交互活動,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
5.評價方法多樣化
根據學生的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評價目標,采取適當的評價方式,實現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相對評價、絕對評價與個體內差異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反思性評價與激勵性評價相結合。
6.著眼評價的激勵功能
課堂教學評價的內容:
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過程;教學基本功;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要求: P331
1.評價主體多元化
2.評價過程民主化
增加評價過程的透明化,把評價目標、評價標準、評價方法、評價程序、評價要求告知所有參加評價的評價者和評價對象,以便調動教師的參與意識與積極性。
3.全員評價和全面評價
4.注重反饋評價信息
5.注意導向性
學習評價的主體:
①教師評價
教師在評價中發揮主導作用,是日常教學評價的主要實施者,也是學生自我評價、互評以及家長等參與評價的指導者。
②家長評價
③同學互評
④學生自評???自我反思、自我激勵、自我調整
學習評價目標:學習評價應該注重多途徑收集信息,準確反映學生學習的結果及過程。
學習評價的要求:評價時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強化評價的診斷和發展的功能,弱化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
評價的標準:
1.對知識和技能的評價
2.對過程與方法的評價
3.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評價
按評價的功能分類:教學評價方法可以分為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
(1)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Assessment
1.含義
形成性評價是在某項教學活動中,為了更好地達到目標、取得最佳效果而不斷進行的評價。它能用來及時了解某階段教學的結果和學生學習的進展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因而教師可據此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活動。
2.功能
①改進學生學習
②為學生的學習定步
③強化學生的學習
④給教師提供反饋
3.設計的原則
科學性原則;導向性原則;多元化原則;激勵性原則;情感性原則;可行性原則
4.方法?P333
形成性評價方法包括量化評價法和質性評價法兩種
量化評價法主要包括調查表和評價量表
質性評價法主要包括優秀作品、概念圖、錄音或錄像、成長記錄袋、教師觀察、訪談、讀書筆記、項目和演示。
[1] 量化評價法
①調查表
調查表主要用于在學生學習某一個單元、某一課之前所進行的簡短調查。通過對學生的調查,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已有的水平和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策略。
②評價量表
評價量表用于學生在進行一個階段的學習后所進行的綜合評價,一般每個模塊以2-3次為宜。評價量表通過分項目、分內容、分等級、分不同的評價者進行評價。
[2]質性評價法P334-335
①優秀作品:學生可以通過展示自己的優秀作品說明學習過程中所取得的一些重要成果,包括研究性論文、習作、小制作等。
②概念圖:學生學習完一個單元或幾個單元后,可以通過圖表的方式來可以通過圖表的方式來歸納和總結階段性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所需掌握的語言技能、各語言知識之間的聯系等。
③錄音或錄像:
④成長記錄袋:
⑤教師觀察:
⑥訪談:
⑦讀書筆記:
⑧項目和演示: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完成一些學習項目,比如,兩個星期做一次采訪報告或兩個月做一項保護環境的規劃。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思考。項目完成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做相關書面報告和課堂演示。
形成性評價實施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①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要強化診斷和發展的功能,弱化甄別和選拔的功能;反映學生學習的成績與進步,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學習信心。
②教師進行教學評價后要及時向學生提供反饋的信息,幫助學生了解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盡快找出原因,并想出對策加以解決。
(2)終結性評價Summative Assessment
1.含義
終結性評價又稱為結果評價、事后評價,是在某一相對完整的教育階段結束后對整個教學目標(或學習目標)實現的程度做出的評價。終結性評價通常是在一個學程結束時結束時進行,它要以預先設定的教育目標為基準,用來確定教學目標或學習目標達成的的程度。
2.功能P336
①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
終結性評價最常見的作用就是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常常采用“常模參照測驗”
②證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
③確定學生在后繼教學過程中的學習起點
