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一書中關于時間管理理念的摘錄)

2016年6月11日 李公子 摘自《精進》(采銅 著)第一章

《精進》,今年讀到的又一本五星級評價好書。采銅老師的高功力大作,書中的每一個部分都有心法和技法,很多的原創方法論,對于如何學習和如何思考,有相當高的指導價值。

《精進》

圖書信息

本書講了關于個人提升的幾個核心內容:

  • 時間管理的觀念
  • 如何做選擇
  • 如何行動
  • 如何學習
  • 如何思考
  • 如何努力
  • 如何創造成功

本書還在學習中?,F摘錄關于時間管理的兩個章節。其余精彩內容逐步摘錄分享。


我們總是在重復地抓起沙子

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從小我們就被反復教導,要“合理 利用時間”。可是對于如何做到“合理”, 又沒有人教給我們通用、有效的方法。 簡單地說,“合理利用時間”就是選擇去 做正確的事,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 上。

如何評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時候,可以從兩個角度 來評估:一是這件事在當下將給“我”帶 來的收益大小,這個收益可以是心智、 情感層面的,也可以是身體、物質層面 的,我稱之為“收益值”;二是這項收益 隨時間衰減的速度,我稱之為“收益半 衰期”,半衰期長的事件,其影響會持續較久。

半衰期最早是物理學中的概念,指放射性元素中半數原子核發生衰變所需 要的時間,半衰期越短,衰變得越快; 半衰期越長,衰變得越慢。不同元素的 半衰期差別非常大,短的不到0.01 秒,長的可達幾億年。后來,許多其他 學科也沿用了半衰期的概念。醫學中, 藥物的半衰期是指藥物在生物體內的濃 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時間。元素的半衰期 屬于該元素的固有屬性,不受環境影 響,而藥物的濃度半衰期則會因個體體 質不同而有所差異。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只關注到一件事 情在發生時帶給我們的即刻的好處,而忽略了這一好處是否可以持續下去,產 生長期的效果。就拿玩游戲來說,玩游 戲帶來的愉悅感是其他絕大多數事情無 法比擬的,但一旦停下來,這種愉悅感 就迅速消退了,于是有些人為了再次尋 求這種強烈的愉悅感,就會繼續不斷地 玩下去。所以玩游戲對大多數人來說, 就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件。再拿 觀看綜藝節目來說,很多綜藝節目耗資 巨大、設計巧妙、制作精良,又有多位 大牌明星助陣,所以具有很強的觀賞 性,讓觀者身臨其境、大呼過癮,可是 一旦節目結束,就會感覺失落,第二天 能記起來的也不多,所以觀看綜藝節目 也可以看作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件。

以此類推,我們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大多數事情都可以從這兩個角度來 衡量,由此便可得到由這兩個角度組合成的四類事件:

  • 高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找到真 愛;學會一種有效的思維技巧;與“大 牛”進行一場意味深長的談話。

  •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買一件 當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機游戲; 以“扶墻進、扶墻出”的方式吃一頓自助餐。

  • 低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練一小 時書法;背誦三首詩;讀懂哲學著作的 一個章節;多重復一組技能練習;認真 地回復一封友人的郵件。

  •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 參與一次網絡掐架;漫無目的地刷微 博;使用社交軟件窺視陌生人的隱私。

少做短半衰期事件

反躬自省一下,可能會發現,我們 平時最喜歡做的、做得最多的,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其次是“低收 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而另兩類長半 衰期事件,我們或者做得很少,或者做 得很不情愿,或者不具備做的條件。

這個現象導致的結果,就是我們不自覺地陷入了一個短半衰期的沙坑之 中。在沙坑里,我們總是一次次地把沙 子抓起來,但剛獲得一點快感,沙子就 已從指尖滑下,我們不得不重新來過。 即便這個過程重復再多次,我們還是得 到相同的結果。每一天都是嶄新的一 天,但每一天都在重復昨天的“故事”。

但是長半衰期的事件就不一樣,它 的效益可以累積和疊加。即便每一次事 件的可見效益微乎其微,但是只要它的 半衰期足夠長,這個效益就可以傳遞下 去,成為奠定未來成功的一塊小小的基 石。比如背單詞,背一個單詞,盡管可 能過幾天就會淡忘,但是當你幾天后重 新背這個單詞時,第一次行動留下的底 子還是在那里,它可以降低你再次記誦 的難度。

