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韭菜花采摘的時節,我惦記著買點兒來腌制。昨晚終于買到,并已經腌好,在濃濃的香氣中,我陷入了回憶……
可能是受姥姥姥爺的影響,從小我就喜歡吃腌韭菜花。
記得兒時,每到白露時節,地里的韭菜頂著白花兒,姥姥就會一朵一朵摘下來,淘洗控干水分,在家旁邊的碾坊里用石碾子碾好,把生姜切碎,放上適量的鹽,盛在壇子里,腌上三兩天即可食用。
腌韭菜花兒,香味兒最濃的時候就是剛剛腌上的時候,拿起姥姥新烙的白餅,灑點兒姥爺親自磨的香油,那真叫一個香啊!
記得那時,姥姥還經常買點兒爛酸梨(兒時的一種梨,個兒小水兒少),切碎放韭菜花兒里,一起腌制。現在這種梨很不常見了。
受姥姥影響,媽媽、姨媽每年也都腌上點兒韭菜花兒,除了可以直接卷在餅或饅頭里吃,還可以炒雞蛋,味道非常不錯。那時吃火鍋少,現在人們吃火鍋時,調料里也有韭菜花兒,但這種廠里生產的,往往韭菜花兒很爛,湯兒多菜少。我還是喜歡吃家人自己做的韭菜花兒。
后來,每到韭菜花成熟的季節,我也買上一兩斤,一朵一朵的擇。買來的,往往是大面積的地里采摘的,有小青蟲,也有長的韭菜梗,也偶有韭菜葉,甚至還有干的韭菜桿或雜草,需要有耐心,一朵一朵的挑揀,還要把一朵上偶爾有的幾個壞的干的掐掉扔了。總之,自己做,就是圖個干凈。兒子也喜歡吃,有一次,他跟我一起擇,買的還不多,他干活之后說:“媽,我知道了,吃韭菜花兒真不容易!”懂得就好,什么都不容易,我們享受的一切,背后都有人的默默付出。
擇好之后,需反復淘洗。自家種的,淘洗時,表面漂著的是一層細細的小黃粒,那是韭菜花兒頂端的部分。把整個韭菜花兒泡在水里,它們就會浮在表面,其實不臟,但洗,就得把它們洗出去。若是買來的,有時候,就比較臟,需要加點兒鹽加點兒堿,好好洗洗。
洗好,放在漏水的容器里控干。我喜歡家人用高粱稈編制的淺子(我們的叫法,具體的寫法和學名,也不清楚),淺子干凈透水,放上一天,韭菜花兒就干了。沒有石碾子,就放案板上,用刀切碎,再用搟面杖搟搟,這樣韭菜花兒的味道容易散發出來。
把買來的生姜洗凈,切碎,用刀背砸砸,姜會爛一些,不是單純的姜丁,而是姜沫兒,這樣更容易入味兒。把切好的韭菜花兒姜沫兒一起裝入瓷盆中,放上適量的鹽,用干的筷子攪拌均勻,腌起來,就成了美味的韭菜花兒。鹽需要多放一點兒,否則會有酸味兒。腌好后,裝玻璃瓶中,放冰箱保存,一年到頭都是綠盈盈的,好看又好吃。
每年,我都會腌制一點兒,慢慢的吃。因為我,兒子也喜歡。
韭菜花兒,普普通通,卻飽含著對親人的懷念。每到了這個季節,我哪怕做一點點,也愿意在一朵一朵的擇揀中,在一刀一刀的切剁中,讓親情在回憶中隨著韭菜花兒的味道,越來越濃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