④對學生的學習提供反饋
3.原則
①總結性原則
②建構性原則
③指導性原則
④適應性原則
4.方法P337
【口試】
從內容上看,口試不僅要考查學生的語音、語調、表達的流利程度、表達的可理解程度、用詞恰當等表達能力,還要考查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當然還要對學生所使用的交際策略、所具有的跨文化意識、表達中的行為等進行綜合評價。
【紙筆測驗】
紙筆測驗包括聽力、閱讀理解、書面表達和語言知識的考察。其中聽力可采取判斷、填空、排序、回答問題等形式;閱讀部分除一般理解性問題外,還可要求學生進行改寫、續寫、發表評論等;語言知識考查可以延用單項選擇和部分完形填空;書面表達可包含實用性寫作、命題作文和自由創作等多種形式。在具體試題設計過程中,要避免單純考查語音知識和單純考查語法知識的試題,增加具有語境的應用性試題的比例,并且要在開放型試題的設計方面有所突破,以便考查學生不同的思維水平。
(3)診斷性評價Diagnostic Assessment
1.含義
診斷性評價也稱為教學性評價,一般是指在某項活動開始之前對學生的知識、技能以及情感等狀況進行的預測。
2.功能
①確定學生學習的準備情況,明確學生發展的起點水平,為教學活動提供設計依據。
②識別學生的發展差異,適當安置學生。
③診斷個別學生在發展上的特殊障礙,以作為采取補救措施的依據。
3.方法
以前相關成績的記錄;智力測驗;態度和情感調查;觀察;訪談等
按評價的方法分類:教學評價方法可以分為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
按評價的標準分類:教學評價方法可以分為相對評價、絕對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
(1)相對評價/常模參照評價
是在被評價對象的群體中建立基準,通常以該群體的平均水平作為這一基準,然后把該群體的各個對象逐一與基準進行比較,以判斷該群體中每一成員的相對優劣。
優點:相對性評價有甄選性強的特點,因而可以作為選拔人才、分類排隊的依據。
缺點:是不能明確的表現學生的真實水平,不能表明在學業上是否達到了特定的標準,對于個人的努力和進步的程度也不夠重視。
(2)絕對評價/目標參照評價
將教學評價的基準建立在被評價對象的群體之外,通常是以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標為依據來確定這一基準,再把該群體中每一成員的某方面知識和能力與基準進行比較,從而判定其優劣。
絕對評價可以衡量學生的實際水平,了解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宜用于升級考試、畢業考試和合格考試。它的缺點是不適用于甄選人才。
(3)個體內差異評價
主要有兩種方法:
一是把評價對象的現在與過去進行比較
二是把評價對象自身的不同側面進行比較
個體內差異評價的最大優點是充分體現了尊重個體差異的因材施教原則,適當減輕了被評價對象的壓力。
但是,由于評價本身缺乏客觀標準,不易給評價對象提供明確目標,難以發揮評價應有的功能。
拓展:表現性評價Performance Assessment
表現性評價屬于質性評價的范疇。它指對學生在實際完成某項任務或一系列任務所表現出的,在理解與技能方面成就的評定,也指對學生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學習態度、努力程度以及問題解決能力等一些測驗所無法反映的深層學習指標的評定。表現性評價比較適合于評定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學科之間內容整合的能力以及決策、交流、合作等能力。
第四節 語言測試
一、語言測試的目的
1.使學生在英語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全面發展。
2.使教師獲取英語教學的反饋信息,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和適當的調整,促使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3.使學校及時了解課程標準的執行情況,改進教學的管理,促進英語課程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二、語言測試的作用
1.診斷語言的程度
診斷語言程度主要是了解學生現有的語言水平,發現和診斷語言學習中的問題。
2.檢查學習進度
檢查學習進度主要是檢查和評價學生在某一階段或某一課程學習中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
3.衡量英語水平
衡量英語水平主要是測量學生英語語言知識和綜合運用英語的總體水平。
4.預測外語學習
預測外語學習主要是預測學生是否具有學習外語的天賦或潛在的能力。
5.激勵學生學習
6.評價教學科研
三、語言測試的類型??P340
(1)根據測試的目的劃分:
1.成績測試AchievementTest
成績測試旨在用來了解在一段時期內學生對所學課程內容的掌握情況,以便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做出評定。 如期中、期末測試
2.水平測試ProficiencyTest
水平測試旨在評定受試者現有的英語水平是否達到能勝任某一新的學習任務或工作需要的程度。 如美國的托福TOEFL考試,英國的劍橋英語水平認證考試CELS,以及我國的英語水平考試EPT
3.潛能測試ApititudeTest
潛能測試也叫預測性測試,是一種預測學習者學習某一新語言的能力傾向的測試,旨在衡量受試者今后學習該語言是是否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如學術能力評估考試SAT 和研究生入學考試GRE
4.診斷性測試DiagnosticTest
診斷測試旨在診斷和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診斷測試能為教師提供直接的教學反饋信息,便于教師及時改進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診斷測試是為了了解學生學習的困難,找出教學上的薄弱環節,以便采取補救措施來完善教學。
