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便簽
(What)
和別人探討問題時,大家是不是總覺得自己都是對的,想要去說服對方?這種沖動就是由心理定位帶給我們的感受。
那什么是心理定位呢?心理定位就是大家在一起互動時,常常會無意識的對自己和他人進行一個優劣對比,產生一個先入為主的認知或者內在評判,評判的結果就是心理定位。
心理定位有四種:
1、我好,你也好;
2、我好,你不好;
3、我不好,你好;
4、我不好,你也不好。
正是這些不同的心理定位導致了互動的感受和結果大不同!
定位“我好,你也好”的人:
內在認知是平等與信任。
處理問題時能理解雙方的差異,能客觀的看待問題,以合作的態度去尋求解決的方案。
內心安定、平靜。
定位“我好,你不好”的人:
內在認知是有偏見的,覺得對方不如自己,對方有問題。
處理問題時會用居高臨下的態度,指責或命令對方;企圖證明自己是好的,對方是不好的;從而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
內心充滿煩躁、不安全、擔心和恐懼。
定位“我不好,你好”的人:
內在認知是否定自己,總認為別人比自己好。
處理問題時容易妥協,不敢表達或者堅持自己的觀點,從眾。
內心緊張不安、自責、缺乏自信。
定位“我不好,你也不好”的人:
內在認知既否定自己、也否定別人。
處理問題時不相信自己能解決問題,同時拒絕與他人主動溝通。
內心十分無助、失望和憤怒。
(why)
很明顯,這些潛在的心理定位,非常隱蔽,不易察覺,但它們卻對我們的溝通態度、溝通判斷、溝通感受、溝通行動、溝通結果,有著直接而明顯的影響。
(How)
和他人互動時,怎樣做到把自己的心理定位調整到“我好,你也好”的位置,進一步推動溝通的進行呢?
1、互動前慢一點,先刻意的內觀一下對自己和對對方的潛在認知。
2、判斷一下自己當下的心理定位是否處在“我好,你也好”的位置上。
3、如果是,可以放心繼續互動。
4、如果不是,刻意提醒自己進行調整。
5、調整時提醒自己做到平等、尊重與信任;真實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感受和需求;始終把關注點放在問題和解決方案上。
6、在互動的過程中反復內觀、反復調整。
(Where)
“我好,你也好”的心理定位是建立良好互動關系的基礎,它給予每個人平等、尊重與信任,這樣的心理狀態在日常生活、工作關系中都是必須的。
下面來看兩個案例,對比一下,當我們對心理定位無意識和有意識時,溝通和互動會有哪些不同?
A1便簽
在上周一、三、五的線上備課過程中,總有同事沒有按時完成備課準備工作,導致會議拖沓,質量低,我直接在會議上點名批評了沒有按要求完成工作的同事。我認為他們總是找各種理由不按時完成任務,還玻璃心,我的內心充滿了無奈、憤怒與不滿。
當時,我對心理定位完全無意識,事后我發現自己的心理定位是“我好,你不好”,這種定位讓我處在抱怨與無奈中,無法找到新的解決方向。
下周一又要開始新的線上備課了,我需要改變現狀。
A2便簽
我計劃在下周開會前就運用心理定位來幫助自己做準備工作。
1、先回顧一下自己對同事們的認知。
2、刻意把自己的心理定位調整到“我好,你也好”的位置。
3、把關注點放在問題和解決方案上。
首先,我決定把會議內容、需要提前進行的工作,規劃得更細致些,并在不同的時間段提前在群里公布兩次,再次提醒大家。
其次,我會提前在群里與大家確認是否能夠按時完成?有沒有困難?需要哪些支持?并根據回復提供必要的支持與調整。
開會時,如果仍然有同事沒有完成準備工作:
1、我會先深呼吸,然后刻意提醒自己把心理定位調整到“我好,你也好”的位置。
2、去問問發生了什么事耽誤了工作?
3、真實的表達我對不按時完成工作這件事情難以接受。
4、放慢溝通速度,隨時關注自己的內在感受,并調試心理定位。
5、會后與同事一起把工作模塊進行細分和量化,給出明確的時間節點,告知提前完成備課準備的重要性,及詳細的工作考核要求。
從上述兩個案例可以看出,當我們有意識的去關注和調整心理定位,我們可以創造更多的方法來推動工作,更愿意幫助對方,同時擺脫了面對問題的無力感。
今天的分享到此結束,感謝大家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