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以科學的框架,結合高手的案例分析和生活場景,將高手的心智和技術展現給我們。以科學理論為框架這個特點可以從末尾也作者引用的書籍看出來。
同樣智商的兩個人一起努力,為什么有的成為大牛,有的卻默默無聞?
因為大牛們知道如何驅動自己持續地努力積累,也懂得借助社會和科技趨勢放大自己的努力收益。
躍遷分為三個階段:認知躍遷、能力躍遷和能級躍遷(第一章)
認知躍遷
認知躍遷的底層結構就是paradigm shift,也就是打破自己的固有思維,被新的正確的思想替代。用一個詞概括就是“洗腦”,不要覺得這是個貶義詞,洗掉錯誤的概念才能思維升級。比如剛讀完的 Peak(中文翻譯為《刻意練習》)讓我知道,我們一直認為那些大師都是有天分才成功的,可是對一群圍棋高手的實驗表明,他們的智商都只是平均值而已。其實天才和大師沒有必然聯系,有聯系的是正確的刻意練習方式而已。
只有認知躍遷,才可能不會掉入同一個坑。如果用舊的心智模式,就算換10個工作,10個女朋友還是會回到起點。
下面總結幾個認知躍遷
遲鈍不好嗎?
冬天洗澡時,我們打開熱水,太燙了,又向涼水的方向轉一下。可是水還是燙,于是又往涼水方向多轉了一些,這次水卻又太涼。這就是沒有考慮延時性造成的,因為水管有一段距離,所以冷水熱水的調整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感受到。
生活中,越龐大的系統反饋的周期越長。因此我們要避免一些過快的反應,比如不斷更新的朋友圈,微博熱搜榜,我們把大量的時間花在上面,可現在回想一下,哪一條朋友圈或者哪一個熱點讓你覺得收獲滿滿了嗎?我想大多數時候都是不知不覺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就這樣過去了。The willpower instinct 里面就分析過為什么我們喜歡這種及時反饋的東西,因為在遠古時期有危險來需要及時躲避啊。這個特點一直遺傳了下來。但是我們進化成了人類,要把注意力放在長期會帶來收益的事情上。
人性和動物性的尺度,就是時間。只有人類,有能力思考遙遠的未來;也只有持續思考遙遠未來的人,才能堅定的杯托自己的動物性部分,才不會陷入具體的短期快感中。
短期體驗好的事情,似乎總是很難達成長期的深遠影響;而缺乏深遠把控,又反過來讓人無法把控未來,焦慮浮躁,空虛沒成就感,更緊迫的需要短期的刺激。
當一個體驗短期很爽的時候,你往往要警惕;長遠的損失是什么?而當這個體驗短期痛苦的時候,你也需要自我激勵:長遠的收益會是什么?
因為自己有手機癮,朋友圈,微博熱搜刷的停不下來,所以這幾句話全部摘抄下來讓自己反復看看!
1.對不重要的事漠不關心
2.忍住第一反應,等待第二反應
3不追熱點,等熱點浮現
4.需求整體最優解,站在長期做判斷
高手戰略
你覺得股菲特是全頻努力每天看書研究股票,還是純靠運氣得到“股神”這個稱號的呢?其實他的戰略有三步:找到頭部,保持專注,等待機會。
什么叫找到頭部?先介紹一下冪定律原則(通俗的表達就是“二八”原則),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里,20%的單詞表達了80%的信息,地震爆發的頻次,國家的人口分布.....全部都符合這個定律。所以不公平就是自然界的常態。那這個定律對我們有什么啟發?找到這個20%的領先領域。也就是找到更少但是更好的事情,集中精力去做那頭部的20%的事。
如何找到頭部呢?從價值而非優勢出發;思考差異化優勢,比如在公眾號靠每條一條微信語音殺出公眾號的羅振宇就是差異化優勢的典型示范,當別人都寫文章時,他卻另辟蹊徑發起了語音;最后一點,不要眼高手低,從最近的頭部做起。
找到頭部以后,就應該保持專注。就像巴菲特買可口可樂的股票,幾十年都不動搖。
最后就是等待機會了。比如亞馬遜雨林的大蟒蛇,他潛伏在水邊,因為體型巨大必須要捕獲大動物才夠吃,所以即使有小鳥在它嘴邊跑過它也不會張開大口。因為他必須專注的等待它的大獵物,直到一只掉以輕心的鱷魚來覓食。
不要因為容易而去做一件事情,要因為有價值才去做。不要因為便宜而買一件衣服,要因為值得才買。不要因為彼此習慣了就結婚,要因為愛才結婚。
新手看樹木,高手見森林
生活中我們總會碰到一些“死循環”,比如工作總是拖到deadline,然后無數次的反復,每次在壓著deadline都對自己說下次再也不這樣,可卻還是奇跡般地反復!似乎總是陷在這種死循環爬不出來。我們覺得這是拖延癥,希望改掉的是拖延癥。可是拖延癥卻永遠跟隨著你。
而實際上真正的問題可能是自己的能力不夠而無法及時完成任務。
就像在噩夢里被追殺,在夢里奔跑并沒有用,從噩夢中醒來才是關鍵。又比如,減肥不是少吃,而是要加速代謝。你越是不吃,大腦就以為食物不夠,而減少你的新陳代謝,短期內可能瘦了,可是體質卻變差了。所以爭取的方式是要吃的營養能提供能量,又要鍛煉提高肌肉含量,加快新陳代謝。
我們在解決問題是傾向于從事情的具體組成去找原因,而很多復雜的問題更應該跳出事情的本身,從系統的整體去找原因。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以有時候要學會跳出來看看。
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卻還是不行動?
