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便簽
(What)
知覺檢核,對很多人來說是個陌生的詞,其實它并不神秘,它就是一個幫助溝通雙方增進相互理解、避免誤會、打開溝通大門的工具。
(Why)
生活中誤會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溝通中也是一樣,誤解重重。語言習慣、生活背景、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價值觀、個人需求等多方面的不同,導致誤解時刻都在發生。
知覺檢核可以幫助我們避免在溝通中陷入先入為主和自以為是的陷阱;搞清楚溝通雙方的真實想法;用謙恭的態度維護對方的顏面,解除溝通的威脅,讓對方放下對立與防衛;為彼此更加精準的理解與合作掃清障礙。
(How)
知覺檢核包括三個部分:
1、說出你注意到的言語或行為;
2、說出與之相關的至少兩個以上可能的理解與說明;
3、請求對方對上述的理解與說明作出確認或者說明。
(Where)
知覺檢核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有效的,但是對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效果會不一樣。對于崇尚把事情講清楚的北美和西歐文化背景的人來說非常好用,對于“以和為貴”優于“把事情講明白”的拉美和亞洲文化背景的人來說可能有時會顯得比較費勁。
舉2個生活案例,看看知覺檢核是如何幫助我們溝通,實現大逆轉的。
A1便簽
上周六早上,老公忙著做早餐,兒子讓老公幫他蒸個蛋。吃早餐的時候,兒子抱怨爸爸沒有給他蒸蛋,老公則抱怨自己辛辛苦苦蒸的蛋,兒子卻不吃,太浪費了。
原來在老公的認知里,這蒸雞蛋就是蒸水蛋。在兒子的經驗里,時常看到的是我們蒸饅頭時順便放一個帶殼蛋到蒸鍋里,他的蒸雞蛋指的是蒸帶殼雞蛋。他們的生活經驗與認知造成了誤解。
生活中類似這樣的溝通小誤會在你們家也常發生嗎?
A1+便簽
我們再來看看案例2,使用知覺檢核后,會發生什么?
昨天家里做了紅燒牛肉和雞蛋,兒子很喜歡吃和紅燒雞蛋,晚餐時又想吃,先后問了我和他爸爸,我們都表示可以吃,可他就是猶猶豫豫,很想吃又不動筷子。
爸爸看了不耐煩地說:想吃就吃,男孩子不可以這樣羅羅嗦嗦。
兒子氣呼呼的回答:不要你管。
又輪到我這個消防隊員上場了,不然這飯是吃不香了。
我也覺得兒子的行為很奇怪,就問他:“怎么啦,為什么不吃呢,我看到你很想吃紅燒雞蛋。”
“你是擔心雞蛋不夠吃?”
“還是你擔心媽媽不準你再吃?”
兒子委屈的說:“都不是。今天早上我吃了2個雞蛋,剛才又吃了1個,一天之內已經吃了3個雞蛋,吃太多了會不會生病?姥姥以前說過,一天最好不要超過2個蛋。”
原來兒子擔心吃多了影響健康。我們告訴他:“養成健康飲食的好習慣,偶爾吃得不合理,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不用擔心,一會下樓散個步就影響不大了。”
兒子這才情緒好轉,安心享受雞蛋。
知覺檢核你學會了嗎?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感謝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