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豆 ?家庭教育工作者,生涯規劃師
最近在網上,看到朋友分享的一則短文如下:
看到兒子拿回來的勉強及格的試卷,我失望透了!
兒子都11歲了,還一點兒都不懂事,一點兒也不聽話,一點兒也不爭氣,各方面都不如同齡人。
失望之余,我寫了一篇《尋人啟事》來發泄心中的怒火,全文如下:
媽媽的尋人啟事:
我有一個好孩子,可是后來丟失了,現在特登報尋找。
他今年11歲,很聰明,但不驕傲。
他熱愛學習,做作業非常認真,每次考試都是全班前三名;
他很聽話,從來不用父母操心,吃飯不挑食,身體健康,很少生病;
他熱愛勞動,積極做家務,不玩游戲,也很少看電視;
他性格開朗、活潑大方,在親戚和長輩面前表現得彬彬有禮;
他有很多品德優良、成績優秀的朋友!在父母有煩心事時,他不會去打擾,而是很懂事地來安慰父母;
他知道父母掙錢不容易,從不亂花錢,他做的每一件事都非常得體,讓父母感到驕傲!
可是,誰能告訴我,他在哪里呢?寫完后,我又看了一遍,不禁感慨萬千,假如我真有這么一個兒子,那該多么幸福啊!
當晚,我把這個《尋人啟事》貼在了兒子房間的門上,然后去睡覺了。
我想,第二天早上兒子起床后應該看得到,真希望他能知恥而后勇,向著我心目中理想的兒子前進!哪怕只是接近一點兒,我也會很欣慰得!
第二天早上,我發現兒子門上的《尋人啟事》已經沒有了,當我走回自己的房間時,驚訝地發現門上也貼了一張尋人啟事,揭下來仔細一看,我愣住了!
兒子寫的《尋人啟事》,全文如下:
兒子的尋人啟事:
我有一個好媽媽,可是后來不見了,現在特登報尋找!
媽媽很普通,她沒有電影明星那樣光彩照人,也沒有市長那樣大的權力,更不像世界首富那樣有錢,但她很愛我。
在我什么都不會,只會發出惱人的哭聲時,她從不嫌棄我,她每天都慈愛地陪伴我。
在深夜里,雖然她很困了,甚至睡著了,但只要我發出一聲哭叫,她就會立刻滿懷關切地抱住我,緊張地查看我哪里出了問題,然后再哄我睡覺。
她花了好多時間教我這個小笨蛋說話和走路,雖然我學了很久,才含混不清地說出了“媽媽”這個詞,但媽媽從來不說我笨,相反,她還興高采烈地親我,夸我聰明,讓我大受鼓舞!
后來我上學了,雖然學習成績不是很好,但她依然很愛我。她說:早開的花不一定會早結果,早結果的不一定結的果就大。
媽媽從來不因我的成績而嘲笑我,她知道,越是成績不好,越需要關心和鼓勵。她還說,相比成績而言,我的健康和快樂更重要。
雖然我總是犯錯,總是因為成績不好讓媽媽丟臉,但她依然很愛我,因為我是她的孩子。
我也很愛媽媽,不是因為她是優秀工作者,而是因為她是我媽媽。
看完這兩則《尋人啟事》,百感交集,相信很多父母也一樣,我理解媽媽的期待,更明白孩子的想法。
讓我們值得思考是:父母要去哪里才能“找到”我們理想的孩子?真的有一個理想的孩子可以找到嗎?
其實那個理想的孩子就在你身邊,只有你帶著你雙“愛的眼睛”才能看到!
怎么帶著愛的眼睛呢?
愛是不苛求:看到優點,接納缺點
這位媽媽說兒子11歲了,但是“一點兒都不懂事,一點兒也不聽話,一點兒也不爭氣”,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更多的原因就是一個導火索——勉強及格的試卷。我常常遇到這樣的家長,描述問題是這樣的思路:我孩子有禮貌、謙讓,但是就是總是晚睡;我孩子語文、英語不錯,但是數學成績太差……我開玩笑把這種喜歡說“但是”的人,叫做“Buter”,因為這類父母常常因為孩子一方面做得不理想,而放大孩子所有的缺點。
如果我們把孩子比喻成一張白紙,缺點是黑點的話,我們常常盯著黑點不放,無論面積多小,還是顯得那么顯眼,于是我們想盡各種辦法擦除黑點,甚至想到尋找一張完美無瑕的白紙。我們這樣做常常辛苦又沒有效果。
因為:首先,孩子的身上的優點和缺點不是非黑即白,是我們認為的,其實都是孩子身上的特點,孩子活潑好動,很多可能帶來的是主動熱情;孩子內向少言,更容易溫和沉穩。
其次,面對孩子所謂的缺點,最好的方式,不是消滅黑色,而是擴大白色,想象一下,讓一張紙白色的部分,足夠大,黑色的部分是不是就越來越小呢?所以我們要更加關注孩子身上的優點,給予肯定和鼓勵。比如父母說孩子,語文、英語還行,就是數學太差,那么孩子有興趣學、也很努力取得的語文、英語上的好成績,好像不值得一提似的,因為從父母的話語中沒有聽到對孩子這方面優點的肯定,如果我們換種思維,可以這樣說:看到你數學還有提升的地方,但是語文、英語都真的不錯。
這樣的角度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尋人啟事》中兒子想象的感覺“媽媽從來不說我笨,相反,夸我聰明,讓我大受鼓舞!?”而當你看到孩子的優點,接納孩子的缺點,孩子才有力量去變得更好!