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碎片化和功利 性等特點,使得現代人很容易陷入“兩 個無能”之中,一是“選擇無能”,二是 “執行無能”:

選擇無能:就是指我們很難判斷兩 個事情哪個更重要,比如兩本書看哪一 本,兩個證書去考哪一個。于是就成了 布呂丹的驢子,在猶豫不決中寸步難 行。

執行無能:就是指我明知道這個事 情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對廣大“拖 延癥患者”來說,往往一個事情看上去 越重要,內心的恐懼感就越大,就越容 易拖,最后_事無成。

而這些狀況,都可能用一條簡單的 行動規則來改善,我稱之為“采銅法 則”:

盡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這個法則暗含著兩層含義:

1、收益值的高低無關緊要,只要不 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這個收益可以 被累加,就盡管去做。

2、不要只盯著那些“高大上”的事 情。一些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只要 對你有長期的益處,仍舊可以去做。

可能有人會問:我們需要應對的事 情多到數不勝數,到底如何判斷這件事 情是長半衰期還是短半衰期呢?對于這 個問題,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與藥物的半衰期類似,一個事件的半衰期也有個體差異,也與具體完成這件事情的方 式有關。同一件事情,發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其半衰期可能天差地別。一個明 顯的例子就是旅游。有些人旅游是走馬 觀花、“到此一游”式的,那么半衰期可 能就很短;而另一些人旅游前就會做足 功課,對游覽地的文化、歷史和地域特 點做詳細了解,在游覽過程中又細致入 微,仔細觀察當地的風物,并認真撰寫 游記,那么對他們來說,旅游的半衰期 可能就會很長了。

其次,有些收益本身就具有“長期 保持”的屬性,比如方法、技能以及具 有稀缺性或者不可替代性的核心競爭力 等,識別是否具有這些屬性可以幫助我 們判斷事件的半衰期長短了。下面是根據這一思路,對長半衰期事件的一個不 完全羅列:

長半衰期事件指南

〇積累可信的知識

〇訓練實踐技能

〇構建新的思維模式

〇提升審美品味

〇反思和總結個人經歷

〇保持和促進健康

〇建立和維持相互信任的關系

〇尋找和獲得稀缺性資源

〇探索、提出獨創性的構思或者發 明

〇獲得高峰體驗

……

這個單子還可以繼續列下去,大家可以在實踐中慢慢體會、摸索。

當然,雖然名為“采銅法則”,但它并不是什么金科玉律,它只是一個思維工具,一項可以加諸內心的判斷標準。 它就像一把“時間之尺”,丈量出具有長 遠價值的事物,提醒我們避免沉迷于對 短暫欲望的追逐之中。當然,它并不意 味著要完全杜絕短半衰期的事,畢竟人 還是需要當下的快樂和即興的滿足,只 不過,它不應是我們生活的重心。清醒 地意識到我們到底在做什么、要追求什么,才能作出讓自己未來不會后悔的選擇。

我們為什么要多讀經典?

我們可以用半衰期看自己,也可以 用半衰期看他人、看歷史。

時間自有偏愛?;厥讱v史,一些杰 出的人物在歷史上留下了獨特的印記。 即便星移斗轉,時移世易,他們以及他 們各自的經典作品,仍被今天的人們記 起和談論。

所謂經典作品,就是具有超長半衰 期的作品。意大利文學家卡爾維諾寫過 一篇著名的文章《為什么要讀經典作 品》,在這篇文章中,他這樣定義經典 作品:“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 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隨后 他又寫道:“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從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 書?!焙唵蔚卣f,經典的價值,就在于 你總是會從中找到新的東西,所以經典 是怎么讀都讀不盡的。為什么經典作品 會有如此魅力呢?按照我的理解,一部 經典作品必然包含了某種接近“事物本 質”的東西,也就是某種根源性的東 西,所以世間千殊百異的人、事、物, 最后都可能和這個根源性的東西發生共 振。因此一部經典作品,就像一道特殊 的光源,不同時代的讀者去賞析它時, 都會被這道光源照見內心中不曾被照亮 的部分,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人 生階段去讀它,也會因為想法和境遇的 改變而被照亮內心中不同的地方。

