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邏輯思維到文案寫作——讀《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

七月第一本

很多人,包括我在內,看到邏輯這一詞時,會想到一本書——《金字塔原理》。沒錯,這本書非常出名,也幾乎成了后續大多數描寫邏輯思考、寫作工具類書的素材。然而,我也知道有相當一本分人興沖沖地買了這本書,急忙忙翻開從頭拜讀,但剛讀完了兩章就讀不下去了,最終將之棄在書架上被灰塵覆蓋。為什么?因為它實在是太枯燥了。這時候,我們需要尋找適合自己閱讀的書籍。

因此,我轉而尋找其他的書籍,本書就是其中一本。這本書從邏輯表現力的基本概念“信息”開始講解,內容涵蓋了“如何清楚地表達信息”、“如何設計信息”,以及實踐部分的“解決問題的過程”、“故事展開的方法”、“特定格式的文案寫作”、“提升說服力的技巧”等。

一、我們一定要清楚理解的“信息”

1、什么是信息?

信息是構成文案必不可少的零件。就像畫畫要用到的顏料、工具,做菜需要用到的食材和廚具一樣。我正在寫的這句話,就是構成本篇文章的信息之一。

2、信息如何分類?

信息實質上,可以分為三種:記述信息、評價信息、規范信息。

記述信息指的是不包含判斷好壞的信息。比如,“我新買的手機是iphone6系列的。”

評價信息則是包含判斷好壞的信息。比如,“這個系列的手機性能很不錯。”

規范信息,顧名思義就是有點像咱們在學校時貼在墻上的行為規范一樣,表現出的是事物應該有的狀態或人應該采取的行動,比如建議。“所以,你也應該去買一部這樣的手機”、“上課應該保持安靜。”

這三種信息之間有什么聯系呢?

記述信息記述的是客觀的事實,而評價信息則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這很好懂,畢竟我們評價的是一項事物,事物則都有它自己的屬性。而做出評價的根據就是“評價條目”和“評價標準”。“評價條目”是指我們作出評價時應該參考的方面,而評價標準則是在這些方面達到什么程度才算好、一般、或者不好等。

繼續舉個大家都非常熟悉又典型的栗子:例如評價某人的在學校的成績怎么樣。評價條目是什么?就是他的每一門課程,而評價標準肯定就是課程考試的分數標準(60分以上及格,80分以上良好,90分以上優秀),這些都是技術類的信息。根據這些,我們就能判斷這個學生在學校的成績到底是好是壞了。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自己傳遞信息的對方能夠自己做出評價,我們只需要配合對方價值觀中的評價條目和評價信息,傳遞記述信息,就可以了。

而規范信息背后則藏著“行動原理”。有時候,我們很容易將評價信息當成規范信息。比如,父母孩子操心婚事的時候,會對孩子說:這個對象很不錯(評價信息),意思就是孩子應該和這個對象試一試(規范信息)。背后潛藏的行動原理就是:不錯的對象現在不多了,應該試試,不能錯過。

所以同樣,如果我們傳達了符合對方經驗范疇行動原理的評價信息,對方也會自動做出規范信息的結論。

學會如何辨識這三種信息,是邏輯表現力的基礎。特別要強調的是,區分信息有個原則,必須是按照信息字面的意思來分類,不考慮信息的正確性。

信息圖述

4、信息的主題

與信息相關的還有主題。小時候讀課文,老師總愛讓我們找出某某段落的主題,還記的嗎?不過,這里的主題與以前的不太一樣。這里定義的主題,并不是一個完整的信息。它主要標示的是信息的范圍。

舉個栗子:我們的求職簡歷。求職簡歷里面的內容,是信息。而簡歷的名字,就是這些信息的主題:某某人的個人履歷。如果里面僅僅寫了工作的情況,那么主題就是某某人的工作履歷。

相信這個已經很明確了吧。其實某一部分信息的主題就像一個剛剛好的容器,能夠容納涵蓋這一部分的信息。這里要強調剛剛好,太大會給人跳躍感,而太小則只能涵蓋部分信息,主題也不準確。

確定某一部分信息的主題也就是一個歸納的過程,從具體的信息中推斷出其中蘊藏的本質,是邏輯表現力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技巧。

二、如何清楚的表達信息?

