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時補了2016年豆瓣上評分最高的電影,部部都很經典。其中,最引人深思的,久久讓人心緒不寧的,莫過于《天空之眼》了。這也是斯內普教授(Alan Rickman)的遺作喲~
1
影片的內容很簡單:
英國女上校凱瑟琳,6年來一直在追蹤一名女性恐怖分子,及另外幾個位于英國反恐名單前五名的幾名恐怖分子,終于在肯尼亞的內羅畢發現了他們的身影,于是和美國、肯尼亞政府展開了聯合行動。
在無人機和微型監視器的秘密監控下,凱瑟琳發現這幾名恐怖分子正在穿炸彈背心,準備發動自殺式襲擊的恐怖事件,她當即下令無人機駕駛員利用導彈轟炸這個秘密基地,將敵人殲滅。就在此時,無人機駕駛員卻發現一名小女孩在這個秘密基地的門口擺攤賣大餅。一旦轟炸,小女孩性命堪憂。
發射,還是不發射?
2
這部影片一出,立刻引起了很多網友的討論,都在探討在法律層面上、道德層面上,究竟該如何做選擇。
這也是電影中那些軍官、政治家一直在糾結的事情。要不要發射導彈?凱瑟琳上校和本森將軍等軍官堅持要,因為實施地面抓捕行動很困難(秘密基地位于肯尼亞青年黨控制的地方,容易引發不可控制的糾紛),如果不抓住這個機會,一旦這幾名恐怖分子攜帶炸彈背心前往人口密集的地區,開展自殺式襲擊,犧牲的人將更多。曾經他們組織的恐怖行動里,就造成了80余人的死亡。
操作無人機的兩名駕駛員,卻無法按下發射導彈的按鈕,要求凱瑟琳上校做出“平民傷害評估”,希望將對小女孩的傷害降低至50%。
司法顧問、女議會要員及其他政府官員,則是遲遲不肯批準轟炸的行動,因為誰也不想肩負這個責任。他們將球踢給了外交部長,又踢給了美國國務卿,最后踢給了首相……
3
在觀看影片時,我的內心隨著劇中人物的猶豫,也是無比起伏的。我甚至一度大呼他們是不是都是天平座,為何如此糾結,怎么看,犧牲1人都比犧牲80人要值。戰爭不正是如此嗎?為了最偉大的利益,犧牲是在所難免的。
然而看完之后,我卻不這么想了。的確,在危難面前,80個人的生命是生命,1個人的生命也是生命,誰又能斬釘截地說,生命的數量決定了生命的價值呢?
1對80這道題,注定是無解的。就像在影片中,在軍方的堅持下,導彈仍然發射了,恐怖分子被成功消滅,小女孩也獻出了無辜的生命。凱瑟琳上校和本森將軍,他們本該是最高興的人,長達6年的追蹤終于落下了帷幕,并成功組織了他們策劃的自殺式襲擊,但他們一點都不輕松。的確,他們以最小的犧牲換取了最大的利益,可是小女孩的死亡,仍然是哽在他們心頭的一根刺。只是看多了鐵血沙場,人的心總會硬一些。
本森將軍(斯內普教授喲!)最后對女議會要員說了一段話:“我去過5次自殺式襲擊發生后的現場,尸體遍布的現場。你今天喝著咖啡,吃著餅干看到的場景的確非常不幸,但是他們這些人能做出來的事會更加不幸。永遠不要跟一個軍人說,他不懂戰爭要付出的代價。”
這段話說得非常好。世界上哪有最正確的選擇呢?不過是在此情此景之下,能快速做出的傷害最小的、合適的選擇罷了。
4
但是,我認為導演所希望討論的核心,似乎并不是“1對80”的問題,因為導演自己的態度,已經或多或少地呈現在影片當中了。至于我們是站在什么樣的層面來看到這個問題,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現在回味起來,我倒是覺得那個女議會要員說的一段話非常“有趣”:她認為不該發射導彈,因為發射了導彈,如果小女孩死了,就是我們的責任;但如果那些恐怖分子開展了恐怖襲擊,即使死了80個人,那也是他們的責任,與我們無關。這樣,我們還能打贏宣傳戰。
這段話,真的說出了政治家們的心聲。他們關心的并不是小女孩的生死,而是她的死究竟由誰負責。每個人都不想承擔責任,如果導彈發射的影像流傳到網上,民眾會如何說?他們害怕。所以決策的球踢來踢去,請示來請示去,沒人愿意下達命令。
但戰爭結束之后呢?我想他們并不會在意小女孩是傷重還是死亡,一覺之后,繼續喝著咖啡,吃著餅干開會,繼續踢皮球。
真正為小女孩的死痛心的,只有最愛她的父母。
柳沐顏,重度碼字嗜好者,愛體驗生活,愛天馬行空。喜歡我就點個贊吧!
這是個浮躁的時代,愿你我都能在文字中尋覓到一份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