投資家塔勒布在《反脆弱》一書中 介紹了“林迪效應”。按照他的表述,林 迪效應是指:“對于會自然消亡的事 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其預期壽命就會 縮短一些。而對于不會自然消亡的事 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則可能意味著更 長的預期剩余壽命?!?/p>

辨別生活中的信息噪音

這個效應對經典作品正好適用,一 部經典流傳得越久,它就越可能在今后 更長的時間內傳承下去,繼續發揮它的 價值。就如同常青樹,總是會長出新的 葉子。

可是隨著互聯網漸漸主宰人們的生 活,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忽視經典的 價值。微博、朋友圈無時無刻不在刷 新,人們的閱讀越來越碎片化,也越來 越難以保留持久的興趣。一個全民熱議 的話題通常也只能維持一兩天的熱度, 隨后就歸于沉寂。這些碎片化、無價值 的信息實際構成了一種“信息噪音”,干 擾了我們對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信息的 判斷。正如波蘭著名女詩人辛波斯卡在 《一粒沙看世界》中寫的:

時間飛逝,如一名攜帶緊急訊息的郵差。

但那只不過是我們的比喻。

人物是杜撰的,匆忙是假裝的, 傳遞的也不是人的訊息。

我們如何才能從龐雜泛濫的信息中 分辨出哪些是有價值的信息,哪些又是 “信息噪音”呢?

辨認“信息噪音”有一個立竿見影的 方法,就是調整評估信息價值的時間尺 度。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提出記述歷 史的三種時間尺度,其中最長的時間尺 度,關注的是一個地區的地理和氣候環 境;中等的時間尺度,關注的是社會和 文化層面的因素;而短時間尺度,才是 傳統的歷史學所關注的具體的歷史事 件。布羅代爾認為,具體的歷史事件的 出現,往往具有隨機性,在表面現象背 后,是更深刻和穩定的導致該事件發生 的中、長時間尺度的因素,這些因素才 是更值得歷史學家記述的。

如果用這種變換時間尺度的方法, 去評價我們每天接觸的信息,從原本追 求“即時興奮”的信息模式切換到追求“長 久受益”的信息模式,就不難把那些“噪 音”辨析出來,并且過濾掉。你主動過 濾掉的信息越多,也就意味著你越有富 余的時間、精力甚至腦力來尋找和領會 那些真正有價值的信息。

對泛濫的資訊保持警惕,把更多的 目光投向那些被“時間之尺”篩選過的經

典作品上,可以避免無謂的躁動。從心 智的成長層面上講,這種“復古”也恰是 最有效率的。你不如想象,和那些歷史 上的杰出人物做朋友,就如同把他們加 為微信好友,每天捧讀他們的作品,就 如同刷朋友圈,這時你或許會發現,這 個朋友圈絲毫不比你現實好友的朋友圈 無趣,甚至更加引人入勝。

如果我們多了解一下那些歷史長河 中的杰出人物,就會發現他們往往是不 為潮流所動的人,甚至常常帶著點偏 執,而且他們都發現了自己獨特的才 能,并且努力地、義無反顧地去把這個 才能發揮至最大。“向那些偉大的智者 看齊”,并非是要亦步亦趨地重走那些 先賢的道路,畢竟時代已經全然不同, 而是要選擇像他們那樣,走一條自主選 擇并且可以一往無前的道路。

當我們用“時間之尺”丈量歷史中的 自己,與那些杰出人士相遇、交談,你 就會發現,與同時代人作比較并沒有那 么重要,更沒有必要在這種比較中自我 懷疑、自怨自艾。人生那么短,路又那 么長,你好好走就是了。


“快”與“慢”的自由切換

為什么我們的時間永遠不夠用?