我把這種現象稱為“知識過載”。一旦你的知識能夠“解釋”你自己的困境,你就沒有必要用行動來改變你的困境了。
因為你學的太多,你總給自己找一個失敗的術語,因為你總為自己的無能立個牌坊。
能力躍遷
剛才說了認知躍遷,那么如何提高認知效率讓自己更快提升呢?其實也就是如何打造自己的知識體系。
找到知識源頭、極其功力的讀書、萃取知識晶體。
找到知識源頭
因為越是接近源頭,知識越是精純。
一手知識:研究論文,行業的學術期刊,行業最新數據報告。
二手知識:名校的教科書,MOOC推薦的一手材料,維基百科。講述底層邏輯、思考質量較高,略微難懂的書和文章,比如《國富論》、《窮查理寶典》《決策與判斷》等;各行業領軍人物,大牛推薦的文章
三手知識:暢銷書
找到知識以后如何學習?—功利的讀書
也就是有目的的讀書。
首先應該根據書本的類型確定讀書的方法。《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給閱讀分了幾類:娛樂性的,知識性的,心智提升類的。
提升心智類的難度最大,因此需要有大量整塊的時間系統閱讀,最好配置高人討論與實踐的環境。
知識性閱讀就是知道某事,可以碎片時間閱讀。
娛樂性當然是最輕松的,用來換換腦子。
最好是三者都有的書,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可以再看),《紅樓夢》
萃取知識晶體
看過的書如何變成自己的知識?
有時候剛看完一本書,一關上,大腦一片空白。因為沒有形成自己的知識晶體或者說知識體系。書就像是一堆礦石,一定要加工,才能成為你的黃金。
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完自己復述一遍,或者講給別人聽。像現在這樣寫讀書筆記也不錯啊,不要偷懶,偷懶最后害的還是自己。
提問是創新的開始
用提問倒逼自己去輸入并且能講學到的知識運用記憶。因為為了解決問題,昨天的思考和學到的知識會馬上應用到今天的解決方案,行程迭代;并且如果一個知識有用就不會忘記。
終身提問者的工具箱
1.別列書單,列問題單:相關性(有收益)和好奇性(最有動力)
2.想研究一個話題,假裝自己寫本書
3.用小本子記錄靈感
4.先自己找答案,這樣才能提更深入,且條件具體的問題。
5.輸出答案
IPO 輸入問題Input a problem, problem solving, output把知識整合產品化的個人商業模式
設計自己的IPO
I提真實,有價值的問題
P 不是要學習知識,而是要解決問題
O 輸出倒逼輸入 教是最好的學 可以把讀的語法書想象成要交給其他人,寫文章,創造自己的知識晶體。
有了正確的認知才能正確的做事,在這個不斷練習的過程中,你會進步,內在價值不斷提高。但是還沒有喝外在打通。我自己也有英語聽力突然提升的瞬間。
能級躍遷
最后的能級躍遷就是和外在打通了。而且這種躍遷通常是大跨步的。
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各取所長。同時在教中也能更好的學習。
躍遷這本書的寫成就是在一群高手的交流中誕生的。就像我們閱益書社每周的討論日,也是思想碰撞交流的過程。
常見的輸出誤區
希望憋大招(比如自己的公眾號,總覺得要寫的特別好才發到公眾號,所以荒廢了很久這本書一定寫一篇發在公眾號)
害怕分享,這點自己也是陷在坑里,總是不太愛分享,更多的應該是不夠自信。
讓知識成為產品,不要成為自嗨的收藏品。
我們現在身處在一個多維的時代,更多的參與到各種交流中去,進行分享,收益會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