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水墨畫家林曦有好幾年了,剛開始是在微博上欣賞她的畫作,后來又在公眾號上讀她分享出來的文章。她對待生活,對待工作和人生的態度,都給我帶來很深的觸動。這次出版《只生歡喜不生愁》的散文集,我更是第一時間去書店下單。
閱讀的快感是不言而喻的。雖然集子里的很多文章都或多或少在公眾平臺上看到過,但在重讀的過程中,仍忍不住一段段地在書頁上畫線。那些優美的言辭,極有間地的感悟和心得,皆若靈光閃照,映射進讀者的心底。
“只生歡喜不生愁”這句話,出自清代國學經典書籍《養真集》,它的上一句是“神仙無它法”。對于喜憂摻半的人間和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的生活常態,只有歡喜沒有愁煩是很難抵達的境界。林曦說,她之所以選取這句話作為集子的書名,并不是說世上沒有愁煩,而是說,你要去選擇自己的生活,哪怕有種種不如意,你仍然有選擇的空間,離開厭煩,走向愛悅。
林曦愛玩,從她給自己起的“林糊糊”的筆名就知其天真和率性。喝茶,跑步,看電影,聽曲,彈琴,旅游占了她生活很大一部分的內容。她在書里寫道,春天是我最忙的季節,因為我喜歡看春天里的花,整個四月份,我都在北京的各個大公園里留連,欣賞花兒盛放的姿容。有人看花可能是附庸風雅,我是太熱愛了,有時候會追著花期,看到歐洲去。
她最喜歡的是李漁在《閑情偶寄》里描述的狀態:將生活中的一切休閑樂趣,包括午睡這樣小小的細節都當作值得反復玩味的事,而像歌舞、服飾、花卉、建筑、儀容、飲食、器玩等雅致之事更需要細細品賞。聽說今夜海棠花要開,即刻乘興而去,秉燭夜游。
但即便這么愛玩的人,論起工作來,卻一點不馬虎。自小研習水墨畫的她,中央美院畢業后,在2011年創辦暄桐教室,那年她才28歲。教室開辦7年,應者如云。很多學員都是每周從異地飛往北京去上她的課。年初開始推廣的線上課程,更讓她聲名遠播,追隨者眾。雖然創辦暄桐教室的初衷非常簡單,僅僅是因為想與同好們三不五時的有所交流、分享,在保持自己生活的同時也不至于太與世隔絕。
她不但自己堅持每天清晨六點即起,開始書法繪畫的日課練習,更要求所有學員每日寫字不能少于半小時。她說,每天的半小時是個基本的量,愈多愈好。沒有量的積累,不可能有質的變化。她反復向學習者們強調,持續練習的不只是你的技藝,更有定力,要完成,不要完美。
林曦很喜歡跟人談手藝人的快樂,她認為這是一種信心。因為手藝人可以獲得一種不假外物的自由,可以不用討好他人活著。你只需要一個人專心投入技藝,手雖忙著,但心神是放松而享受的,而其中的專注本身就是養神養生,這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對于困擾常人的人情往來,她亦有自己的哲學。她說,把寶貴的精力都用在“對付”上實在是件很浪費的事情,你出一招,我出一招,討價還價,把人生的情義和美感都一招一招拆沒了。要求別人是件失望又費力不討好的事情,要求自己則來得簡單很多。她的這份簡單里,有種說不出的瀟灑和痛快。前
些時日有老友向我傾訴苦悶,說自己本著善良的初心,幫助身邊的親戚,但結果卻非常不如人意,他很是沮喪和懊惱。我便將林曦的處世哲學拿出來勸導他,你助人的初心是對的,過程中又非常努力,至于結局如何,是你控制不了的事情。在這件事情中,屬于你的部分你已經完成,放下即可。在所有的人際交往中,幾乎都適用林曦給出的打拳法,把自己的一套拳漂漂亮亮在山頭打完收工,然后背上行囊,徒步前行,看見風景好的地方,再獨自練拳,你只要覺得自己這一次打的比上一次好就行。不管別人對錯好壞,把自己的部分做到最好,但求問心無愧。這樣看來,“人情”亦并不是很復雜。
在《只生歡喜不生愁》這本書中,作者懇切地向讀者建議,人生變幻,總需要一樣事物得以依止,可居可游。學一門手藝,便是一種解決之道。這個道理在于用心做事能讓你更專注,而這份專注必然會給心境帶來回報。這個手藝不一定是寫字畫畫,巴菲特看報表是一種手藝,做蛋糕是一種手藝,蒔花弄草是一種手藝,把紅燒肉做好吃也是一種手藝,在街上跳廣場舞跳到自己很高興也是。
林曦說,她的手藝是寫字畫畫。就算天塌下來,攤開紙,蘸點墨汁,我就會覺得世界一片安靜。其實,無論這個手藝是什么,最后它都會變成你本身,成為你的護佑。如同老舍先生曾說的一句話,文藝不是我的浮橋,而是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