1、明確主語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閱讀的各類文字材料,主語缺失的現象非常普遍,這就會造成清晰明了理解信息的困難,甚至會造成誤會。

明確主語可以刺激我們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訓練自己找出主語,也即行為者的能力。當我們有了這種思考時,我們會發現更多,甚至找出對方表達上的漏洞。

2、使用邏輯連接詞

邏輯連接詞按照前后的關系,可以分為三類。這里列舉一些我們常用的連接詞:

順承與附加:還有,同時,不僅如此,另一方面,總而言之,如果,假設,或者……

順承與論證:由于,因此,為此……

轉折:雖然,但是,不過,當然,對了……

想要將自己傳到的信息清楚地傳遞給對方,邏輯連接詞能明確信息前后的關系,減少對方的推測消化,從而使對方更容易理解和接收。

3、注意表達的具體性

為什么大家需要做具體的事情的時候,都不喜歡冠冕堂皇的指引?因為這一類文件里面充滿了太多的抽象詞語,就像我們不喜的“官腔”一樣。

抽象的東西適合成為理論,而不適合指導具體的行動。例如,“豐富我們的生活。”如何豐富?這時候我們得進一步思考,比如業余時間學一些新技能,周末組織旅游等等,腦海里也能聯想了。所以,如果你想讓對方明白具體的行動是怎樣的,傳遞的信息里面千萬不能滿是抽象詞語。

因此,具體的信息能激活人的想象,使人了解行動,可以馬上去做。

4、如何表達多個信息?

利用分段。分段是以完整的區塊傳達單一的信息,就像我這篇文章一樣,其實每個小標題下面的段落基本講的是一個內容。所以,邏輯結構清晰的文章里,信息之間一定不是混雜不清的,每個區域的信息要表達什么,一定是一致的。不同的分段之間才適合描述不一樣的信息。

例如,即興演講有個組織語言的架構,PEP(point,eg,point),先說觀點,然后舉例說明,再重申觀點。這三個段落加起來就是一個分段的內容,描述同一個信息(即自己的觀點)。

三、經典的設計信息的方法

1、金字塔結構

典型的金字塔結構分為兩種:并列式和直列式(下圖是從書中摘取)。金字塔結構最關鍵的一點是每一層級的內容都應屬于同一級別的信息。

兩種金字塔結構

我們常見常用的金字塔結構是第一種,即第二層的信息是并列的。而設計文案金字塔的方式有兩類: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

由上而下,可以使用理由法和詳述法。比如,主要信息是我喜歡養狗,那么關鍵信息可以是為什么喜歡養狗的三個主要原因,再下一層則是每個原因背后理由的描述。這是理由法;主要信息是某某人很偉不錯,關鍵信息層則寫這個人的幾個優點,再下一層再詳述每個優點是什么。這就是詳述法。

由下而上則可以使用結論法和摘要法,其實就是與上面兩種方法反的過程。結論法,不斷從下層內容推出上層內容(即結論),摘要法,不斷由下層內容向上層萃取事物的本質(與提取主題相似)。

四、解決問題的步驟

1、解決問題的第一步:發現問題。

問題是什么?

問題,就是現狀同期望之間的落差。現狀沒有期望的好,想達到期望的狀態,所以產生了問題。

問題的類型有哪些呢?

問題的類型按照內容基本可以分為三大類:恢復原狀、預防隱患、追求理想。

恢復原狀型:比如,自己的手機壞了。想要修好就是想恢復原狀。

預防隱患型:比如,廣州人民夏天常常需要預防登革熱。也就是現狀OK,但以后可能出現問題,需要預防。

追求理想型:比如,我想升職。現狀并沒問題,但是想變得更好。

有時候,一個問題常常會包含多種類型,我們要根據有問題的主體來判斷其主要問題是哪種類型,其余是次要的。

2、解決問題第二步:設計課題。

每種類型的問題,有不同的課題。與金字塔結構結合就是,問題是主要信息,每種課題則是關鍵信息。

恢復原狀型:狀況掌握、分析原因、應急處理、根本措施、防止復發。

預防隱患型:假設不良狀態、誘因分析、預防策略、發生時的應對策略。

追求理想型:想要的理想狀態、資產盤點、實施策略。

有時候我們并不需要所有的課題,這個時候我們只要確定問題所需要解決的關鍵課題就行了。例如我們常看的網絡事故新聞,多數問題應該是恢復原狀型。媒體最先報道的是狀況掌握和應急處理課題,即事發現狀和現場采取的措施。后續可能陸續報道分析原因課題,即事故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3、解決問題的第三步:列舉替代方案。

