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約2500字,閱讀約6分鐘
你經歷過這些苦惱么?
A) 為了明天的90秒“電梯匯報”,恐懼了一宿。
B) 學富五車,罹患“PowerPoint恐懼癥”;口若懸河,聽見老板說沒聽懂。
C) 面試官讓你隨便說說,隨后面試官卻嫌棄你說得太隨便。
這苦惱源自缺乏邏輯表達能力。
想不明白、寫不明白、說不明白三位一體,這樣的小白領在職場活得憋屈。
如今信息大爆炸,小白領若空有知識碎片在腦海堆砌,其未來的價值無限趨近于零。
我有這樣的苦惱。接下來介紹的一本書,多多少少緩解了我的苦惱。
《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高杉尚孝著)
主要內容:
1) 講了一節語文。通過分析詞、句、段等語言元素,引導從文字細節處呈現邏輯通暢、表達清晰。
2) 提供幾個工具。引入金字塔結構、高杉法、SCQOR工具模型,助力全局的思考和表達。
信息分類法,專治老板聽不懂
文章的基本元素是一個個信息。我們將各種信息,分為三類:記述(是什么)、評價(好不好)、規范(應該是什么)。
舉個例子,“老板,這次考察,G127還有票。”老板問“啥?”
你傳達了一個記述信息,老板沒聽懂。咋辦?
最有可能的是,對方不理解記述信息所用詞匯本身的意義。對方不熟悉你使用的特殊用語,或是不了解省略或代指的內容。
他想問“G127是什么?這次考察是哪次?”
相應的,要依照對方理解的程度加入說明。如“G127是11點出發去上海的高鐵班車,后天設計人員去上海考察嘛。”
經過這樣的解釋,老板仍問“啥?”
對方已了解記述信息本身的內容,那么他期待的信息,多半是評價信息。所以回答“這次考察出行很適合選擇G127”,多半就可以穩定老板的心理。
如果問題比較復雜要展開說明,讓老板認可就需要確保雙方擁有類似的評價條目,如:(a)G127中午出發下午到達,時間符合出行需求;(b)高鐵速度快,節省時間。
假如評價條目不一致,老板認為節約出行費用最重要,那么可能綠皮火車才是他認為適合的出行方式。
給出評價之后,老板還問“啥?”
他已經聽懂你的描述、傾向,實際的問題是“這和我有什么關系”。這時遞進給出規范信息“所以,對于設計人員本次考察出行使用G127班次請予同意。”這并不能保證對方贊同你,但至少可以理解你的意思。
很少會有這樣沒默契又話少的老板,但日常溝通中,多多少少都會需要補充和引導。這個例子可以幫助你有意識的控制表達的深入程度。
反過來看,為了減少強勢的感覺,有時需要特意使用評價信息、甚至記述信息來促使對方行動。這需要雙方有一定的默契(評價條目、評價標準和行動原理一致)。
因此跟陌生者合作,建議多傾向使用規范信息來規避誤解;雙方比較了解之后,才可以使用記述信息和評價信息來表達禮貌和委婉。
字斟句酌,做到有意識的表達
用及物動詞或不及物動詞表達有什么區別呢?及物動詞能體現行為者。從促進邏輯思考的角度上,作者更建議用及物動詞的句子。
如“我把門打開了”,行為者“我”直接暴露在讀者的視線里,他的行為、意圖都會引起懷疑。這很容易讓讀者提出疑問“為什么是‘我’而不是‘別人’”把門打開呢?“
相對應的,“門開了”,這種不及物動詞的表達方式,完全隱藏了行為者的存在。就像天晴了、雨停了,更容易讓讀者減少思考、順從接受。因此,根據自己文章的意圖:是要促進思考、還是減少思考,再來決定使用及物動詞表述還是不及物動詞。
對待自己要坦誠,因此思考的時候盡量使用及物動詞。“思考正在思考的自己”這是邏輯能力的核心體現,是“后設思考”,也就是李笑來推崇的“元認知”。
類似的,日常我們還有一個表達習慣就是省略主語,如“(你)吃了么”。為了便于邏輯思維能力的營造,作者同樣建議先是補充主語做到有意識的精確表達,再根據需要考慮是否省略主語。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辦法可以促進邏輯思考。多用連接詞(因為、所以、但是…),來強化信息之間的邏輯關系。用字具體,少用“產品力、功能性”等永遠正確、但高度抽象的詞匯。
金字塔結構
簡單說就是“總—分”結構,只不過思考深度建議到第三層,即是“主要信息—關鍵信息—次要信息”。這里可以用到著名的“MECE”,即是“不重復、不遺漏”。
高杉法
這是作者高杉尚孝自創的問題分析法,很好用。問題,就是期待的情況與現狀之間有差距。根據時間點的不同,分為三類:恢復原狀、預防隱患和追求理想。
有了這三個晦澀的詞語,以后我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就可以快速歸類,聚焦解決和表述方法。
如面對恢復原狀類問題,我們需要關注的課題可以歸納為五項:掌握狀況、應急處理、分析原因、根本措施、防止復發。
一般情況下,這五項之中,最為關鍵的就是掌握狀況這個課題,特殊情況下,應急處理最重要。
這樣分類的好處是,我們不必依賴“靈光一現”;高杉法把這些思路整理為統一的語言、邏輯,這樣雖顯得僵硬,但可以讓我們在面對問題時,快速上手、做到不漏不重。更妙的是,使用了同樣的邏輯語言,不同時空下遇到的問題,在互相之間也產生了參考,促進經驗的積累。
舉個例子,在一些組織內解決“恢復原狀”類型的問題時,不太容易。因為大家往往就會把精力放在“這是誰的錯”的爭論上。運用高杉法不僅可以歸類問題,也更容易刺激我們得出解決方案——將問題類型由“恢復原狀”轉換為“追求理想”,進而將注意力放在資產盤點、想要的理想狀態和實施策略三個課題上。大家就不容易爭吵了。
SCQOR
S:SITUATION設定狀況
C:COMPLICATION產生混亂
Q:QUESTION設定問題
OR:OBSTACLE&RESOLUTION克服障礙&解決收尾
作為用來展開故事的方法,SCQOR的簡化版就是“晴—雨—傘”,即是,天氣晴朗,下雨了,打傘。
這不就是一般故事的結構嘛,先是設定一個穩定的情況(S:晴),再來破壞這個穩定(C:雨),最后給出解決辦法(OR:打傘)。
晴雨傘簡化了一些思考和步驟。相對應的,SCQOR更精細在于它補充了“Q:如何才能不被雨淋濕”。也將“打傘”細分為“O:傘卡住了,我用力開啟可以克服”和“R:我傘打開,雨就淋不到身上了”。
像其他模型一樣,SCQOR可以讓我們在面對類似問題的時候,有固化的知識成果作為參考,減少一事一議和思維游蕩,節約一部分注意力,同時在其他地方更加聚焦。
這些內容更適合用來指導商務文案的寫作,書的后面甚至有教如何做清晰易讀的PPT,可這本書帶來的影響遠不超于此。
一節小小的語文課,讓我們審視“語言”這個邏輯工具。像建筑師一樣在意每一個細部,并發現其中的神靈。
幾個模型工具,賦予了我們具有全局視角的控制力,也用類型化的方式使得不同案例之間有了對比溝通的可能。
不用擔心語言總會偏離現實,模型和實體會有差距,而因此裹足不前。記得邏輯一詞出自古希臘語logos,原意為言語,這是我們試著去描述世界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