“為什么我總是時間不夠用? ”今天 我們常被這個問題困擾。我們抱怨有太 多的事情要做,又好像永遠都做不完。 “沒有時間”成了 口頭禪,有時候是借 口,有時候更是實情。正如歷史學家帕 金森提出的帕金森第一定律:工作會自 動膨脹,直至占滿所有可用的時間。

現代社會就像一架高速運轉的機 器,每個人都在其中扮演著某種角色。 機器越轉越快,人就被推著一直往前 跑,疲于奔命。同時,人的消費欲望被 無孔不入的廣告和形形色色的營銷手法

拉動著,人們變得無法滿足于已經擁有 的東西,而是不斷地想要更多。如此一 推和一拉之下,人就會陷入欲望的泥 潭,反反復復地折騰,過了許久之后回 頭一看,人生就這么過去了。

時間管理,讓我們越來越快

時間猶如一套嚴苛的規則,規范著 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什么時候睡覺不僅 取決于有沒有睡意,也取決于時鐘所標 示的時間;什么時候吃飯不僅取決于有 沒有餓,也取決于有沒有到“飯點”。這 種情況可不是在人類文明早期便有的, 據美國社會哲學家劉易斯.芒福德在《技 術與文明》中所述,機械時鐘的最早使 用始于13世紀歐洲的寺院,用于幫助 人們準時地參加宗教活動。而直到公元1345年左右,歐洲人才開始普遍接受將 一小時分為60分鐘,把一分鐘分成60 秒。也是從那時起,時間作為一種社會 活動的參照框架,把人的生活從大自然 的背景中分離出來。之后的幾個世紀, 時鐘走出宗教領域,在人類的經濟活動 中扮演了關鍵角色。芒福德甚至認為,工業革命中最關鍵的機器不是蒸汽機,而是時鐘。而到了現代社會,時間更是被推上了神壇。

在這種背景下,“時間管理”應運而生,還成了今天的一門顯學。它教我們 如何設定任務目標,如何把任務分解, 如何區分重要和緊急,如何把事情列成 清單并設定好時間,如何把控好自己的 工作效率......這些方法無疑都有一定的作用,但只不過都是“技術層面的解決”。
所謂“技術層面的解決”,是指只對 問題的表面部分實施干預,而忽視了問 題深處的根源。其后果是,問題的表面 部分在短暫的消失后又再次出現,甚至 愈演愈烈。時間管理中提倡的很多方 法,并不是要讓人們逃離現代性境遇所 構筑的牢籠,反而是要對其加以技術性 強化,教會我們更精細、更嚴苛地分割 生命時間。

我們原本就是因為快而痛苦,可時間管理卻教我們如何更快。

通過讓自己更快來趕上外部環境的快,表面上來看也有幾分道理。可窮究 起來,卻是難以成真的海市蜃樓,因為完成一件事情的復雜程度往往超過我們的想象。無怪乎計算機科學家侯世達 (DouglasHofstadter)在其名著《哥 德爾、艾舍爾、巴赫一集異璧之大 成》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侯世達定 律:“實際做事花費的時間總是比預期 的要長,即使預期中考慮了侯世達定律?!?/p>

另一方面,人們無法預估未來發生 的意外事件,而意外事件總是頻頻發 生,打亂人們的原定計劃。社會學家鮑曼認為,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是“液態 的”(liquid),是一個流動的世界,在這個社會里,沒有什么東西是一成不變 的,一切都處于不確定性中。由此可見,時間管理中制訂時間計劃的方法并 不可靠。我們通常制訂的計劃往往會大大低估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時間,而正是 這樣的低估,逼迫我們快馬加鞭,去完成一個個原本在既定期限內難以完成的 任務,而一旦無法完成,我們又會陷入自責之中,而這種自責本身也是耗費時間的。

所以,雖然時間管理對于提升人們 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業績有時候會有一定 的幫助,但人們的主觀感受卻常與此并 不一致,會依然覺得時間不夠用,事情 永遠都做不完,甚至為此而心力交瘁。

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哈佛大學的李歐梵教授認為,我們 應該從一味求快的心理慣性中跳出來, 讓生活變得更有節奏感,也就是“有快 有慢”才好。他在《人文六講》一書中 寫道:“現代人的日常生活應該有快有 慢,而不是一味地和時間競賽。什么叫 有快有慢?用音樂的說法就是節奏。如果一首交響曲從頭至尾快到底,聽后一定喘不過氣來,急躁萬分。所以一般交 響曲都有慢板樂章,而且每個樂章的速 度也是有快有慢的,日常生活上的節奏 和韻律也應該如此?!?/p>

他讓自己慢下來的方法是,每天抽 一點時間去“面壁”,也就是在一個私人 的空間里,靜靜地去聽自己內心的聲 音,讓心中不同的“自我”參與對話和辯 論。這樣,可以讓自己不隨波逐流。而 另一些事情,像處理日常公務諸如看郵 件、寫報告等,則是越快越好,李歐梵 先生說他都是用“極有限的時間”把它們 處理掉的。

