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隨著互聯網漸漸主宰人們的生活,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忽視經典的價值。微博、朋友圈無時無刻不在刷新,人們的閱讀越來越碎片化,也越來越難以保留持久的興趣。一個全民熱議的話題通常也只能維持一兩天的熱度,隨后就歸于沉寂。這些碎片化、無價值的信息實際構成了一種“信息噪音”,干擾了我們對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信息的判斷。正如波蘭著名女詩人辛波斯卡在《一粒沙看世界》中寫的:
時間飛逝,如一名攜帶緊急訊息的郵差。
但那只不過是我們的比喻。
人物是杜撰的,匆忙是假裝的,
傳遞的也不是人的訊息。
我們如何才能從龐雜泛濫的信息中分辨出哪些是有價值的信息,哪些又是“信息噪音”呢?
辨認“信息噪音”有一個立竿見影的方法,就是調整評估信息價值的時間尺度。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提出記述歷史的三種時間尺度,其中最長的時間尺度,關注的是一個地區的地理和氣候環境;中等的時間尺度,關注的是社會和文化層面的因素;而短時間尺度,才是傳統的歷史學所關注的具體的歷史事件。布羅代爾認為,具體的歷史事件的出現,往往具有隨機性,在表面現象背后,是更深刻和穩定的導致該事件發生的中、長時間尺度的因素,這些因素才是更值得歷史學家記述的。
如果用這種變換時間尺度的方法,去評價我們每天接觸的信息,從原本追求“即時興奮”的信息模式切換到追求“長久受益”的信息模式,就不難把那些“噪音”辨析出來,并且過濾掉。你主動過濾掉的信息越多,也就意味著你越有富余的時間、精力甚至腦力來尋找和領會那些真正有價值的信息。
對泛濫的資訊保持警惕,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那些被“時間之尺”篩選過的經典作品上,可以避免無謂的躁動。從心智的成長層面上講,這種“復古”也恰是最有效率的。你不如想象,和那些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做朋友,就如同把他們加為微信好友,每天捧讀他們的作品,就如同刷朋友圈,這時你或許會發現,這個朋友圈絲毫不比你現實好友的朋友圈無趣,甚至更加引人入勝。
如果我們多了解一下那些歷史長河中的杰出人物,就會發現他們往往是不為潮流所動的人,甚至常常帶著點偏執,而且他們都發現了自己獨特的才能,并且努力地、義無反顧地去把這個才能發揮至最大。“向那些偉大的智者看齊”,并非是要亦步亦趨地重走那些先賢的道路,畢竟時代已經全然不同,而是要選擇像他們那樣,走一條自主選擇并且可以一往無前的道路。
精進001——過濾“信息噪音”
最后編輯于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你,一天中,所做的最多的事兒是不是拿著手機?其實大多數時間,我們無論走在哪里,在做什么,手機從未不離身!譬如公車上...
- 2016年6月11日 李公子 摘自《精進》(采銅 著)第一章 《精進》,今年讀到的又一本五星級評價好書。采銅老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