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覺得自己特別自卑”。
這是我的來訪者蓮,走進咨詢室跟我說的第一句話。
喜歡叫她蓮,是因為姑娘出落得實在清淡秀氣,一席長發披肩,著一身素色長裙,五官算不得精致,卻是讓人看著舒服、容易親近的類型。說話輕聲慢語,仿佛怕打擾了誰。
蓮是某著名高校大四的學生,父母都是高校教授,典型的高知家庭,自己彈得一手好琴,早早就過了鋼琴十級,亦是學校各大活動的女主持人,是校園里明星一樣的人物。說真的,這樣的姑娘,站在你面前,跟你說“自卑”,你第一反應一定會是:“你要是自卑,還讓別人怎么活?”
但若要問起她自卑的理由,她卻能認認真真的說出許多來:比如和同學關系一般、不夠聰明、眼睛不夠大、生活自理能力差、體育不好、身體底子差……幾乎把能想到的所有缺點都往自己身上加。
聽著蓮如數家珍的談著自己一條條缺點,我請她談談與母親的關系,卻在一瞬間看到她眼里強忍的淚光。 在蓮的記憶中,母親是苛刻的,似乎總有辦法用各種方式指責貶低自己。為了躲避母親的指責,她不敢讓自己成績不好,不敢讓自己鋼琴彈不好,甚至不敢范任何錯。
從小到大,母親會陪著自己寫作業,一道數學題算錯了,母親一個耳光甩過來,附送一句“你怎么這么笨?”,是她成長中最真切的記憶。
同樣地,練琴的時候彈錯了,會有母親備好的小棍準確的打在手上。
考試成績不好,母親說:“你又偷懶了吧?上次考得好點你就驕傲!”母親口中的“好點兒”,是全校第一。
考試成績好了,母親說:“你腦子笨,不如別人聰明,就得下死工夫”。
高考后,蓮知道自己考取了北京最好的大學,還沒來得及高興,母親一句:“你就是有點小聰明,要不是我和你爸前些年決定搬到北京來住,給你辦了北京戶口,你哪有這樣的福氣” ,便澆滅了她所有的歡喜。
來咨詢的時候,正值蓮大四最后一學期,因為一直沒有拿到自己喜歡公司的offer,蓮異常焦慮,母親更是不斷的冷嘲熱諷:“隔壁王阿姨的兒子三本學校畢業的,工作都早就找好了,你看看你?”、“我就說你高考考得好就是碰運氣撞大運,你看,一找工作就原形畢露了吧?”、“你說說你,上個名校有什么用?”
……
蓮對我說:“有時候,我懷疑母親生我就是為了罵我。” 對于父母的指責,大概很多人都不陌生。
《北上廣不相信眼淚》里,于德偉說:“只要站在母親身邊,我就像個小丑。” 他的母親享受別人的簇擁,為了讓自己成為眾人的中心,不惜杜撰兒子的丑事兒,非常經典的開發了一個“小偉系列”。比如,“小偉啊,走路經常左腳把右腳絆倒”、“小偉第一次去美國,第一天就讓人把行李偷走了”、“小偉吃飯啊,吃著吃著就把一半飯粒吃到臉上”、“小偉第一次釣魚,就把導師的假發甩到密西西比河里去了。”……
我一閨蜜曾半開玩笑的說:“我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我媽罵我,畢竟我是她生產的,她要想戳我,真是不偏不斜,刀刀見血。”
記得一次咨詢師培訓課上,老師問“你是否經常被父母指責謾罵?”,全班竟然有90%的同學舉了手。 父母生養孩子,當然不是為了指責,但為什么那么多父母總是看不到孩子身上的光亮,不自覺的做起了孩子生命中的“職業差評師”?
被罵的孩子,承載著父母的焦慮
《小別離》里,海清飾演的朵朵媽就是一個典型的焦慮型的母親。她對女兒的嚴苛,對成績的高要求,對女兒早戀的敏感,均來自于“害怕孩子不夠好”的焦慮。
這種焦慮,由愛而生。
劇中,海清常對女兒說的一句話便是:“你是媽媽在這個世界上,唯一有血緣關系的親人,你爸爸都不算”,因為18歲便遭遇父母車禍身亡的悲劇,朵朵媽在對孩子的照顧上極其小心翼翼,生怕孩子有一點不好,便喪失了應對未來的盔甲。
于是,對孩子不太理想的成績,她會焦慮異常,跟孩子制定了超越極限的“考前特訓”;對孩子偶然一次的說謊,她會聯想到是不是這個孩子說謊成性,一直在欺騙,焦慮到夜不能寐;對女兒私自翹課去排練話劇,她更是怒不可遏,對女兒進行了異常嚴厲的指責。
她把女兒看成自己的私有財產,只要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便必然遭來指責。好在,朵朵媽對于女兒的發展有明確的目標——重點中學,在朵朵成績好,有進步時,亦能換來母親毫無保留的夸獎。
而很多家庭,父母的焦慮不可名狀亦無明確的目標,只是單純的認為孩子要“再好一點兒、再好一點兒”,孩子做得不好,指責棍棒必不可少,孩子做得好,又怕自己的夸獎會讓孩子驕傲,不再努力,依舊板著臉說:“這次好,是運氣。” 盡管內心已經喜不自勝,卻不敢在孩子面前表露分毫。
當然,父母的心思,孩子是解讀不到的,他感受到的是“不管自己做得多好,父母都不會表揚我”,并因為從來不曾被肯定過,而造成深深的自卑。
指責孩子的父母也有一個“被指責”的童年
每一個會指責孩子的父母,都是一個曾經被指責的孩子。