李歐梵先生的做法頗符合“平衡時間觀”。在工作場合和生活場合采用不 同的時間視角,也正是平衡時間觀所提 倡的??涩F代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 把工作和生活相混淆,不是“過日子”, 而是“趕日子”。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經 說過:“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都 只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第一樁事是生 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 ‘培養生機’。假若為學問為事業而忘卻 生活,那種學問和事業在人生中便失其 真正意義與價值?!边@番話,值得好好 深思和回味。

繼續說生活中的慢。時尚專家弗洛 克在一本名為《享樂主義手冊》的小冊 子中給出了很多讓生活慢下來的建議, 都挺有意思的,這里列舉幾條:

〇找一把公園長椅,坐下來,觀察生活

〇躺在吊床里看星星

〇散步,不要方向

〇在完全靜寂中看一本書

〇在陽光下小睡片刻

〇在燭光中洗一次澡

〇睡到自然醒

當然,掌握生活快慢之道最關鍵的 是要想清楚什么事情應求“快”,什么事 情應求“慢”,這里我作了一個簡單的歸 納,供大家參考:

盡可能求快的事情:做家務等體力勞動,完成常規的事務性工作,完成簡 單的執行性任務,常用商品的線上線下 購買,注定無法達成共識的爭吵和爭論等。

盡可能求慢的事情:與家人共度閑暇時光,欣賞藝術作品,自我反思,思 考重大決策,創造性活動中的醞釀過程,為一個挑戰性任務做好準備等。

提升時間的使用深度

時間的“快”和“慢”也常常對應著時 間的“深”和“淺”。社會學家曾發現過一 個“時間悖論”: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 可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總體上一直呈增 加的趨勢,但人們主觀上卻覺得自己的 閑暇時間在減少,也就是說,人們實際 擁有的時間越多,主觀感受擁有的時間 卻越少。為什么呢?這正好可以用時間 使用的深度來解釋。

同樣是安排閑暇的時間,坐在電視 機前看電視的“被動式休閑”所帶給人的 滿足感,就遠遠不如從事一項自己的業 余愛好所帶來的滿足感。在看電視時, 我們可以同時嗑瓜子、玩手機、跟人聊天,我們并沒有傾情投入;而在進行寫 作、繪畫等一些創造性的活動時,則可 以完全沉浸其中,甚至進入“心流”的狀 態。所以說,我們從閑暇中獲得放松和 滿足的程度并不取決于閑暇時間的長 度,而是取決于其質量。

“心流”(flow)這個由心理學家齊 克森米哈里創立的概念已經漸漸為大眾 所熟知,它是指人全情投入于一件事中 的狀態。在心流發生時,人心無旁騖、 全神貫注,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忘 記了時間的流逝,在這個過程中,人會 獲得很大的滿足感。當然,人也不可能 一直處于心流狀態中,也需要很簡單地 放松、閑適,只不過,在時間的“深”與 “淺”之間需要某種平衡。獲得高質量的 休閑滿足其實很簡單,就是:

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項長期的業余愛好##

保持一項愛好,讓它在時間的深度 和長度中慢慢生長,可能會得到始料未 及的成就。西班牙人約瑟夫.奧約 (JosepdelHoyo)最早是_位醫生,從 醫學院畢業后在一座村莊里行醫,同 時,他沉浸在一項特殊的愛好中:觀察 鳥類。只要診所一空下來,他就會在診 所門口掛起告示牌,然后跑到森林、河 邊去觀察鳥類,他為此而著迷,如癡如 醉。若干年后,他和有相同愛好的朋友 一起,開始編撰旨在包含所有鳥類的 《世界鳥類手冊》(Handbook of Birds of the World)。1992年該手冊的第一 卷問世,截至2013年,已經出版達17 卷之多,收錄了超過7400種鳥類。奧 約正是用一種“深”的方式來使用業余時 間,他對待時間的方式是“鄭重”的,他 把“近期未來”和“遠期未來”勾連在一 起,并賦予時間意義和喜悅。

所以,事業與生活的秘訣,無外乎 就是處理好時間的“快”與“慢”、“深”與 “淺”的關系。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