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意料之外的文字,我真的不知道到底是該埋怨,還是該感謝。
接到梅拾瓔的簡信時,我腦子里正想著一篇與鄉土相關的小說。但點開簡信后,那篇原本有了影子卻還沒成輪廓的文字一下子就散成了雨后的云。
它們肯定還會聚在一起,最終淋漓成雨。
但我知道,不是今天。
文字這東西就是這樣,你想邀請的時候它未必來,但當它來的時候你卻又無法阻止,對于每一個熱愛文字的人來說,從骨子里都是文字的奴隸……
01
先從“無色生香”《孩子,今天媽媽想跟你談談生死》讀后感 http://www.lxweimin.com/p/51745ed6b0c8說起吧,據說這是簡書上第一篇寫梅拾瓔的文字。
寫這篇文字的,應該是熟悉梅拾瓔的老朋友。樸實無華的文字娓娓道來,讓我從某一側面更多地了解梅拾瓔,也正是這篇文字,多多少少地解開了我心頭的疑惑——為什么在梅的筆下,不論是繁華還是素淡,不論是憶往昔還是念未來,為什么在美麗的文字背后總會讓敏感的讀者捕捉到一種淡淡的悵惘和憂傷?
這種悵惘或者憂傷可以說源于生活,但更是源于內心,源于內心對愛,幸福的珍惜!珍惜到心生貪念,貪婪到不踏實,怕失去……
現實煙火中的梅拾瓔,作為凡塵中的普通生命,她幾乎可以說幸福到極致:老公是清華博士,她自己是北大碩士,膝前一兒一女,今年,她的女兒又帶著幾許的“遺憾”進入了北大,成了燕園學子,小兒子聰明可愛,錦繡前程似乎籠在囊中……
典型學霸組合,典型高知家庭,典型的幸福人生。
對于女子來說,有老公的愛和寵,有兒女的粘和戀,即使是終日泡在煙火灶前也足能活成快樂的精靈,更何況她還寫得一手好文字!
即使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她似乎感覺到的也只有幸福,和這幸福一同來的,是一個內心豐富而又敏感的女子特有的薄薄的憂傷。
不是矯情,不是刻意,更不是低調的張揚!
所有的愛和幸福一旦到了極致,都會產生淡淡的憂傷。
“人類最深的悲哀和憂傷不是來自貧困,來自苦難,而是來自繁華,來自幸福,來自深深的幻滅感!”
確實,貧困的人生只忙碌于掙扎,忙碌于擺脫貧困;苦難的生活讓人只會詛咒和哀怨,這種憂傷對他們來說太過遙遠和奢侈。
唯有幸福的人,唯有那些切實地感受到幸福的人,才會面對幸福惶恐不安,電視劇里常常出現“掐自己一把”的套路鏡頭,雖然老舊,卻也真實。
梅拾瓔的淡淡憂傷是對愛情和親情的極度珍惜,這是一位普通生命對上天眷顧極度感恩的內心折射,這更是一種貪戀幸福片刻不忍失去的潛意識的忐忑和惶恐……
正如“無色生香”文章所說,“透著屏幕,都能感受得到她流淌著的歡愉,她純粹的浪漫與不食人間煙火的理想主義。
正是這種越是極度的幸福,越是讓她想到了死亡。”
02
我不知道,梅拾瓔在她兒子幾歲時開始有意識地談到了“死亡”這個一般人避如蛇蝎畏如洪水的話題。
我不知道,她在談論這個話題時選取了什么樣的節點,營造了什么樣的氛圍,使用什么樣的語氣,但我能夠知道的是她的內心,那是一位深藏著無限愛意的母親對自己至親至愛的小兒子所進行的最鄭重最莊嚴的愛的傳遞!
愛到極致,便是憂傷。
她當然愛她的小兒子,愛到不愿意讓任何煩惱降臨到兒子頭上,但她又清楚地知道,人生的路對兒子來說,注定漫長,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會有這樣那樣的煩惱纏繞著他的心靈,她寧愿替兒子承擔所有的煩惱,每個母親似乎都這樣,但是不能,這怎么不讓她憂傷?
作為物質的生命,“生”和“死”是它的兩極,如果沒有了死,也就無所謂生,就像我們的手掌,如果沒有了正面也就無所謂反面一個道理。
所有的出生,都將面臨著死亡也必將死亡,談與不談是一回事,事實又是另一回事。
我們在面對自己的孩子時,最怕的就是這兩個問題的追問,在我們的意識里,“出生”讓人羞澀,總是盡力回避生命的源頭;“死亡”讓人恐慌,不要說談,想一想都冷汗淋漓。所以,當孩子們追問這兩個問題的時候,我們要么沉默,要么就只能“王顧左右而言他”,編一個蹩腳的謊言,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自小被愛包圍著的兒子源于對母親極度的依戀,他小小的心靈里產生了莫名的恐懼和焦慮,他一次次的追問,顯示出孩子的聰慧和敏感,面對這樣的問題,作為母親的梅拾瓔在決定回答之前,內心肯定經歷了一番痛苦的糾結和掙扎。但她不是普通的家庭婦女,偉大的母愛和高深的學養讓她最后選擇了直視,而不是回避。
不說梅拾瓔,先說一下偏遠的鄉村掙扎著謀食的更多的父母的故事。
在我身邊,經常遇到童稚未脫的少女早早地做了母親,原本上學的年齡早已流浪天涯,她們把出生不久的孩子交給了父母,她們不愛學習,哪怕只是看一些與孩子教育有關的文字也會讓她們火冒三丈,除了生,除了疼寵,她們幾乎不知道如何面對孩子——她們本身就是個孩子!而她們的父母,除了為衣食忙碌之外,更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更別說談什么“生死”如此玄妙的問題。
放羊,娶妻,生孩子,放羊……如果說這類笑話太過刻薄,可又有誰敢說這不是目前現實最真實的比喻?