就像我的來訪者蓮,提到母親與外婆的關系時,說道:“母親特別不喜歡外婆,雖然生活在一個城市,但只有過年過節,才會象征性地去看外婆。母親說,外婆總是特別擅長發現別人身上的缺點,并橫加指責。”
“對于外婆,母親也是敢怒不敢言,盡管心里不喜歡,甚至痛恨,但對外婆安排的事兒,從不敢怠慢,甚至連父母的婚事,也是外婆決定的。”
從母親與外婆的關系不難看出,盡管母親對于外婆有諸多怨言,卻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認同并內化了母親的教養方式。因為外婆的教養方式,盡管讓母親苦不堪言,卻培養了出了名牌大學的博士,如今有能力勝任大學教授,過著不錯的生活。
所以,其實母親對蓮的指責來自外婆的認同。她相信自己對女兒的嚴苛,同樣能讓女兒獲得未來的成功,如同自己一般。
母親對外婆的認同,不僅在理念上,也在語言習慣上。我們每一個人從家庭中走出,不可避免的帶著家庭的烙印,當然,也包括說話方式。
我的一個朋友,曾跟我談起她的老公總會抱怨她說話難聽,尤其是吵架的時候。她回想起來,自己小時候,父母關系不好,常常吵架,而老公來自一個愛意滿滿的家庭。所以,很多在她看來正常的表達,在老公聽來卻是指責。
蓮的母親也一樣,大概從小沒有被母親夸獎過,也便不知道該如何夸獎自己的孩子,這樣在別人看來理所當然的能力,在她那里,卻不曾體驗過、學習過。
父母也會嫉妒孩子
父母也會嫉妒孩子?是的。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研究人員調查了215名年過半百的為人父母者,了解他們對子女所取得的成就的態度,包括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工作和收入狀況、生活是否過得幸福等。結果跟大多數人的印象一致:子女混得越好,父母的幸福感越高,對生活感到更安樂,甚至覺得這一輩子活得更有意義。
然而,該調查中還有一個問題:你覺得子女和你年輕的時候相比怎么樣?答案就不那么“和諧”了。如果子女“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父母其實并不感到高興。事實上,一想到孩子遠遠比自己當年成功,父母的心情會急轉直下。這個結果似乎有違常識印象,父母難道不應該為子女感到自豪嗎?
負責調查的心理學家卡羅爾·萊芙稱:“孩子有所成就、生活幸福也許會令父母感到自豪,甚至會替子女高興,但是這么優秀的子女也可能激起父母的嫉妒心,讓他們感到自己在人生中錯失了機會。”
這種嫉妒比較隱秘、藏在潛意識里,甚至連父母都不曾察覺,但是,卻會不自覺的表現在言語上,比如,母親過于嚴厲的斥責年幼的孩子:“剛買的玩具,就弄壞了,再也不給你買玩具了”,很可能是當年買不起玩具的自己對現在兒子的嫉妒;父親一遍遍強調,“若沒有我,你哪有今天的成績”,常是對兒子超過自己表現出來的嫉妒與焦慮。
“中庸文化”隱藏了父母對子女的夸獎
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造成了中國人中庸的性格。于是,在這種中庸之道的影響下,對于好這個事兒,我們也喜歡解釋為:“哪里哪里,沒那么好”,之所以怎么講,一來怕下次沒這么好被人嘲笑,給自己留條后路。二來怕給人留下驕傲跋扈的印象,而謙卑自古被我們視為美德。
再加上,中國父母很喜歡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所以“哪有自己夸自己孩子的道理”?所以,我們經常聽到父母間這樣的對話:
“你家孩子學習真好!” ? ?“哪里哪里,他就是有點小聰明,這次運氣好而已。”
孩子哪里懂得這是父母交際用的謙辭,只認為父母不懂自己,不承認自己的努力,滿腹委屈。
這也是很多人,抱怨父母從來沒有夸過自己的原因。父母并非不認可孩子,只是都留在心里,不曾表現出來罷了。
中國式父母之愛,常常是“愛之深,責之切”,那份廣袤的愛常常隱藏在責備中。卻不知,所有的愛,都只有通過表達,對方才能知曉。用指責表達愛,只會給孩子心理種子深深的自卑的種子。就像蓮,即便優秀如她,獲得了身邊人無數贊美,卻依然難以移除內心的自卑。因為她的 “好”從來沒有被最愛的母親看到過,認可過。
學會鼓勵,夸獎孩子,對很多家庭來講,是急需補充學習的一課。所謂的“夸獎“,也絕非簡簡單單說幾句“孩子,你真棒”、“你真聰明”,而是建立在對孩子更多的關懷與陪伴的基礎上,所真真切切的看到的,孩子一點一滴的成長:
它該是孩子第一次學會跑步,父母眼神中鼓勵贊美的目光;
它該是孩子取得成績時,你激動的告訴他:“媽媽很為你驕傲!”
它該是孩子遇到挫折灰心喪氣時,你的一句:“媽媽相信你!”
……
于孩子而言,父母的陪伴、認可與贊美,才是他享用不盡的能量與勇氣。因他知曉,無論遇到什么,發生了什么,都有人深愛著他。
擁有“被愛”的底氣的孩子,才是真正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