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醉里伴花眠
能夠令人讀了就停不下來的書,非《追風箏的人》莫屬。文筆細膩,情感真摯,引人入勝,我想,這就是這本書風靡全球之魅力所在罷!
追風箏的人除了故事情節,更突出的是因與果,善與惡,懺悔與寬恕這個主題。信仰,是一個人的希望,更是一個民族的希望。而富貴與貧窮霎那之間轉換。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更沒有永恒!但是,信仰與人性善的光芒卻可以生生不息,而最終的受益人卻是人自己!這點與佛家講的無常,因果論有點相似。
在《追風箏的人》讀到一半時,我突然有一種預感,哈桑和阿米爾會不會是親兄弟?后來一切得以印證。關于結局,我的推測是相信以哈桑善良恭順而又視阿米爾如生命的性格,他一定會原諒阿米爾當年的所做所為。本來以為阿米爾會和哈桑相過,爾后獲得原諒,他們又和好如初。這樣阿米爾心中的罪惡感會減輕些。而且又是一個溫情而又皆大歡喜的結局。結果,故事情節卻沒有按照我的思路走,善良的哈桑竟然死了,這不禁讓我唏噓不已。
故事情節非常跌宕起伏,令人為書中的人物著實揪心不己。我甚至一度擔心阿米爾會在尋找哈桑的兒子的過程中死去。還好,結局還是令人欣慰的。一直生活在愧疚與懺悔之中的阿米爾,終于得以解脫。哈桑留下的兒子不僅僅是延續他與阿米爾血緣關系的一種存在,更是讓主人公阿米爾心中童年的夢魘得以消除,與過去的阿米爾和解的一種存在。是本書中的高潮部分,起到了推波助瀾,畫龍點睛的作用。只是不知道主人公在現實中是否如書中那樣幸運?揮之不去的陰影可以抹去。遲遲未了的心愿得以實現。
阿米爾的童年經歷告訴我們,人真的不能做錯事,尤其是以傷害他人為前提的錯事。否則那種罪惡感會伴隨人一生。阿米爾的父親這個角色,是嚴父,他對阿米爾要求嚴格卻始終和阿米爾保持著那么一點距離。我想他之所以如此,更多的原因是心中的愧疚感令他無法坦然面對他的兩個兒子。他愈親近阿米爾,對哈桑的愧疚感就愈多。他愈覺得虧欠哈桑,就會不由自主的對阿米爾要求更苛刻。不過這本書中好像沒有完美的人物塑造。阿米爾的父親堪稱硬漢角色,他嫉惡如仇,樂善好施,正直善良而又對所有人一視同仁,堪稱完美男子。但是卻依然擺脫不了哈桑是他的私生子這一實事。而那種隨之而來的愧疚感足以摧毀一個一直對自已有著嚴格的要求的硬漢的身心。幼年的阿米爾雖然沒有富家少爺的不良習氣,但是他自私懦弱膽小。哈桑忠誠善良可愛,但是卻長相丑陋。只是,人無完人。每個人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閃光點總能令喜歡這本書的讀者找到絲絲情感共鳴!
或許,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無法了解戰爭的殘酷與血腥,人性的丑陋與邪惡,人性的大善與大惡兩個極端!但是,一本書足以令我們明白什么叫做珍惜,什么才是真正的愛與被愛!有時候,好人和壞人也許僅僅只是差了那么一點點距離。或許,我們不能期望壞人變好,但是,我們一定可以以信仰為主,善良為輔,消除心中的點點惡念,給世界帶來更多的正能量!“凡是你對別人所做的,就是對自已所做,這是歷來最偉大的教誨。不管你對別人做了什么,那個真正接收的人,并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已。”
為你,千千萬萬遍,是哈桑對阿米爾愛的承諾!
為你,千千萬萬遍,更是一個弟弟對哥哥手足情深最完美的詮釋!
文字皆屬本人原創,謝絕轉載。多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