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遇見未知的自己》
作者:張德芬
全文閱讀推薦指數(shù)(看完讀書筆記后):★★★
推薦寄語:如果你正經(jīng)歷人生挫折,如果你不快樂,這本書或許會給你帶來新的視角去看待自己的人生。
主旨:本書從身、心、靈三個方面提供實際的方法,致力于破解大多數(shù)人的困惑,如何活在當下,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情緒,如何做一個真正自由的人,獲得愛、喜悅與和平。
讀書筆記:
我們追求的財富、權(quán)利、健康、愛和快樂,最終都是為了做自己。
而那個做自己的“真我”,往往被身體、情緒、思想和身份認同所包圍(如下圖),而想找到“真我”,就要去破除這四層障礙。
【身體——連結(jié)】
當我們還是胎兒在母體的時候,真我、身體與世界是一體的,真我通過身體感知世界。
而出生的那一刻,真我與身體之間的連結(jié)斷開,我們與生命所需的源頭分離,我們會困惑餓了居然沒有東西吃。
于是我們慢慢學會了在這個世界抓取所有我們能抓取到的東西,開始了追求自我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往往會忽視身體給我們傳輸?shù)男盘枺罱K導致身體器官的損壞或一些機能的障礙。
例如,在與人交談的時候,是否會注意到自己眉頭緊皺?肩膀有沒有因緊張而高聳?胃是否會因焦慮而打結(jié)?
其實當我們做事情的時候,身體除了在做動作以外,也在適應和感知周圍復雜的環(huán)境。
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留5%的注意力在自己的身體上,感知身體的信號,時時安撫、放松身體,很多疾病就不會因日積月累而產(chǎn)生了。
感知身體也會更活在當下。
方法:時時留意身體、運動、靜坐冥想
【情緒——臣服】
現(xiàn)代每個人都會面對一些負面情緒,憤怒、悲傷、焦慮、恐懼......
這些情緒,尤其對孩子來說,與生俱來的恐懼,求而不得的憤怒,失望落空的悲傷,都只是一種自然生命能量的流動而已。它會來也會走。
但很多父母并不會給予孩子情緒上的支持和關懷,要么想要立刻消除(轉(zhuǎn)移注意力),要么否定(這有什么好......),更甚者打壓(不準......)。
無論采用哪種方式,小孩的情緒都沒有被認可、被接受,所以它們也從來沒有離開。
孩子長大以后,也很可能會用替代品(酗酒、抽煙等)來逃避情緒。{有育兒需求的,建議看原文第19~20章}
當我們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產(chǎn)生各種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需要對事實臣服。
“臣服”的第一步是看見自己的抗拒無濟于事。
“臣服”意味著在情緒上,先接納事實。在可以改變的事上,盡力去做,去力挽狂瀾。
在改變或者做選擇的過程中,是不需要負面情緒摻雜的。
接納了當下,才能把能量專注于眼前的事物上,有時候會發(fā)現(xiàn)更好的解決之道,事情也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zhuǎn)機。
【思想——檢視】
我們從小被父母、老師、周邊環(huán)境等灌輸了各種約定俗成的信念、標準、態(tài)度,告訴我們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
我們接收了太多的“應該”和“理想”,形成了我們自己的“價值觀”,來約束自己,也衡量別人。
我們總挑剔吃的、穿的、用的,還有親人、朋友......可我們卻從來不挑剔自己腦袋里的思想。我們對它深信不疑,它說什么,我們就信什么。
但其實,頭腦很會欺騙我們,它會看它想看見的,有選擇性地收集訊息,并且以此來體驗這個世界的人、事、物,“成見”就這么形成了。
腦袋里的思想我們無法控制,但我們可以觀察它,進而檢視它的真實性,你會發(fā)現(xiàn)可能幾乎90%的思想都是不正確的。
看到我們思想的同時,就切斷了與它的認同,當你不再盲目地聽從腦袋里的聲音時,就是它可以止息的時候了。
文中給了這樣一個公式:
A(事件)-> B(信念、想法)-> C(結(jié)果)
例:婆婆臉色不好(A)
1、媳婦認為婆婆討厭她(B1),她會覺得很難過(C1);
2、媳婦認為婆婆當時心情不好(B2),她會中立地注意自己和婆婆的互動(C2);
3、媳婦認為婆婆是身體不舒服(B3),她會對婆婆格外好一些(C3)。
A永遠是中立的,同樣的A發(fā)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會有不同的B,從而造成不同的C。
所以,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來自于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圍繞著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
方法:隨時關照自己的思想并檢視它的準確性
【身份認同——覺察】
大部分自我身份的認同都開始于青少年時期,發(fā)型、朋友、手機、名牌......都是自我認同的標簽。
而大多數(shù)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也都沒有告訴孩子,他們真正是誰,也沒有教他們?nèi)绾渭橙∽约旱牧α揩@得自我認同。
文中主人公夫婦在三峽旅游的時候,遇到一對年輕夫妻,問他們是哪里人,那位年輕先生回答:“我們在上海、香港都有房子?!?/p>
可見,出了校門以后,自我認同又變成了工作、房子、車、配偶、孩子......
越向外抓取,我們就離“真我”越遠。人人都在追求幸??鞓罚嬲腋?鞓返娜擞钟袔讉€?
還有一部分人甚至會與遭遇或疾病認同,例如“被棄孤女”、“癌癥患者”等,這些角色加強了他們的“自我感”,然后別人才知道他們是誰。
“覺察”是破除身份認同的關鍵。
首先覺察到自己認同于某樣東西,也許沒有辦法立刻放下,但我們需要了解:我們認同的一些東西,不是我,也不屬于我。
深刻了解這一點后,我們才會用不同的心態(tài)應對人生,從一個更高、更遠的角度來衡量我們究竟想要什么,才有可能從外境追逐的噩夢中醒來。
總結(jié)(從原文摘錄)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nèi)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地反映你的內(nèi)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nèi)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的舊傷又被碰觸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nèi)在層面做一個調(diào)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記得,每個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懟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nèi)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