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男子一天下班的時候,經過一條黑漆漆的暗巷,看到一名女子在僅有的路燈下找東西。她非常慌張、著急地在找,讓這個男子不禁停下腳步,想助她一臂之力。
請問你在找什么?男子問。
我的車鑰匙,沒有它我就回不了家了!女子焦慮地說。
你大概在哪個位置,怎么掉的?
女子指向另一個暗處,說:在那兒掏錢包出來的時候掉的。
男子詫異道:那你怎么不在那里找?
女子理直氣壯地回答:那里沒有燈呀,怎么找得到?
這是書中的一個例子,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們的思維方式。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也許就上面的女子一樣愚昧得可笑:我們費勁地在別人的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尋求解答和快樂,結果卻都是徒勞無功,原因就是:我們找錯了地方!
《遇見未知的自己》的作者是張德芬,臺灣知名女主播,美國加州大學MBA。2002年開始,他受到啟發與指引,辭去高薪的工作,專心研修各種不同的心靈成長課程及心理治療方法,體悟了許多靈性及個人成長方面的心得,2007年6月在出版了華語世界第一步身心靈小說《遇見未知的自己》,并且受到廣泛好評,至今圖書銷量已突破三百萬冊。
這是一本身心靈小說讀本,敘述了女主角李若菱———位不堪工作、家庭等的身心折磨都市白領女性,在巧遇一名智慧老者之后,在其層層引導之下,治愈心靈,填補內心失落,最終一步步尋回自我的故事。它是一段若菱尋找真實自我的旅程,也是作者精彩、豐富、神奇又坎坷的經歷,更或是你、我、他的人生。
一.我為什么常常不快樂?——失落了真實的自己
人是一種奇妙的動物,生來就有追求的意識。小時候,我們追求安全感和獨立感,長大后,我們開始追求財富、權利、健康和快樂。但我們逐漸發現:那些擁有財富、權利、健康和快樂的人,卻未必幸福,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以上的種種追求,都不是我們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我們生來所追求的,并不是外在的這些事物,而是內在的愛,喜悅與和平。
這里的愛,不是指一般的男歡女愛,而是真正的愛,無條件的,不求回報的愛,就像父母對于自己的愛一樣。有些父母可以表現出真愛的物質,但很多父母確實以愛為名,讓孩子們為他們而活。每個父母也是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限制,你要相信,在過去的每一刻,你的父母都在盡自己所能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他們也許不是最好的父母,但是他們所知有限,資源有限,在諸多限制下,你所得到的已經是他們盡力之后的結果了。
喜悅——相對于快樂而言:快樂是由外在事物引發的,那么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和事物不存在了,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悅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是外界奪不走的。
二.層層包裹的同心圓——未知的自己
想要獲得幸福,就要向內求,看見真我,因為真我是生命能量的來源,但究竟是什么東西阻礙了我們看見真實的自我。
我們被角色扮演/身份認同、思想、情緒、身體團團包圍,所以我們失去了與真我的聯結。于是我們向外發展,認同于我們的身體、情緒、思想和角色、身份等,產生“小我”,向外求取,追求外在的、物質的東西,以獲得能量,求得滿足。
但只有那些能丟棄自己不實的身份認同,而且不為自己的思想情緒以及身體所限制和阻礙的人,才能展現出真我的特質。其實,當我們是孩子的時候,我們是最純真的,擁有愛、喜悅和平,只是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把真我弄丟了,所以我們才如此熱烈地去追尋他們。三.命好不怕運來磨——潛意識中的人生模式
潛意識控制了我們的思想,感覺,行為以及對人事物的反映,還有我們的人際關系和做決定的過程。它是一個看不見的世界,但是主宰我們的外在世界。我們的意識,自我的了解,思考,理性,判斷,感情都是從潛意識來的。我們在意識層面對自己一切的認知,喜好,只是占據了我們自己全貌的1%而已。潛意識是非常強大的力量,它對我們的自我有完全的影響,而它的99%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人生像一輛馬車,馬代表意識,車夫代表潛意識,乘客代表真我。奮力前行的馬以為自己操縱了馬車,殊不知韁繩和鞭子一直握在車夫手上,而車夫也不必得意,決定馬車方向的唯有乘客。在人生旅途中,要想走得又快又穩,必須三者同心協力。三者如何同心協力,努力地把潛意識的部分盡量帶到意識層面,即將潛意識轉化為我們可控的意識,明白自己所作所為的動機和目的。