即列舉核心課題的不同選擇。例如,分析原因,可能有原因A、B、C,采取的措施有1、2、3、4等等。

4、解決問題第四步:評價各替代方案。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用上前文提到的評價根據了:評價條目和評價標準。找出每種核心課題替代方案評價的評價條目和評價標準,進行比較,得出最優。

這里必須要提醒,除了評價好處,風險評價也不能省略。

5、解決問題第五步:實施解決策略。

不管什么樣的策略,大體總結起來,也就五個步驟:解決期限、選定要實施的項目、培訓或學習知識及技能、制作實施進度表、修正期限及開始行動。

實施過程中,人的因素是主導因素。如果人的執行力不夠,解決方案便無法完成。所以在整個的實施過程中,一定要做好溝通及培訓工作。

五、用SCQOR法展開有說服力的故事

這里介紹的故事展開流程為:S(situation,設定狀況)→C(complication,發現問題)→Q(question,設定課題)→O&R(obstacle&resolution,克服障礙、解決收尾)。

(這個方法和李忠秋老師寫的《結構思考力》書中講故事的方法類似。情景→沖突→問題→答案。李老師的書中描述可能更加符合中國人的認知方式,可以類比閱讀。)

S設定狀況:要介紹故事的主角以及其現在所處的穩定的狀態,以及故事要涵蓋的范圍或領域。主角必須是可以采取某種行動的主題。比如人或公司,如果你講的主體是根木頭,那我猜想你肯定是要講童話故事了。主人公一直以來是一個什么狀態呢?比如我們熟知的故事: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個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這個描述就相當于設定狀態了。

C發現問題:也就是根據我們文章中第四點,找出主人公現在所面臨的核心問題。這里的問題必須符合主人公一方心中問題的排列,因為我們想的問題不一定與對方的認知一樣,如果按照我們自的選擇,很可能讓對方聽不進去,畢竟我們想解決的問題并不是他最關心的。

Q設定課題:確定了核心問題之后,我們就可以根據核心問題所涵蓋的課題,找出核心課題。確定了這一步,我們也就確定了接下來O&R的展開方式。

O&R:克服障礙和解決收尾:按照我們第四步解決問題的步驟,此時我們會省略列舉替代方式及評估方式,直接跳到應對措施,以及最終解決的結果。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寫一寫主人公是怎么糾結地思考和判斷,最終確定解決辦法的。在R結尾部分,要簡潔有力,有時候,也可以附加一些題外話,告訴讀者后續還有信息傳達,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根據這個邏輯展開我們的故事。

如果是商用文案,最好先說出最終結論,一開始就講重點。這里講個小故事。在我畢業那年夏天,在頻繁地參加招聘會、進行面試后,有公司給我回電話了。該公司的招聘人員這么跟我說的:“您好,我是某某公司的招聘經理,經過我們的筆試、面試,綜合某某某方面的……(此處省略1000字)”就在我一直聽不到結論,以為他說這么多是要拒絕我的時候,他來了一句:“我們決定錄用你。”因此,先講結論,可以讓對方安心接收信息,不至于一路猜測結論是什么。

感受一下,如果是在工作上,我們對上司這么講述我們工作相關的故事,是不是肯定會以被打斷收場——“你到底是要說什么?!”

而提升平日生活中規范信息及評價信息的說服力,要從對方認可的行動原理、評價標準和評價條目入手,如果我們找到了對方思維中的這些內容,就可以更加輕松地說服他人。

本書的主要邏輯架構就建立在這些邏輯模型之上。

總結完成。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訓練自己的邏輯思考力吧!

開始寫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