愛是不比較:無條件,有原則
短文中的媽媽提到孩子“各方面都不如同齡人”,而理想中的孩子是“每次考試都是全班前三名?”,如果一個班級是30個人的話,那么注定永遠有27個家長是失望的,因為排名永遠有前就有后,比賽永遠有輸就有贏,是不是因為不是成績優秀,我們就不愛孩子了?
我們口中常說的,如果你不聽話,如果你不馬上寫作業,如果你再犯錯,我就不愛你了……這不是愛,這是一種交換,而這樣會讓孩子很沒有安全感,覺得父母愛的不是我,是那個成績好的、聽話的孩子。
一次聽到,一個爸爸和孩子開玩笑,說“兒子,爸爸把你賣了!”兒子嘻嘻地說“我不信!”爸爸問:“為什么?”兒子說:“因為你愛我啊!你才舍不得呢!”
在這面,我看到了一種深深信任和愛的聯接,讓孩子相信爸爸不會因為任何事拋棄自己!就像短文中兒子期待的“雖然我總是犯錯,總是因為成績不好讓媽媽丟臉,但她依然很愛我,因為我是她的孩子。?”
有人擔心,那無條件的愛會讓孩子對自己沒有要求,沒有規矩,其實無條件的愛和有原則的愛并不矛盾,對孩子這個人的愛是無條件的,對孩子這個人的行為,是有要求有原則的,最底線的原則當然是遵守社會的法律法規。
其實,一個人的行為不等于一個人的品格,有時候我們常常把這兩樣劃上等號,在孩子身上,不努力學習的行為等于是一個壞孩子,上學遲到的行為等于對于學習的怠慢、不上進。請不要以偏概全、給孩子貼標簽,而且家長越強調不好的行為,可能造成的效果是更強化這種行為,因為孩子會覺得反正你給我定性了。所以請父母不要再把孩子和別人比較,而是讓孩子和自己比,他們更需要的回應是“媽媽從來不因我的成績而嘲笑我,她知道,越是成績不好,越需要關心和鼓勵。?”,這樣孩子才有動力去面對和改變。
愛是不急躁:多一點耐心,少一點壓力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確很辛苦,最簡單的一件事,就是沒有孩子以前,父母經常可以睡個懶覺,可是有了孩子的父母,通常就要比以前提早起一個小時,每天如此,更不用說孩子剛出生,每天不能睡一個踏實覺的時候了,而且這種情況常常會持續多年。我們還要和孩子面對他未來成長中的很多問題和困難,于是很多父母也會像短文中的媽媽一樣,期待孩子“他很聽話,從來不用父母操心;不玩游戲,也很少看電視;他做的每一件事都非常得體,讓父母感到驕傲”,可這是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嗎?
而養育孩子的過程是什么樣的呢?這讓我想到臺灣作家張文亮寫的一首詩,叫做《牽一只蝸牛去散步》,再恰當不過。
本來父母以為自己牽一只蝸牛去散步,嫌棄蝸牛挪動得那么慢,催它,唬它,甚至責備它,氣到真想撒手不管,而當父母不再執念地要求蝸牛以自己的速度前行,我們才知道,原來是蝸牛帶著我們在散步!
養孩子的過程,有憤怒、發火、悲傷甚至失望,但是請我們多一點耐心,少一點壓力,對孩子,更是對父母自己,因為蝸牛還沒有學會用我們的速度行走,而當我們享受這種散步的時候,我們也會看到更多的風景,這才是養育最大的樂趣。
有沒有我們理想中的孩子?
有!只要你帶著愛的眼睛去看!
有沒有孩子理想中的父母?
有!只要你愿意陪著他一起成長!
什么是親子間最完美的愛?
其實,最完美的愛就是接納對方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