我們追求真我的過程,就是去潛意識探尋那個被寫好的自動化程序,把它帶到意識層面來,讓意識之光破解對你沒有用處的人生模式。有一個父親,拋棄了老婆和他的三個兒子。老大長大以后成為一個很好,很負責任的父親,因為他潛意識里的信念是:我不可以像我父親一樣傷害家人。老二終身未娶,因為他的潛意識的信念是:我不信任婚姻,因為我可能也會和父親一樣。老三卻做出和父親一樣的事情,因為他潛意識里的信念是:我要和我父親一樣。
人生模式=性格傾向×外在環境×各種教育×生活事件×前世業力。
潛意識在生活中如何與我們溝通呢,文中列出了以下幾點:
1)夢境
2)利用諸多相連事件的不順阻止你達成某種目的的現象
3)人際關系一再出現相同的模式
4)生活中一再出現的負面情緒
5)不經意間脫口而出的話語和做出的事。
四.重新和身體聯結——瑜伽和呼吸
追求真我的第一步就是重新和身體聯結。
基本上,任何能讓你專心一致、活在當下的運動,都可以幫你與身體重新聯結,所以運動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做它時的心態和狀況。所以無論是跑步、快走、游泳、太極拳、氣功、瑜伽,只要你能夠專心地觀照自己的身體,這些運動都是可以成為一種冥想。
在胡思亂想時,有很好的辦法,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身體上,去體驗當時身體各個部分的感受;或者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因為“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過去和未來,但是我們的身體和呼吸卻永遠是在當下的。” 身體有95%的范疇是由潛意識控制的,5%由意識控制。我們多觀照身體的感覺,就把5%的意識狀態擴大了,把潛意識的一部分轉變為意識了。
五.破解情緒障礙之道——臣服
受苦有兩種,一種是無知的,無明的受苦,就是人隨潛意識的操 控而受苦,同時在抱怨,抗拒那個痛苦。這樣的受苦不能讓你成長。 另外一種受苦是有覺知的受苦,當你感覺到撕裂般的痛楚,好像要爆 炸似的憤怒,你不逃避,不抱怨,你全然地去經歷它。讓換個壓抑, 隱藏多年的能量爆發出來,用不批判,不抗拒的態度,在全然的愛和 接納中去經歷它。 這樣的受苦, 是你走出人生模式, 茁壯成長的契機。
首先,要學會對已經發生的事情臣服。因為已經發生的事情就是 不能改變的,如果你不接受它,就好像用頭在撞一面墻,而希望能把 它撞開。我們人會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實。 臣服的好處就是, 當你接納當下, 不徒然浪費力氣去抗爭的時候,事情往往就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 你才發現原來掙扎真的是白費力氣。而且,正因為你把能量充分關注于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時候你 會發現更好的解決之道,幫助你脫離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歡的情緒。 所以解決情緒障礙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臣服。
當我們的身體層面或者是大腦層面感受到某種感受時,我們的下丘腦會馬上組裝一種化學物質,叫做“勝肽”,隨著血液跑到我們身體的每個細胞,被千萬個感受器所接受。久而久之,感受器對某種勝肽就有了特定的胃口,會產生饑餓感。所以如果你很久不生氣的話,你的細胞會讓你有生理的需求想要去發脾氣。
消除勝肽的“毒癮”,其中一個很簡便的方法是:寫念一句話:“我看見我在尋求xx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納這種感受,并且放下對它的需要。因為“我們會有這樣的遭遇,是因為我們需要這樣的遭遇而產生的情緒。也就是說,我們的遭遇是配合我們需要的那種情緒而產生的。這是我們的一種模式、習性。你常常有不被愛的感受的話,你就寫:我看見我在尋求不被愛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納這種感受,并且放下它的需要。這種東西,你愈去排斥它,它愈不走,而且還會變得更強! 所以,你看見了以后,就要先接納它,然后告訴自己,我不需要這種情緒,我要放下對它的需要。我們在潛意識層面接受,從而擴大我們的意識。
六、化解思想的障礙——定靜
腦袋里的思想我們無從控制,只能藉由觀察它、檢視它來轉移。要下定決心,不再被你的思想干擾,然后花時間培養覺察和定靜的功夫。
第一個辦法是檢視思想的真實性:如果你從小就被灌輸“你必須要能干”這個思想,那么你不能干的地方,你能力有所欠缺的地方,一定會被你否定和壓抑,這些東西被我們否定的,壓抑的,抗拒的內在特質,就是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的“陰影”。這些被我們壓抑下去的陰影,還有我們從小到大不被父母,環境認同的各種情緒,都是沒有釋放的能量,儲存在我們的細胞記憶里。它們時不時會浮上臺面,造成我們的困擾。但是我們并不想去看他們。接受了這么多的應該和理想,我們于是產生了很多的信念,價值觀,態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批判他人。這些就是我么每日所思所想的基礎,可能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
