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溝通中你是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的?你的表達讓對方都感覺愉快有尊嚴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我明明是在表達自己的需求,我覺得自己的需求很合理,我的需求并不高,對方卻生氣了,自己還一頭霧水。
到底發生了什么呢?常見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我們把命令當成了請求,還不自知,招致情緒和被拒絕自然是在所難免。
I信息
(What)
請求是清晰具體的表達自己的需求。命令是勉強別人服從自己的要求。在溝通的過程中,區分請求和命令,不為溝通設置不可逾越的高墻。
(Why)
我們都知道,請求讓人覺得安全、被尊重、有權選擇接受還是拒絕,尊重了對方,也給自己創造了機會;命令讓人覺得被強迫、有壓力、不被尊重,這些不良的體驗很容易引發對方防衛和排斥,通常被命令的一方都不會愿意去滿足另一方的需求。所以,在溝通中區分請求和命令,對溝通的成敗、需求的達成、雙方關系的遠近,有著重要的影響。
(How)
請求和命令的相同點是:辨別自己的請求是否具體清晰。
請求和命令的區別是:
?請求
不同點溝通目的是滿足自己的需求。
不會利用對方的內疚勉強對方接受請求。
被對方拒絕,自己滿足自己的需求。
命令
改變他人來迎合自己。
利用對方的內疚勉強對方接受請求。
被對方拒絕,批評、指責、責罰他人。
(Where)
如果我們在溝通中不僅期待能解決問題,更期待能夠在雙方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那么,區分請求和命令就十分必要。
但在育兒或者工作中,并不是每時每刻都需要去請求,有時我們也需要適度的用到權威和命令去執行規則。
分享近期發生在我們家的一個案例,讓我看到了小小的改變,結果大不同。
A1信息
前天中午,我先吃完午飯,兒子還在慢慢吃,我想早點去午休,就對他說:“你吃完后記得把碗洗了,把桌子收拾了!”兒子嘴一撇:“憑什么呀?”我說:“誰讓你最后吃完飯!最后吃完就得洗完收桌子!”結果兒子吃完碗一扔,直接休息去了,根本不理會我。我忍不住邊干活邊大聲抱怨:“一天到晚啥活也不干,太懶了。”兒子直接懟回:“你讓我洗碗,還不是因為你懶”。
在這次溝通中,我用了命令的口氣,當我被拒絕時,我習慣性的開始抱怨,我們雙方都不舒服。
學了區分請求和命令后,我做出調整,也收獲了兒子的合作。
A1+信息
昨天因為要趕稿子,午飯后我又請求兒子幫我洗碗。
我說:“兒子,媽媽今天趕稿子,你可以幫我洗碗收桌子嗎?”
兒子說:“你可以自己洗嗎?”
我說:“幫個忙吧,我今天趕稿子,時間有點不夠用。”
兒子說:“好吧,我幫你洗碗,你自己把桌子收了。”
我說:“謝謝拉!”
然后,我趕緊把碗收到廚房里,他洗碗,我趕稿子。
最后一招的分享到此為止,《簡單10招,輕松掃清你的溝通障礙》里的所有的招數都是可以結合起來使用的,招數之間也具備一定的相關性。這些招數的核心在于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打開新的視角看問題,掃清我們溝通中容易混淆和忽略的盲區。
招數雖小,效果不差,我自己在生活中實踐時,總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生活因此也順利很多。希望這些招數也能給大家帶來啟發和驚喜,感謝大家這段時間的默默陪伴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