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
第一節 課程的性質和基本的理念
一、課程性質
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就工具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
就人文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任務。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P194-195
(一)注重素質教育,體現語言學習對學生發展的價值
(二)面向全體學生,關注語言學習者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
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應該面向全體學生,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和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等方面都應該考慮全體學生的發展需求。
(三)整體設計目標,充分考慮了語言學習的漸進性和持續性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和與之相銜接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將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目標設為九個級別,旨在體現小學、初中和高中同學各學段課程的有機銜接和各學段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循序漸進的發展特點,保證英語課程的整體性、漸進性和持續性。
(四)強調學習過程,重視語言學習的實踐性和應用性
(五)優化評價的方式,著重評價學生綜合語言的運用能力
評價體系應該包括了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
日常教學中的評價以形成性評價為主,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中的表現和進步;
終結性評價著重考查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包括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方面。
(六)豐富課程資源,拓展英語學習渠道
英語課程應該根據教與學的需求,提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英語學習資源。
第二節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P195-196
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的發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方面整體發展的基礎之上。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文化意識有利于正確地理解語言和得體的使用語言;有效學習策略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和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積極的情感態度有利于促進主動學習和持續發展。
二、分級目標
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各個級別的目標是指學生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義五個方面應該達到的綜合行為表現。
(一)語言技能
語言技能是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技能以及這些技能的綜合運用。聽和讀是理解技能,說和寫是表達的技能。
語言技能標準以學生在某個級別“能做什么”為主要內容。
(二)語言知識
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應該學習和掌握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法以及用于表達常見話題和功能的語言形式。
(三)情感態度
情感態度指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相關因素以及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祖國意識和國際視野。
(四)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指學生為了有效的學習和使用英語而采取的各種行動和步驟以及指導這些行動和步驟的信念。英語學習策略包括認知策略、調控策略、交際策略和資源策略等。認知策略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具體學習任務而采取的步驟和方法;調控策略是指學生對學習加以計劃、實施、反思、評價和調整的行動和步驟;交際策略是學生為了爭取更多的交際機會、維持交際以及提高交際效果而采取的行動;資源策略是學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媒體進行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方式方法。
認知策略?????P204
例如:
在學習中善于利用圖畫等非語言信息理解主題;
對所學內容能主動復習并加以整理和歸納;
包括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技術;
(五)文化意識
在學習英語過程中,接觸和了解外國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熱愛,有益于接受屬于全人類先進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養國際意識。
第三節 實施的建議
一、教學建議??P206-210
(一)面向全體學生,為每個學生學習英語奠定基礎
(二)注重語言實踐,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本標準以學生“能用英語做事情”的描述方式設定各級目標要求,旨在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教師要通過創設接近實際生活的各種語境,采取循序漸進的語言實踐活動,以及各種強調過程與結果并重的教學途徑和方法,如任務型語言教學途徑等,培養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
在學生的語言學習和實踐活動中,教師應該注意處理好知識學習與能力發展的關系、語言操練和語言運用的關系以及常規教學與考試的關系,使教學活動更加有效果。
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
(三)加強學習策略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風格,整體安排學習策略的發展目標,有計劃、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學生發展具體的學習策略,把學生培養成自主的學習者。
(四)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發展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英語教學應該有利于學生理解外國文化,加深對祖國文化的理解,進而拓寬文化視野,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五)結合實際教學的需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教學的需要,對教材加以適當的取舍和調整
1.根據所在地區的教學實際需要,學生現有水平、課時安排等,可對教材可對教材內容做適當的補充和刪減。
2.根據實際教學目的和學生學習需求,對教材中的部分內容和活動進行替換,也可以根據需要添加活動步驟,比如增加準備或提示性步驟,從而降低學習的難度。
3.根據學生周圍的現實生活對教材的編排順序做適當的調整。
(六)合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七)組織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渠道
英語課外活動是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能為學生的語言實踐和自主學習提供更大的平臺。
課外活動要有助于激發和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豐富語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發展智力、和塑造性格。
1.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需求,結合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實際,有計劃、有組織、有創造性地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因地制宜的課外活動。
2.英語課外活動要著重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要注重鼓勵、動員、吸引學習困難的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為他們設計適合的活動形式和內容,使他們樂于參與,并且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產生學習興趣和動力并獲得成功。
3.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尊重他們的策劃和選擇并且給予恰當的引導和輔助,要關注活動的過程,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做好活動顧問和服務的工作,為他們的發展提供指導和支持。
(八)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努力適應課程的要求?P209-210
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是有效實施英語課程的關鍵
1.更新學科專業知識,提高語言素養
教師還應該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并隨著社會和語言的發展不斷更新語言知識,努力提高自身的英語語言素養。
2.不斷積累學科的教學知識,提高教學實踐能力。
英語教師的專業知識不僅包括學科的專業知識,還包括學科教學知識,即教師通過有效教學幫助學生建構語言知識,發展語言能力的知識。
3.開展教學反思,促進專業可持續發展。
教學反思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評價建議?????P210-212
(一)充分發揮評價的積極作用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評價應該起到監控教學過程、反饋教學信息、激勵學生學習、促進教師改進教學的作用。
(二)體現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評價的主體。評價標準的確定、評價內容和方式的選擇以及評價的實施等均應該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目標。
(三)依據課程目標要求確定評價內容與標準
(四)注意評價方法的合理性和多樣性
(五)形成性評價要有利于監控和促進教與學的過程
(六)終結性評價要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終結性評價主要檢測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程度,包括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五個方面。
(七)注意處理教學與評價的關系
教學是培養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關鍵環節,評價是及時監控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師要正確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評價要服務教學、反饋教學、促進教學。
要堅持以考查語言運用能力為主的命題指導思想,使教學始終著眼于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
(八)合理設計和實施初中畢業學業考試
英語學業水平考試應該著重考查學生聽、說、讀、寫四種英語語言技能的綜合實踐能力以及靈活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
英語課程評價要體現新課程的評價原則,要采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評價形式和評價手段。教師要不斷學習和了解國內外語言評價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成果,鉆研語言評價的技術與手段。
三、教材編寫的建議
①思想性原則 ②科學性原則
③趣味性原則 ④靈活性原則
四、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P213
考題預測:
為什么把情感態度作為英語課程中的目標之一?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態度?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目標是以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發展為基礎,培養學生綜合語言的運用能力。由此可知情感態度對英語教學有一定重要性。
英語課程不僅要發展學生的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而且有責任和義務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與其他學科領域相比,語言與情感態度的關系更為密切。語言是在人際交往中適用,學習語言的過程很大程度就是學習人際交往的過程;人際交往往往涉及人的情感態度,在語言中強調情感態度的培養,是把科學教育同綜合人文素質教育的培養結合起來。因此,英語課程在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方面應發揮特殊的作用。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為了了解學生的情感態度,幫助他們培養積極的情感,克服消極情感,教師首先必須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以師生之間的相互尊重為前提的。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同時,教師還要盡量找到學生的閃光點,對每一位學生表示真誠的贊賞。
(2)建立情感態度溝通和交流的渠道。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3)結合英語學習的內容討論有關情感態度的問題。教師要盡可能把情感態度的討論滲透到外語教學內容和學習過程之中。
(4)幫助學生克服情感態度方面的困難。教師要幫助學生及時克服情感態度方面的困難,使得語言學習上的成功體驗與情感態度的發展相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