5.結業測試ExitTest
結業測試是一種儀式性的考試
(2)根據測試的評分方法劃分:
1.主觀性測試SubjectiveTest
2.客觀性測試ObjectiveTest
(3)根據測試的構建方法劃分:
1.直接測試DirectTest
2.間接測試IndirectTest
(4)根據測試的題型劃分:
1.分離性測試Discrete-pointTesting
2.綜合性猜測IntegrativeTesting
(5)根據測試分數解釋所參照的標準劃分: P342
1.常模參照性測試NRT?Norm-referenced Test
2.標準參照性測試CRT Criterion-referencedTest
四、語言測試設計的標準?P342
(1)信度Reliability
測試的信度包括兩個方面:
測試本身的可信度test reliability
檢測測試本身的可信度方法主要有兩種:連續測試法和一分為二測試法。連續測試法指的是讓學生在不同時間做同一試題,然后比較其結果。一分文二的測試法指的是將一份測試內容分為兩半,對比考生這兩部分的結果。
評分的可信度scorer reliability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同一評分人前后評價標準的一致性;二是不同評分人所用標準的一致性。
(2)效度ValidityP343
①表面效度Face Validity
②結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
③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
④共時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
⑤預示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
(3)區分度Discrimination
(4)難度Difficulty
難度即測試題目的難易程度。它作為衡量試題質量的主要指標之一,和區分度共同影響并決定試卷的鑒別性。
第五節、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概念:教學反思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作為研究對象,研究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學行為、教學觀念和教學效果,是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與再認知的過程。
教學反思的內容:P345
(1)寫教學體會。寫下自己的成功之處與失敗之處
(2)寫教學機智。寫下自己在教學過程中隨機產生的教學靈感。
(3)寫教學反饋。記錄學生的學情 ;保存學生的創新;分析學生的作業和試卷。及時反思原因,尋求改進辦法。
(4)寫再教設計。反思自己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大膽創新,知識點上有哪些新拓展,組織教學方面是否有新方法,啟發是否得當,操練是否到位等;記下得失,進行歸類取舍,寫出再教設計,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
教學反思的方 法:P346-348
(1)教學日志Teaching Journal
寫反思日志可以使得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課堂陳述水平,并帶動認知成分的延伸,最終幫助教師形成個人的教學風格。
(2)敘事研究Narrative Research
教師的敘事研究,就是敘述和說明教與學的復雜行為中人際關系和相互作用,用獨特的個人方式認識自己的情況,從而更好地明確目的,完善自身。它通常包括對教育對象的研究、對教育活動的研究和對教學思想的研究。
(3)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
行動研究是一種教師為研究自己的工作而綜合運用的各種有效的研究方法,是教師對事件采取的一種自我反思方式。它是一個明確問題-制定計劃-產生行動-行動觀察-行動檢驗-明確問題的循環過程。
2.行動研究報告的內容:
{1}題目
{2}前言
{3}正文
提出問題-提出假設-初步調查-行動方案的設計與實施-收集數據的方式與分析的方法-研究的結果
{4}結論
{5}參考書目
反思型教學Reflective Teaching
Leo Bartlett認為“反思型教學”是改進課堂實踐的一種手段,他把反思型教學描繪為一個循環的過程,其中包括五個因素,即描繪/記錄觀察(mapping)、明了/分析(informing)、質疑/辯駁(contesting)、評估(appraisal)、行動(acting)。
反思型教學的意義:
(1)反思型教學能夠充分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創造性,并為其專業發展提供機會和條件。
(2)反思型教學是溝通教育教學理論和教育教學實踐,迅速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的有效方法。
(3)反思型教學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意識。良好的素質要求教師必須參加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對教學中發生的諸多事件能夠予以關注,并把它們作為自己的教學研究對象,這是當代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4)反思型教學能夠整體推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學反思不但是指向個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團體的。在教學觀摩、教學評比、教學經驗的切磋與交流中,每一個參與者都提供了自己獨特的教學經驗,同時也都會從別人那里借鑒到有益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