第二個辦法是轉念。當你對某一類 人的人品或是他們的行為特別有意見,特別看不順眼的時候,就是一 種自我的投射行為,也是一種逃避策略。 轉念方法:隨時關照自己的思想,并且檢驗它們的真實性,另外他告訴我,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來自于你對事情的解釋。
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來自于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因為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女明星的解套智慧中,引出ABC理論,A(事件)→B(信念、想法)→C(結果)。A永遠中立,而不同的B,造成不同的C。“讓我們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圍繞著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
第三個辦法:在我們每個負面的情緒背后,都有一個支持它的思想。因為情緒是身體被我們思想刺激之后而產生的反應,我們總是以為,負面情緒都是不好的,我們會一直想要從這個泥沼中掙扎著逃出來。對負面情緒采取壓抑、否定、排斥,希望竭盡所能驅走它。豈不知“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因為,當你抗拒某件事情或是某種情緒的時候,你會聚焦在那個情緒或事件上,這樣就賦予它更多的能量,它就更強大了。就像你越想忘記一個人,越忘不掉一樣。
定靜的工夫是最有效對治我們紛亂思想和負面情緒的利器,因為它可以幫助你建立覺知,提升你對事物以及自我的覺察能力。而且在冥想時,我們身體如果不動,情緒、思想都在嚴密的監控下,你和你的真我可以有短暫的相聚。 定靜的工夫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起來的, 不過在過程當中,你會愈來愈感受到來自真 我的那些特質:愛、喜悅、和平。
七、身份認同的解離——覺察
覺知是破除身份認同的第一步。要先要看到自己認同于某樣東西,也許你沒辦法立刻放下。但是如果你能徹底的了解到你認同的東西,其實不是你,也不是屬于你的,你就可能從這個外境追逐的噩夢中醒來。
八、心想事成的秘密
如果一個女人想要嫁給一個如意郎君,表面上她很認真地在找,可是潛意識層面卻相信自己不配得到一段好姻緣,然后她的真我層面則是定好了她此生要學的功課——就是情感上要學習獨立自主,那你想,她再怎么努力有什么用處?但是如果她能夠學好了這個功課,那么她真心想要的東西就會自然而然地流向她,擋都擋不住。
一個人很想努力成功賺錢,但是他的潛意識又可能覺得自己始終就是一個失敗者,而他的真我層面就是要他學習從失敗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價值,如此一來,他光是努力奮斗賺錢是沒有用的,他必須要了解自己的人生模式,學會自己的功課之后,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所以心想事成的第一個定律就是:你所向往的東西必須是命中注定該是你的,或是與你的更高目的是一致的,有利于人類社會的。要不然就是你能深入到潛意識和真我的層面,破除人生的模式,學好自己的功課,破解你的命運。
我們可以透過聯結,臣服,定靜,覺察等功夫,在那些圓圈圈中破解出一條路,與我們的真我相通。因為所有事情都是能量的振動,兩個相同振動頻率的東西會互相吸引,所以,當你真心想要一樣東西的時候,你身上散發出來的就是那種能量的振動頻率,然后全宇宙就會聯合起來幫助你達到你想要的東西。那就不僅僅是在思想層面而已,你必須打心眼里渴望這個東西,每次想的時候都會到了渾然忘我的境界。而且最有威力的是,讓自己隨時隨地都處在你已經得到了你想要的東西之后的感受。而且視覺的觀想是最重要的,你可以每天都在腦海里面演練你已經擁有你想要的東西的畫面,細節越清楚越好。這樣去觀想并且去經歷那種感受,讓你每個細胞都充滿信心地在召喚它想要的東西。
宇宙并不知道你正在發散的振動頻率是因為你觀察到或是實際經歷的事物,還是你記得的或是想像的事物。它只是接收到了你振動的頻率,然后用和它相配的事物做出響應。最大的秘訣就是:我們用視覺的觀想和自己的感受所發出的振動頻率是最強的。 很重要的就是,你想要的東西必須越真實,越清楚越好。你要把自己想要的東西定義清楚,這樣宇宙才能找到你究竟想要什么。還有,要言行一致,不要說的,想的是一回事,做出來又是另一回事。
愿所有人,都能聽從內心的指引,遇見未知的自己,活出想要的人生,最終收獲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