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眼》/ 豆瓣評分8.0
一條命和八十條命,一個已經有“熟悉感”的無辜女孩和八十個尚未建立聯系的無辜“陌生人”,如果你能夠決定他們的生與死,你會選擇誰生誰死?
這是發生在《天空之眼》的故事,民居里是馬上要進行自殺炸彈行動的恐怖分子團伙,無人戰斗機已經瞄準目標,只要投射不僅殺了被追蹤6年之久的頭號恐怖分子,也能避免馬上會發生的至少傷及80人以上的自殺炸彈行為。然后就在即將按下發射鍵那一瞬間,一名小女孩跑進目標的攻擊范圍玩耍。
接下來我們可以看到包括軍方(中將、上校、中士、少校、無人機操作員等)、肯尼亞特工、英國政府(首相、外交部長、外交國務部長、司法部長、政務次官)、美國政府,進行了一場事關不同利益的爭辯,復雜的政治角力,以及對人性的發問。
這是經典的道德悖論“有軌電車問題”,你是否會把即將撞死五個人的電車轉向只會撞死一個人的軌道上。
我嘗試將這個場景描述給身邊的人,他們的答案出奇的一致,炸,原因是兩害取其輕,80條人命比1條人命更重要。我緊急著問,如果這個小女孩和你有親厚的關系,比如說你的女兒?基本陷入半晌的沉默中。
我突然覺得這個問題問的很愚蠢,因為在我看來,這是無解的,你不在那個真實的場景中,用言語所做的任何回答都是沒有分量的。
在這個道德困境中,Helen Mirren飾演的Katherine上校是不留余地的推動“炸”這個答案。她不僅堅定明確的做出“炸”的決定,同時用盡所有辦法包括偽造CDE數字(連帶損失評估)使得該決定被決策層通過和執行。就像推土機一般,朝著目的地急速前行,見神殺神,遇鬼殺鬼,不留余地,必須到達,哪怕有各種看著正義道德或更別有居心的阻擾。
她無視意外出現的小女孩,依然命令飛行操作員即刻執行;被飛行操作員以CDE需要重新評估拒絕之后,她威逼利誘威要求做CDE測評的中士給出45%的數值(小于等于這個數值,從法律合規角度即可以被允許發生);第一次發射之后,當所有人將目光聚焦在重傷小女孩時,她馬上做出第二次發射的命令,因為尚有個存活的恐怖分子。
當一切都結束時,指揮中心的同僚們盯著她的眼神中充滿了鄙視和恐懼,她平靜的回應了一句“這是我能做的最好的選擇”。之后叮囑做CDE測評的中士,在提交報告時,不要忘記把CDE數字寫成45%。迎來的是又一輪的鄙視眼神掃蕩。
這真是個殘忍、理性的女人啊。
就像片中的政府官員政務次長,在一切定局之后,用帶有哭腔的聲音抨擊道,你們的所作所為太齷齪了。
真是善良有道德的好人啊。
讓我們回憶下她在整個困境中的表現。
“如果我們發射了導彈,他們就贏了宣傳戰”
“如果他們去襲擊了購物中心,我們就贏了宣傳戰”
“對,我會用可能的80條性命來換取這個小女孩活著。如果恐怖襲擊發生了,那也是恐怖分子干的。”
翻譯下這段話,即使保住了80人的命但如果死了小女孩,那么政府將會在民意中損失慘重;而如果保住小女孩即使死了80人,我們可以把一切罪責推到恐怖分子身上,同時還能大賺一筆民意支持。
這就是這個善良有道德的人做不炸決定的原因。
再看看其它人。擁有最終決策權的外交部長,一直在玩踢皮球的游戲,最后把皮球踢到首相這里,反正不管你們做什么,我是不會做決定的,這樣是避免背黑鍋的最佳方式。沒有出現的首相通過秘書傳達了的指示是:要減少傷亡。真是謎一樣的指示,君心不可測。
這是現場踢皮球的一類人。還有另一類司法部長之流,提出建議或者調整建議的動機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能最大程度明哲保身。
是的,Katherine上校的行為是殘忍,她把這個殘忍給那個無辜的小女孩,但同時也給另外80個人帶去了生的溫暖。
影片最后3分鐘,小女孩的畫面和Katherine的畫面穿插出現。垂死的小女孩被抱到醫院,Katherine平靜如常收拾包準備離開指揮室,小女孩被送到搶救室,Katherine 開車離開,窗外風雨交加,Katherine看了一眼窗外繼續往前,小女孩搶救無效宣告死亡。
從始至終,Katherine沒有說過一句和行動無關的話,風雨中開車前行的她,臉上沒有一絲任務完成后的喜悅,她看向窗外的那一眼是短暫的,之后轉回頭,看向前方,目光堅毅,還有身負重壓的疲累感。
這種重壓是任何一個決定都會給予的,畢竟,這個世界上哪有什么完美的決定,更何況是在戰爭中呢?
從這個角度,我敬佩她的有所為,即使是不留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