03
讀梅拾瓔《孩子,今天媽媽想跟你談談生死》,我常常被她的文字所困惑,明明是一座飽含著哲學意味啟人心智的醒世鐘,她為什么偏偏要把那鐘隱藏在婀娜多姿參差披拂的繁花嫩葉里?
小兒子擔心媽媽會死,會早早地離他而去,所以他要求媽媽一次又一次地回答,我閉著眼睛就能想到當時的母親會是一種什么樣的神情!
痛苦,糾結,尷尬,然后是深深地嘆息,為生命,所有所有的生命,更為兒子,為所有的不諳世事卻又終將面對世事的兒子。
從讀她的第一篇文字起,我就讀到了她的敏感,讀到了她內心深處隱著的“悲憫”和“關切”。很多時候,我是模糊的,或者說那印象只如空中劃過的鴻,只是閃了一下羽翼,當我再想捕捉時卻已消失——有時,我會對著文字出神,反思自己是否太過主觀而導致情緒“遷移”……
但讀完“無色生香”的文字,然后再回過頭來讀梅拾瓔的這篇文,我終于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她的文字背后隱藏著的所有的憂傷,都只是淡淡的,如那晨間林中的霧,如那傍晚水面的靄,存在是存在著的,但當你走近,試圖抓在手里的時候,迷失的倒是你自己。
這種淡淡的憂傷和悵惘除了她本身天賦的敏感之外,就是對“愛”對“親情”對“家庭”乃至有意或無意推廣而來的對所有美好的“珍惜”!
據說秦皇漢武都熱衷于尋方求藥以圖長生不老,那是源于對自身生命的極度珍惜,我們可以嘲笑他們的妄想,但我們卻無法嘲笑這妄想背后透露出來的真誠的情緒。
熱播一時的《康熙王朝》大家都很熟悉,主題曲中“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也一定耳熟能詳,這句豪邁的歌詞里不也同樣隱藏著對生命的貪戀對生命的極度珍惜?
正是由于極度珍惜,卻終將無奈離去,所有的美好和幸福莫不如此,當你意識到這一點,你怎能不產生敬畏和憂慮?
梅拾瓔當然不是秦皇漢武,縱然巾幗不讓須眉,也很難成為康熙大帝。所以,雖然她極為聰明,但總不脫凡俗塵子,茫茫人海之中,她只是聰慧的女子而已,所以,在她的文字背后常常隱藏常人不易捕捉的“悲憫”和“憂郁”也就順理成章。
內心越豐富,越容易受傷;思想越敏銳,越容易孤獨。沒辦法的事。
04
點開她的《孩子,今天媽媽想跟你談談生死》,在文字尚未侵入我的靈魂之前,你猜是什么讓我內心一動?
是藍朵!
文中所配圖片,皆是藍朵。
安靜,沉靜或者莊重也許都對。但在我的心中,這偏冷色調的藍朵給我最直接的沖擊是骨子里透出來的薄薄的涼。說蒼涼當然太過分,但那帶幾分孤寂和憂郁的感覺是如此強烈地占據了我的內心,我不由地想起了郁達夫《故都的秋》,那牽牛花的藍朵自帶幾分蕭索幾分寂寞,透露著內心薄薄的憂傷……
越是繁花似錦,越是惴惴不安。
這并非僅僅是“涼”,恰恰是極度的“熱”,熱的心,冷的眼,在冷熱之間,堅守著小女子“小我”的幸福,“大我”的“悲憫”。
看到配圖的瞬間,我正在廚房做飯,當時就想,如果用這鍋中脫皮的西紅柿配以雞蛋和菠菜,譜成艷艷的紅,燦燦的黃,油油的綠,五彩斑斕的上桌,豈不添了幾分熱鬧?
癡想間,脫皮的西紅柿被煮成了泥,軟得無法拿捏。五彩繽紛的形是沒有了,那我也只好炒成醬,讓那艷艷的紅和熱,浸在看似素淡的菜里吧……
當我炒好菜,妻子也剛好下班,她打開窗,雨不知什么時候停了,透進窗子的,是陽光,每一寸光芒里,都是幸福的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