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本書,讀完讓你很久都難以釋懷。而對我來說,《追風箏的人》就是這樣一本書。
也許是被溫暖的橙色封面吸引,也許是對簡介里“愛、恐懼、愧疚、贖罪在這本書中交織”的好奇。總之,我打開了這本書。
追風箏的人,似乎在描繪這樣一個下午,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澄澈碧藍的天空,幾朵隨心所欲的云,草地上奔跑著追風箏的孩子,追著風箏的還有鳥兒。整個世界都只有鳥兒和孩子的歡笑。一切都是溫暖而美好的。然而這本書不是。
愛與忠誠,是這本書的一部分。阿里和哈桑,是這兩個詞最好的詮釋者。
阿里以仆人的身份與阿米爾家同住,替阿米爾父親養他的私生子,他的妻子跑了,因為這,他被嘲笑,被污蔑,甚至被侮辱,但他一直保守著秘密,一直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哈桑。這是他對阿米爾父親的報答,是他的忠誠。
哈桑與阿米爾,許多人也許無法說清他們之間的感情到底是什么,但哈桑對阿米爾的愛與忠誠,是沒有人會質疑的。
父親嫌棄阿米爾的懦弱,阿米爾為了獲得父親的好感贏得了風箏比賽,追風箏最厲害的哈桑去追第二名的風箏來獻給阿米爾,以證明阿米爾的戰績。卻在歸來的途中遇到一直欺負他們的阿塞夫,阿塞夫索要風箏不得,對哈桑做了改變兩個孩子一生命運的事情,哈桑被強暴了。
阿米爾無意中看到整個過程,但他躲在黑暗的角落里顫抖,他沒有站出來救那個把他當做唯一朋友的人。 哈桑似乎看到了阿米爾,在他被凌辱的時候,阿米爾沒有救他。但他一如既往地對阿米爾忠誠,一如既往地維護阿米爾。可阿米爾的負罪感使他做了更多傷害哈桑的事。他的怯懦讓他沒有膽量看到哈桑,他用石榴扔他,直到他滿身石榴汁為止。他問哈桑是否愿意為他吃泥,哈桑說,是的。
他終于無法忍受內心的折磨,生日那天,他偷偷溜去阿里和哈桑住的小屋,把自己收到的生日禮物藏在地毯下面,污蔑哈桑偷了自己的生日禮物。他想要趕走哈桑,父親卻不同意。阿里和哈桑不顧父親的反對,決定離開阿米爾家,搬到他們族人聚居的山區去生活。 他們也許都不知道,從這以后,便是生死離別。到死,哈桑再也沒有見過阿米爾,阿米爾也再也沒有見過哈桑。
在經歷過那場欺凌之后,哈桑明明知道阿米爾因為懦弱而逃避,但是他選擇了忘記,也許是因為他對阿米爾的愛與忠誠,也許是明白自己的卑微,他試圖向阿米爾示好,就算阿米爾從不承認他是自己的朋友,就算他的種族,永遠注定被阿米爾的種族奴役,但他一如既往地,為阿米爾奉獻他的愛與忠誠。
可惜無論是友情還是親情,在背叛面前,都是不堪一擊的。 愛與忠誠,是哈桑人性的美,也無疑給了阿米爾的懦弱重重一擊。
這本書的另一部分,是自我的救贖。
七九年,蘇聯入侵了阿富汗,父親帶著阿米爾離開了喀布爾,后來,去了美國舊金山生活。阿米爾得到了自己熱愛的事業,成為了一個作家,在跳蚤市場認識了同樣來自阿富汗的一位將軍的女兒——索拉雅,擁有了一位妻子。后來的后來,阿米爾的父親去世。阿米爾生活的很好。 似乎在這許多許多年里,阿米爾沒有再想到哈桑。而哈桑卻始終惦念著阿米爾。
在阿米爾與父親離開喀布爾之后,父親的朋友,也是阿米爾的忘年交——拉辛汗,替父親照看了喀布爾的房子,后來他找到了哈桑,請哈桑與他的妻子共同來照看阿米爾的家。哈桑與妻子也有了一個孩子——索拉博。
阿米爾和哈桑都走上了正常的人生軌道,曾經的殘酷的回憶,也許只在夜深人靜的夜里才會霸占他們的夢,狠狠地折磨他們的靈魂。
如果故事就這樣結束,哈桑與阿米爾也許會在美好的人生里安穩地生活下去,就算不再有所交集。
然而命運是那么冷酷無情。
九六年,塔利班占領了喀布爾,霸占了阿米爾家的大房子,因為種族歧視,當街擊斃了哈桑與他的妻子。而那個領頭的人,正是從小欺負阿米爾與哈桑的阿塞夫。索拉博被送進了孤兒院。拉辛汗已經身患絕癥,他聯系到在美國的阿米爾,想讓他回來,他告訴阿米爾,這里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可是阿米爾不愿意,于是拉辛汗告訴阿米爾,哈桑,是他父親的私生子。 一個人的自我救贖,從這里正式開始。 當阿米爾回到喀布爾,找到那所孤兒院時,索拉博已經被帶走。可怕的是,同樣的悲劇,十年之后,在第二代的人身上,發生了。索拉博成為了一個被性侵的舞童。
阿米爾終于,終于開始勇敢地面對自己了。 他找到了索拉博,他遇見了阿塞夫。但他不再退縮,不再懦弱。哈桑清澈堅定的眼神,直透過阿米爾眼睛,到達他的心靈,貫徹他的靈魂。為救索拉博,阿米爾被打斷了肋骨,他也沒有半途而廢。終于,索拉博找準時機,用彈弓打傷了阿塞夫的眼睛。他們,也順利脫險了。
他收養了索拉博,他們回到了美國。 然而巨大的災難使得索拉博精神萎靡,雙眼無神,似乎對于世界不再有孩子的好奇和向往。阿米爾看著索拉博,就像看到了年幼的哈桑。他想起哈桑忠誠的誓言,“為你,千千萬萬遍。”他帶著索拉博放風箏,故事,就在索拉博淡淡的微笑中,落下了帷幕。
阿米爾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追風箏的人,也許不僅僅是指為阿米爾追逐風箏的哈桑。同樣,阿米爾也在不斷追逐著象征正直、勇敢、善良和忠誠的風箏。他告訴索拉博,他銘刻在心底的那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當他為索拉博追逐風箏時,他已經追逐到了那只風箏。二十多年,他被拷問了成千上萬遍的靈魂,終于得到了救贖。
這本書的成功,也許是它為世界展現了一個不為人知的真實的阿富汗,也許是它闡釋了人性的美與惡。它就像一個老者,在蟬鳴肆意的午后,坐在灑滿陽光碎屑的樹蔭下,緩緩講述著他年輕時的故事。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愛與忠誠的誓言,將永遠被世人銘記,震撼著后來人的心靈。