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幾年前讀過的一本書,當時是為了讓自己看懂上市公司的財報,沒有點理論知識,想理解公司財報所展示的內容的,還是很難的。最近呢,和朋友聊到一些財務相關的話題,讓我想到了這本書,現在推薦給大家,挺適合玩股票、理財,搞創業,做管理的朋友。
關于這本書
這是一本針對非財務專業的讀者的、入門級的財務介紹,作者以非常大眾化的語言介紹了財務的四大報表。將公司的財務數據和公司的經驗策略、競爭能力相聯系,從財務的表象下看公司運營下的冰山。也探討了一些非常具體問題,比如,我們去讀MBA、投資教育在財務回報上是否劃算?對員工進行股權激勵到底算是增加了費用還是增加了權益。企業研發費用是算成的支出還是轉化成了無形資產,然后逐年攤薄。
有了一些基礎的財務知識對日常工作、生活、投資,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三個故事
公司有次內部業務培訓,主講的是一個英國同事,她說:Bond,You're one of the most valuble assets of this company(你是公司最價值的資產之一),一句開玩笑的話,讓人聽了很舒服。但如果她說:Bond,you're one the most valuable resources of this company(你是公司最有價值的資源之一),同樣一件玩笑話,讓我感覺就非常不一樣,我有一種要被使勁榨,直到榨干的感覺。日常工作中,提到項目人員,我從來不說resource(資源),這個點到為止,要看公司文化。從財務角度來說資源(此處指固定資產)是要折舊的,通常在一段時間后是沒有價值了,而資產(雖然也包括資源部分,但此處偏向于資本部分)是會增值的。
這幾年中央政府在力推供給側改革(滿世界的“三去一降一補”),主要是針對企業部門的,那這個政策影響哪些行業、哪些企業呢?從企業財務數據里面可以找到答案的,其中的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和公司的財務有直接的,為什么要去庫存?產品生產太多沒有賣掉,那就沒有從固定資產變成現金或現金等價物資產,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估計不好看。什么是杠桿?負債和凈資產之比,欠多了還不了,那就可能要違約,要破產嘍,如果是行業問題,那這個行業就不健康了,這個在資產負債表里面可以看出來的。降成本就不用說了,肯定在利潤表里面看出來一個財年有多少成本。都花在哪些地方,是不是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占了很多呢。
在我皖南老家,過去五年正值農村第三代房屋密集建設期,從我小時候的土房,到我讀書時候的磚瓦房,到現在的樓房。在我老家周邊的幾個村,第三代房屋的改建幾乎完成了90%,住樓房當然是不錯的,能改善生活居住條件。看上去沒有問題,但如果放到更大的社會背景--城鎮化浪潮--中去,花光全家打工辛苦所得,通常還要借錢、欠債的情況下,推掉還不算太舊的磚瓦房,建一座幾乎是沒法保值和變現的樓房,并且一年只是春節前后住一個月,這是否有必要?是否值得?可不可以建小一點?可不可以等磚瓦房不適合居住了再建?可不可以想辦法落戶到附近的、打工所在的城鎮?
結語
這本書也像一本故事書一樣,通俗易懂,而且不像經典財務書---《公司金融》---那么大部頭,我當時一口氣看完的。
附 - 作者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